劉 飛李鑫毅
(1.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2.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茶上的音樂
——贛南采茶戲音樂研究
劉 飛1李鑫毅2
(1.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2.商丘師范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贛南采茶戲廣泛地吸收贛南地區的民歌、民間戲曲、舞蹈、民間燈彩等藝術精髓,是我國戲曲劇種一朵亮麗的奇葩,深刻地反映了贛南地區多元化的民俗文化特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價值取向的多樣化,贛南采茶戲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困境。本文試從贛南采茶戲的唱腔、音韻、語言三個方面入手,研究其內在的音樂特點,這對贛南采茶戲的傳承和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贛南采茶戲;唱腔;音韻;語言
贛南采茶戲是贛南地區代表性劇種,是在當地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特色戲曲,主要來源于當地的采茶歌﹑采茶調及茶燈,歷史將近四百年。贛南采茶戲是中國唯一一個以茶文化為基礎而逐漸形成的獨立劇種,是客家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地流行于贛南地區,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主要代表性作品有四臺大戲(俗稱“四大金剛”)和四出小戲(俗稱“四小金剛”)共八部作品,分別為《賣雜貨》﹑《上廣東》﹑《大勸夫》﹑《老少配》和《補皮鞋》。贛南采茶戲作為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優秀成果,無疑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具有啟示作用。本文以下就贛南采茶戲中唱腔﹑音韻及戲曲方言三方面的特征進行嘗試性分析。
戲曲在我國音樂文化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國各地戲曲大概有三百余種,其中贛南采茶戲就是我國戲曲種類中一朵亮麗的奇葩。贛南采茶戲是在采茶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曲調多來源于民間的山歌小調﹑說唱音樂。贛南采茶戲在戲曲音樂的發展中多靠曲調的連接來表現戲曲內容,在唱腔方面屬于多曲牌體結構形式,即以一出戲或一折戲的音樂把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聯綴成套,每一個曲牌都有自己獨立的腔調,表現特定的人物或情景。隨著戲曲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內容的豐富性,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板式,完善自身的表現力且逐漸形成以板式為輔助,以曲牌聯綴為主的表現形式。
贛南采茶戲唱腔的表現手法較為多樣化,其唱腔結構主要分為基本腔格和變化腔格兩種形式。第一,基本腔格?;厩桓穸嗖捎枚温渲貜秃妥兓貜蛢煞N基本手法,既首句的音樂材料在多樂句或多段中至少被重復一次或者變化重復一次。重復和變化重復并沒有嚴格的要求,在實際的應用中,即可以相臨也可以相隔使用。如贛南采茶戲茶腔中比較出名的曲牌《牡丹調〈三〉》為例,全曲共有五句,第三﹑四樂句的旋律是前兩句旋律的變化重復。充分利用了旋律變奏,裝飾音的運用以及歌詞的變化等手法,雖然旋律變化不大,但是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它們要表達情感也有很大的差別,雖然最后兩句的歌詞是完全一樣,最后一樂句是第二樂句的重復,其表達的心情是完全一樣,所以我們認為,充分利用變化重復的手法推動音樂的發展,完全重復的音樂是不能獨立存在的。第二,變化腔格。變化腔格是在基本腔格的基礎上,采用擴展或緊縮的手法創作而成,這也是段式變化的重要手法之一,曲調的變化與表現力的增強都可以通過這些方法加以實現。變化腔格主要有變首調﹑句格增減和擴展與緊縮三種方式。在唱腔旋律上,由于贛南采茶戲曲式結構簡單,節奏變化較少﹑聲腔樸實無華,大多是上﹑下兩句反復吟唱,這就需要充分利用變化腔格的手法,推動音樂發展,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審美觀的不斷變化,人們在觀注贛南采茶戲的同時,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贛南采茶戲正處在歷史的轉折期,贛南采茶戲的唱腔應當在保留原有地方語言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普通話,豐富贛南采茶戲的唱腔形式,只有出新并賦予時代精神,才能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才能更好的促進贛南采茶戲的傳承和發展。
贛南采茶戲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戲曲的語言表現要通過聲音來表達,所以在演唱時,要想歌唱悅耳或說白動人,都得在語言的音韻上下一番工夫,只有把握住其音韻特點,才能更好地表現贛南采茶戲的特點。戲曲語言和歌曲語言一樣,講究韻律性和節奏性,戲曲的唱詞和念白都要押韻,同時把語言的音韻與戲曲的曲調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戲曲的地方特色。
贛南采茶戲中由于角色分工不同,語言的音韻也有很大的區別。贛南采茶戲主要分為旦角和丑角兩種角色,旦角俊俏﹑乖巧,舌燦蓮花,對于音韻的要求是字正腔圓,旦角在藝術表達中比較含蓄,語言也多是押韻,給觀眾一種甜美的感覺;丑角幽默詼諧﹑裝萌賣傻,口若懸河,其說白必須依靠方言和不押韻的語言而進行說唱,從而達到特定的演出效果。顯然,并不每個角色的語言都要押韻,丑角只要將語言表達的詼諧諷刺就足夠,對于音韻方面并無太大要求。
贛南采茶戲要求演員具有極其扎實的語言功底,為了適應情境變化,演員需要加強臨場應變能力。音韻對贛南采茶戲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有時根據不同的場景和角色變換,要求及時變化戲曲的語言,改變語言中的音韻是一種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由此可見,在演唱贛南采茶戲時,把握住語言的音韻合轍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所謂音韻合轍,其實轍的意思就是韻,就是在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的韻母相同,就像古詩詞一樣,要求每句必須押韻,這樣語言就顯得更加優美﹑朗朗上口。合轍押韻在其它藝術方面也是很常見的,一首好的歌曲都要符合合轍押韻的標準。由此可見,合轍押韻在贛南采茶戲中重要性,只有把握住語言的音韻,才能掌握贛南采茶戲的靈魂。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且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性以及風俗習慣,這些特點都為各民族文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產生了一系列各自不同音樂文化,不同地域的戲劇也各不相同,大多數地方戲劇多采用當地的方言,結合當地的民間歌舞而成。采茶戲主要來源于山歌小調,結合當地的方言客家話融合而成,從而形成了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地方性戲劇。
贛南采茶戲充分表現了當地客家話的語言特色,如果脫離了客家話那么采茶戲便會消失,因為滋生它的土壤便是客家的方言,更為重要的是方言造就了采茶戲的韻律,早期在演唱過程中一般人數較少,通常被稱為“三小戲”,后來演變成數十人的載歌載舞形式。贛南采茶戲最顯著的特征不是聲腔而是方言,如傳唱于各地市的采茶戲,聲腔都是以采茶調為主,這些戲曲之間通過各自的方言而加以區分。“聲腔可以隨方言變,方言卻不肯隨聲腔改”。方言在贛南采茶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藝術生命力就在于地方方言——客家話。客家話是我們認識了解贛南采茶戲的重要手段之一。
贛南采茶戲多采用方言土語來演唱,隨著社會環境及聽眾對象的不同,其方言土語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注重口語;贛南采茶戲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舞臺設計﹑演員服飾及伴奏樂器也有了新的變化,但是口語的演唱方式不但沒有消弱反而得到加強;其二,書面記載。隨著贛南采茶戲的進一步發展,為了能夠更好地將贛南采茶戲的優秀曲目保留傳承下去,單單依靠口語化的形式無法完全實現,在詞匯和句法方面,盡可能地接近書面語。但是書面記載也并非十全十美,因為有些字音是無法通過書面文字記載下來,更何況有些事物是無法通過方言來表達,只能通過當地字音讀出來,特別是某些語氣詞,更需要口傳心授;其三,融合。贛南采茶戲隨著演出地點與聽眾的變化,已經不單單服務于當地及當地的聽眾,為了滿足更多聽眾的需要,也逐漸吸收了其他地區的語言成分,不同地區戲曲之間地交流與融合,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贛南采茶戲進一步發展。
總而言之,贛南采茶戲作為一種地方性戲曲,方言是其生命之源。贛南采茶戲的發展應保留客家話的語音特色,如果隨意摒棄這種特色方言,無疑會阻礙采茶戲藝術的健康發展,也無法體現采茶戲中地方方言的藝術魅力。
機遇與挑戰并存。雖然贛南采茶戲的發展受到現代社會思潮的影響較大,面臨著諸多困難,諸如演員的大量流失,后備人才的不足。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國家正在大力支持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贛南采茶戲被國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足以說明政府對采茶戲的重視,地方政府也出臺多種政策鼓勵發展采茶戲藝術,一定程度上為贛南采茶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山村中與城市中采茶戲的聽眾正在逐漸增加,兒童也加入了這一行列,這也就要求贛南采茶戲的文藝工作者能夠結合時代特點創作出符合當代人們口味的藝術作品,進而推動其發展。
[1]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羅勇.客家贛州[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J607
A
劉飛(1980—),男,講師,六盤水師范學院藝術系,研究方向:聲樂教育及演唱研究;李鑫毅(1983—),女,講師,商丘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