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托雅
(上海愛立誠教育集團藝術教育總監,上海 200000)
喚醒情感、切近生命
——藝術教育的使命
烏蘭托雅
(上海愛立誠教育集團藝術教育總監,上海 200000)
藝術教育能夠造就藝術的人生。藝術教育的目標是要幫助孩子們通過藝術學習掌握藝術以外的品質。這種品質將伴隨著孩子們一起成長,為學習事業加分,為生活品質加分。因此,藝術教育的腳步不得因阻力而停下,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在未來的人生中留有遺憾。
藝術教育;使命;意義;現狀
不重視德育,影響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準。不重視智育,影響的是一代人的知識水平。不重視體育,影響的是一代人的身體健康。而不重視藝術教育,影響的則是一代人的心靈世界,影響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創造力。
——柏拉圖的觀點
當今社會,人們在各個領域中都在提倡“藝術性”。語言的藝術﹑交流的藝術﹑創造的藝術﹑領導的藝術﹑相處的藝術等等。因為人們發現,工作與交流中充滿藝術性會有藝術的美感存在,這不僅能夠化解乏味與枯燥,同時不容易產生負面效應。能夠使人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中面對壓力,更能使人發現其中美好價值的存在,激發更多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藝術應該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就融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藝術的陪伴對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有著非凡的意義,受過藝術教育的孩子,長大后在許多方面都會體現出藝術性。
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講,藝術就是一個永遠都不會背叛的朋友,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思想上的各種萌芽與沖動讓沒有處世經驗的他們感到刺激又充滿壓力﹑既憧憬又難免苦悶。而此時大多數家長是很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的。因為青春期的叛逆,要獨立的迫切使他們不愿意多接受家長的建議。當家長與孩子對立起來的時候,社會上的負面因素就會乘虛而入,許多孩子的變化與退步即由此開始。如果孩子從小就接受了藝術的熏陶與訓練,那么,在這個特殊階段會幫助孩子們作出美與丑的判斷。精神世界的充實會讓他們無暇去空虛寂寞,孩子們會愿意把富裕的時間與精力花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藝術的安撫和情感的宣泄更能使在成長中身體和心智的拉力中苦悶的他們保持身心的和諧與平衡。
例如:一個喜歡古典音樂的孩子不會愿意從狂躁的音樂中去尋找情緒的釋放點。一個很會畫畫的孩子,在看到電腦游戲時著重點會在卡通人物的造型上。一個愛好攝影的孩子,面對一片廢墟也會捕捉到從石縫中堅強生長的小草。對一個愛好手工制作的孩子來講,那些廢棄的包裝都會成為她制造神奇的材料。看似這些簡單的喜好,背后的意義卻是對成長的滋養與陪伴。作為學校與家庭,我們所要為孩子們做的是對他們這一愛好給予呵護支持。
審美能力有可能成為未來人的一種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因為藝術與美能夠給予人們更多的想像與創造的可能,而想象力與創造力是世界發展的最大推動力。
我們發現從小學習與喜歡藝術的孩子懂得欣賞,藝術更是能夠教會人發現美。每一個人從孩童起在內心深處都蘊藏著審美的潛質,這也是為什么說從孩子的眼中看到的這個世界是不同的。從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有被大自然與生活中的美好所愉悅的經歷來看,這無關乎你的出身與背景,無關乎你的知識與見識,對自然中與生活中美的欣賞與愉悅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若沒有后續的開發,人們這種天然的能力會在現實中的各種框架與標準中消耗殆盡。隨之一起消失的不僅僅是對美好事物的欣賞能力,還有對人的欣賞能力。
集體生活中的孩子們,如果他是一個有欣賞力的孩子,那么在與同學的相處之中必定會多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伙伴,哪怕他們身上有著這樣那樣不被認可的方面,但那雙審美的眼睛總能發現對方身上美好的閃光點。這不僅能幫助孩子們在集體生活中提高適應性,同時在遇到矛盾與問題時能夠擁有一個解決問題的良好基礎和平衡的心態。
在科技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單純也單調。但那時的人們總能用心去體會和感知世界的美好。一首歌能鼓舞一代人,一個感人的事跡都會被深深地印在心中,人與人之間充滿著善意友好。許許多多優秀的兒童音樂作品誕生在那個時代。“花園里,籬笆下,我種下一朵小紅花。春天的太陽當頭照,春天的小雨沙沙下”孩子們會因為一首歌去觀察留意躲在籬笆下的小花小草,你會用一顆溫暖而又柔軟的心去對待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而那每一次的感動都成了一代人心中美好的回憶。如今,對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現代人來講,科技的發展帶給人類便捷的同時也大大削弱了人的情感表達的能力。人與人近在咫尺卻沒有交流,手機電腦成為情感交流的屏障,人們變得越來越變得情感麻木。從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趨勢來看,人類所不可被替代的就只是情感了。藝術是人類心里真實情感的反應,藝術教育更是我們喚醒情感的教育。在我們的教育中若失去藝術教育這塊領地,那么在未來,人將喪失這一優勢。
愛因斯坦迷戀音樂與文學,蘇步青﹑錢學森等許多位科學家都曾表明,藝術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科學想象力。從這些為人類的文明與發展做出貢獻的大家們的經歷中,我們應該能清晰地看到,藝術是各種學科的營養液﹑助力器﹑調解劑。一個在藝術方面能夠凸顯的孩子,學習能力與學習技巧都不會遜色。更可貴的是,能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中保持健康樂觀的態度,這是學校與家庭對孩子教育的理想追求。
扎實地掌握表演藝術的技能是自由抒發情感的橋梁,嫻熟地運用技巧會使藝術的表現力更加到位。但普及(普及不是廣而膚淺,是有深刻意義)的藝術教育則重點在于要讓孩子們愛上藝術,從藝術中獲得愉悅美好。從社會上的各種培訓班以及藝術培訓模式中我們看到,那是一個流水線的標準化學習過程。從一開始,孩子們學什么是要取決于市場熱度,怎么學更是看費用。學習鋼琴的孩子和家長大多數都經歷過一段痛苦的﹑相互摧殘的過程。從開始對音符充滿好奇與幻想的孩子,變成一個坐在琴前伴著家長的獅吼痛苦磨時間的木偶。有不少家庭因為經歷了這種學習過程,使得親子關系出現矛盾,孩子們最初對藝術的向往變成痛苦的記憶。這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在國人趕潮流動機促使下許多的藝術教育者自身已經麻木,金錢效益大于一切。標準化的教學是最省力的教學,無需在乎每一個孩子的不同特點﹑無需個性化輔導,更無需在意孩子們的真實需求。只要完成時間與進度,金錢就會到口袋里來。社會上的考級成了檢驗成果的標準,沒有人談論孩子們的藝術成長,更多的人用考級證書來證明自己的水準實力。
學校為體現藝術教育實力積極招收現成的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從此,藝術便又有了一項新的利益特征。藝術特長可以加分﹑考級證書加分﹑藝術比賽獲獎加分等,學校的藝術教育活動因招收了現成的學生一蹴而就,在各種評優﹑評級﹑評比中贏得各種獎牌。學生與學校都積極地通過藝術來追尋著自己需要的那份“價值”。從進校門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們對藝術的認識已經不單純,已不是最初對藝術的美好向往,在不知不覺中藝術已經變成了一道加分題。
功利性的藝術學習最大的問題就是——當面對更大利益取舍時,藝術往往是最容易被放棄的那一個。這種現象在國內比比皆是。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學琴到初中,考級﹑比賽﹑表演,好不熱鬧。但當面臨中學的學習壓力,中考壓力時,辛苦多年的學習就被決然地放棄。這種放棄基本上就是徹底的放棄,多年后重拾的也只能是點記憶了。因為業余的練習與訓練,沒有多少人能夠將它轉化成永久的能力。這時的放棄,所放棄的不僅僅是正在學習的一門樂器,而是孩子們心底里持之以恒的態度和藝術的感受力。很多孩子從這次經歷中獲得的經驗就是:放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到了初中階段的孩子,絕大多數已經將所學習的樂器或者一門藝術專長高高掛起,任憑它積灰拉網。做出如此決定的多為父母,學也是父母要求,停也是父母的決定,孩子如一顆被隨意擺弄的棋子。作為家長的理由也看似充分,考試壓力﹑作業壓力﹑分數壓力等等。可就是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心里壓力該如何釋放。藝術教育的現狀已是空時練練﹑忙時放下﹑加分拿起﹑過后遺忘,若從一開始就不能認識到藝術對孩子成長的真正意義所在,那所經歷的階段性的功利性學習只能說是浪費金錢與時間了。
藝術是需要通過展示﹑交流來獲得提升的。從第一次表演的戰戰兢兢,到臺上的揮灑自如,孩子在藝術的鼓舞之下不僅培養了在眾人面前展現自我的能力,自信心也隨著演奏的進步而不斷提升。老師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一個群體的孩子中總會一眼挑出幾個氣質非凡的孩子,他們從儀態到談吐都顯現出了修養與寧靜。若深入了解,這些孩子中絕大多數都是有藝術才能的。由此可見,自信不是憑空架起的,自信需要在一次次被認可,被贊賞中樹立起來,藝術恰恰是一個沒有門檻的殿堂,每一個孩子都有走進去的機會。
優秀的孩子有著一個共同點:自信﹑大方﹑自我展示的能力與交流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我們的語數外的課堂中難以獲取的。
我們將藝術教育的重點放在“普及”上,鼓勵每一個孩子勇于展示和挑戰自己。常見的學校的藝術教育中的現狀是——舞臺屬于有基礎的孩子,在藝術展示方面永遠都是那幾張熟悉的面孔。我們決心要突破這一現狀,將“藝術沒有門檻”實踐到底。在藝術節匯演展示的環節進行全校動員,將節目形式公布后由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個例子可以證實孩子與藝術之間的化學反應。開場鼓與樂隊的節目需要征集鼓手,報名的孩子多數沒有基礎。但他們有熱情﹑有挑戰的勇氣,而這在我們的眼中是最好的基礎。從基本握鼓棒的方法到基礎節奏,這些沒有碰過打擊樂的孩子就這樣叮叮咚咚開始了。經過訓練后,發現有些孩子還是不能找到節奏的感覺,但這不會成為我們為了完美的展示而淘汰他們的借口。用音樂做輔助﹑用唱譜來尋找節奏﹑更運用起了多媒體,在畫面的引導下讓孩子們尋找到所要演繹的氣氛與情緒。最終在大家齊心努力下,這幾名小鼓手站在離聚光燈下,沒有一個掉隊。同學﹑老師﹑甚至連他們的父母都驚訝他們的表現,因為從小到大舞臺和他們是有距離的,這次亮相他們不僅驚艷了別人同時也驚艷了自己。
我們的探索是在學校的藝術教育中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將藝術教育從被動化為主動,讓孩子們帶著一顆自由愉悅的心去接觸藝術。音樂課將打破原有的模式,在普及基礎知識的同時重點要放在音樂藝術作品的賞析上,并引導孩子們自主發揮,從音像以及文字資料收集﹑備課﹑分析等,每一個步驟都在老師的關注下自主進行,并在音樂課的小舞臺上展示交流。教師則通過這個過程發現了解孩子們的特點,對音樂的偏好與孩子們獨到的見解。這是一個共同學習探討的過程,也是我們教育教學中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社團作為一個藝術教育的大平臺,為孩子們提供的是空間﹑自由與服務。孩子們可以自由創建社團,學校本著“只要你有想法,就給你舞臺”的目標,更好地去呵護孩子們探索的心。除了常見的器樂﹑舞蹈外,戲劇﹑相聲﹑攝影﹑手工﹑涂鴉﹑中國傳統書畫等都將成為孩子們施展才華的空間。我們的目的不是看孩子們完成了幾件作品,而是總結孩子們在此過程中成長的經驗。比如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自主管理能力,打造特色的能力。我們會鼓勵孩子們在掌握基本知識后進行創作嘗試:寫劇本﹑寫詩歌﹑創作歌曲﹑走出教室去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與素材等。
在藝術教育的道路上我們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探索。人們常把人生比作舞臺,那么我們若不給孩子們從小在舞臺上開始鍛煉自己機會,長大以后又如何能夠有信心站在更大的舞臺上呢?
持之以恒是孩子們學習藝術的關鍵所在,要讓這種意識貫穿于學習生活之中。以平常的心態,每天進步一點點,并將所學化作成長的能量。只有這樣,藝術對孩子們的真正價值才能體現出來。只有精神世界豐富了,才能促使孩子們用美好善意的心來與周圍的一切相處。我們不期待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朗朗,我們只是教會孩子們好好地汲取這份人類用智慧創造的精神營養。
作為學校的老師與家長,我們在期待孩子們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時候自己一定要有意識地去學習嘗試,要努力增強自身的藝術修養。很多的時候并不是需要我們時間上的陪練,孩子們需要屬于他們自己的空間與自由。精神上的支持與理解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學校與家庭的配合才是給予孩子們的最理想健康的教育環境。
藝術教育能夠造就一個藝術的人生。藝術教育的目標是要教會孩子們通過藝術掌握藝術以外的品質。而這種品質將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為學習事業加分,為生活品質加分。因此說,藝術教育的腳步不能因阻力而停步,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在未來的人生留有遺憾。
J6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