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桑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試論萍鄉春鑼的傳承與發展
胡 桑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萍鄉春鑼是流行在萍鄉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它以其通俗的語言和便利的表演方式成為人們所喜愛的一項萍鄉的曲藝藝術,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多種藝術形式層層涌現,百姓的欣賞水平不斷提高,民間老藝人的離世,專業的春鑼藝人減少等原因,萍鄉春鑼已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此文正是從創辦春鑼專業藝術團體、走進音樂課堂和借助媒體等幾個方面來闡述萍鄉春鑼的傳承與發展,希望能夠有利于推動萍鄉春鑼更好地向前發展。
萍鄉春鑼;民間曲藝;傳承
萍鄉春鑼以其明快的節奏,簡便靈活的演唱方式,詼諧的語言,見事贊事,見人贊人的藝術特點,曾是傳承文化﹑反映現實﹑傳播文化﹑勸誡群眾﹑娛樂生活﹑保存地方語言的民間曲藝形式。然而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春鑼卻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萍鄉春鑼的發展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是什么原因阻礙了萍鄉春鑼的發展,我們應當進行多方面的反思。
(一)多種藝術形式的沖擊
在國家的雙針方針下,大力重視文藝創作,各種藝術形式不斷涌現,一些藝術性更強,欣賞性更高的文藝作品漸漸出現在觀眾的面前,百姓們也順應潮流,追求新生的事物,更加喜愛那些新出的文藝形式,這些都對因方言局限及民俗性強的萍鄉春鑼造成了沖擊。
(二)各種網絡電子產品的日益出現
社會的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各種電子產品產品日益增多,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電腦﹑放映機﹑音響等設備的出現,使人們能夠直觀﹑即時的看到各種詼諧﹑有趣的藝術形式,這使得曾經走街串巷,引得眾人圍觀的萍鄉春鑼漸漸不被人們喜愛。
(三)專業人員的缺少
隨著春鑼老藝人年齡的增大,年輕一代人受時代及潮流的影響,認為春鑼是一種老土的藝術形式,不愿意去學習萍鄉春鑼,導致萍鄉春鑼的傳承處于青黃不接的局面,缺少專業的創作人員,許多春鑼唱本得不到更新,也在慢慢地失傳,學唱春鑼的人日益減少,春鑼缺少專業的表演人員,導致春鑼日漸淡出人們視線。
著名的“春鑼大王”雍全開先生說過,萍鄉春鑼是我們萍鄉的土特產,是我們萍鄉的一張文化名片,萍鄉春鑼缺少專業人員進行挖掘和創新﹑研究和發展,專業的創作人員和專業的說唱表演人員為數不多,已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長此以往,這一藝術珍品極有可能流失。此種現象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對萍鄉春鑼藝術進行扶持,培養專業人才,將民間藝術珍寶發揚光大!萍鄉春鑼是歷史文化遺產,繼承與發展春鑼,是在新文化背景下,體現著人與自然的一種新關系和領悟民間藝術的一種新境界,這種民間文化的獨特性是文化賦予的 。所以,發展與繼承萍鄉春鑼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更好的發展與傳承萍鄉春鑼就成了如今我們應當探討的話題
據筆者了解,迄今為止,在萍鄉,關于民間藝術的團體,并沒有關于萍鄉單獨的春鑼的專業藝術團體,要想傳承和發展萍鄉春鑼,就必須成立一個關于萍鄉春鑼創作及演唱的民間藝術團體,體制要和萍鄉采茶劇團一樣,有專業的創作人員,有專業的演唱人員,請學藝精湛的春鑼老藝人過來傳授技藝,排練劇目,使春鑼更好地向前發展。
現如今,媒體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只有借助了媒體的力量,萍鄉春鑼這朵曲藝之花才能更快地成長。作為萍鄉特有的藝術形式,展示了萍鄉特有的文化內涵,所以萍鄉春鑼應當放在萍鄉電視臺多多的宣傳,一方面,能向觀眾更多的展示我們的民俗﹑民風,另一方面,也能作為一種獨有的本地特色吸引到更多的人來萍鄉觀光﹑旅游。當然,沒有什么比網絡的傳播能力更強了,如在微信平臺上,各類公眾號層出不窮,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我們可以制作一個關于萍鄉春鑼的公眾號,推廣萍鄉春鑼的曲目,唱詞等,同時對萍鄉春鑼的來源,發展及其成熟等等進行相關的介紹,使人們更好的熟知春鑼。
傳承,自然會需要人的推動作用,有了人的繼承,發展,事物才會更加煥發光彩,充滿生機,講到傳承人培養,我們會想到教學,傳授,萍鄉春鑼的教育,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1)設為中小學興趣班的課程。萍鄉春鑼具有傳承文化﹑反映現實﹑傳播文化﹑教育群眾等社會功效,讓萍鄉春鑼成為中小學興趣班課程不僅使學生得到了鍛煉,有利于萍鄉春鑼傳承人的培養。(2)走進高校,學習融入了戲曲唱腔的萍鄉春鑼也有利于促進他們聲樂的演唱。(3)走向民間團體。為豐富百姓的文藝生活,政府大力鼓勵發展各種有益的藝活動,社區活動,使萍鄉春鑼走向民間,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
雖然萍鄉春鑼的發展及傳承之路任重而道遠,可喜的是,萍鄉春鑼的尷尬現狀警醒了社會有關部門及有關人士,如春鑼大王雍全開,一直都在為春鑼的發展貢獻他的一份力量,在實踐的同時他對萍鄉春鑼的唱腔﹑表演形式﹑伴奏等進行改革,將萍鄉春鑼推向了更高的藝術平臺,萍鄉學院的康華老師長期對萍鄉春鑼的唱腔,藝術特點,唱詞等進行細致地研究推動了萍鄉春鑼的發展,當然,萍鄉春鑼的傳承與發展不能只依靠有關部門的保護及幾個人的努力,也需要我們政府,相關藝術團體,百姓們都盡一份力量,才能讓這代表著我們的鄉音鄉親的萍鄉春鑼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結出更加美麗的果實。
[1]康華.試論藝術的融合性在萍鄉春鑼創新發展中的體現[J].通俗歌曲,2014.
[2]李建萍.簡析萍鄉春鑼的藝術特色文化意蘊[J].大家,2010.
J60
A
胡桑(1993),女,漢族,江西,在讀研究生,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民間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