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剛 何倫亮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萬源市農村地區音樂教育現狀及解決策略
趙大剛 何倫亮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大部分城市中小學音樂教育出現了令人欣喜的景象,但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相關部門及領導教育觀念落后,教師隊伍的建設薄弱、師資匱乏,音樂教育教學設備投入不夠、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校園文化建設不足等等成為了較為突出的問題。
農村地區;音樂;教育資源
本次調研的是川東北地區處于大巴山腹心地帶的達州市萬源縣(市),及其周邊偏遠的農村中小學,由于萬源縣(市)地處于險要的大山之中,在這一地區的經濟 ﹑文化﹑教育﹑交通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了嚴重的制約,教育資源農村教育資源的缺失顯得尤為突出。中小學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最早最直接的體驗者,是美學教育的最初得益群體,學校作為育人﹑樹人的最佳場所,在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精神指導下,更要以城市和偏遠地區的農村人們的文化素養的均衡發展為出發點,努力達到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基本要求,通過對萬源縣(市)及周邊偏遠地區的十余所中小學的調研總結出的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問題。
音樂課程是藝術教育的重要課程,音樂教育對提高學生素質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學校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校根本沒有意識到音樂課程實施的重大意義,大多數學校表面上在倡導素質教育,實施新課標,但實際上重心還是放在應試教育上,把考試成績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劣﹑學校教育質量好壞﹑教師工作業績的高低唯一標準,追求升學率成為學校教育的唯一目標,很多教師為了升職﹑評優,一心放在抓所謂的“正課”(語文﹑數學﹑外語)上,甚至很多老師還霸占音樂課改上為所謂的“正課”,而音﹑體﹑美成了可有可無的“小三門”,音樂教師也就成了不受重視的對象,導致了很多音樂專業畢業的年輕人不愿去偏遠地區或者是直接改行。
農村中小學生大多為留守兒童,據調查,萬源市現階段留守兒童還占據著一個龐大的數字,這些孩子一歲左右他們的父母便把孩子留在家里讓其老人照顧或者讓其親屬幫著照顧,父母便遠出打工,一年半載都不能陪自己的孩子一下,更不用說監督他們的學習和其他素質教育(如思想道德﹑藝術﹑心里健康等)的相關學習。導致一些學校只抓應試教育,忽略素質教育的核心,成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一個障礙。
現階段,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據我調查的萬源市十余所農村中小學校,專業的音樂教師屈指可數,但卻還有大批的音樂畢業生就不了業,原因是很多農村中小學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生活條件差,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多都不愿意去;學校領導階層觀念落后,不愿意招專門專業的音樂教師;待遇低留不住人才等。
萬源市本來就是一個山區地帶,很多農村就在條件更為惡劣的山區,幾年前很多地方都沒有通公路,出門全靠走路,所以很少有優秀的專業人才愿意去這些地方教學,造成了很多鄉村學校根本就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很多村小學都是包班制,一個老師上完一個班所有的課程。
事實告訴我們,好多孩子在小時候的成績都比較好,可是當他們畢業進入社會后,沒有想象中發展的那么好,因為他們除了會點書本上的知識,其他的什么都沾不上邊。這就是忽略素質教育的直接體現。
學校每多招一名教師便要多負擔一個人的工資,學校寧愿讓其他學科的老師代課也不愿聘請專業的音樂在農村教師的地位很低,尤其是音樂教師。而一部分專業院校的音樂畢業生雖然被分配到了農村,但大多數畢業生更愿意留在條件較好的縣城或者城鎮中小學,由此可見,條件差,待遇低,分配不均成為農村中小學音樂師資匱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學設備是一個學校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開展和保證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物質基礎,但許多鄉村學校輕視音樂教育,有的學校連最基本的音樂器材都沒有,更不要說專門的多媒體設施,音樂教室,鋼琴,其他相應的樂器等等。這些都只是農村音樂教師和孩子們的一個夢想,有的學校雖然有了專門的音樂教師但也 沒有把音樂課落到實處,甚至很多學校讓音樂﹑體育﹑美術老師去教語文﹑數學﹑外語去了,沒有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藝術情操,漠視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很多學校認為音樂課就是放牛課,不計入學生學習的成績,學習音樂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農村師資的專業素養基本都沒有達到標準,據調查,很多農村中小學的音樂師資水平都非常薄弱,理論水平低,綜合能力差,專業能力差,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不高。從教師隊伍建設看,有關部門和單位敷衍了事,所聘用的教師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從專業院校出來的(但專業能力都不怎么強),甚至把其他學科的老師(音樂愛好者,懂一點音樂的人)安排上音樂課,代理音樂教師居多。再加上學校對音樂課不重視,教師職業操守也存在一些問題,觀念上覺得音樂課就是唱歌課,對音樂知識根本不作要求,上音樂課不按教材或者不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擅自把一些低級趣味的音樂引入課堂,嚴重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因此,提高音樂教師的自身素質,成為發展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關鍵。
校園音樂文化氛圍不夠濃郁,校園音樂文化建設成了十分非常薄弱的環節,據調查,大部分的學校(小學)除了“六一”兒童節孩子們會有那么一次機會參加文藝演出,其余的時間都沒有在舞臺上表演的機會,藝術文化活動很少。而初﹑高中的學生更可憐了,因為沒有了兒童節也就沒有了其他的集體音樂活動,導致很多孩子在上了初﹑高中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成了一種奢望;在設施場地上也非常的不足,沒有合適的場地供我們舉行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等等;在課程安排和時間上,基本所有的時間都在上文化課,學校領導和老師在觀念上還是一味地抓著應試教育不放。
在全國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盡快改變落后地區的教育現狀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成為了社會最迫切的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類學校﹑各位教師﹑各位家長以及社會各階層要從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來認識,把音樂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緊迫感,必須充分認識加強音樂教育對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課程安排,教學實施,完善師資力量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滿足音樂教育。目前,最起碼要正常開設音樂課,把課開足﹑上好。
要解決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的短缺的問題,首先要從專業高校入手,擴大招生力度,動員和鼓勵廣大音樂畢業生深入到廣大農村教學,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證音樂人士安心在農村邊遠地區任教,針對農村音樂教師緊缺問題,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加強培養農村音樂師資力量,加強師訓工作,比如:擴大國培計劃的規模,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作為必要的國培對象,對偏遠山區的音樂教師實施音樂教育幫扶政策。專業音樂院校的專職音樂教師開展下鄉支教講學的培訓工作以加強對偏遠城鄉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走出去學和走進來講等多種渠道,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加強交流與學習,提高教師音樂素養及課堂實踐等藝術水平以達到音樂教師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各級政府﹑學校及社會各界要加強對音樂教育的資金投入,改善辦學的條件,修建音樂專用教室,配備必要的音樂教學器材,各級部門應該盡可能保證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經費,購置相應的教學設備(相應的樂器,投影儀等等),讓音樂課能得以正常地開展下去,為音樂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基礎。
各級各類學校,應該多舉行如:合唱藝術節﹑專場演出﹑音樂講座﹑流行音樂節等文體活動,力爭辦出特色,辦成傳統。比如萬源市萬源中學,每年舉辦的“文化藝術節”的做法就值得學習,這對推動促進藝術教育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也能帶動周邊偏遠農村音樂實踐活動的發展。
創造校內良好的藝術教育氛圍,主要是課堂內和校園內良好的藝術教育環境,通過藝術教育對學生進行審美熏陶,啟發學生掌握真知,培養真情﹑學做真人。不只是音樂,所有學科的教師都要在教學中滲透藝術教育,使學生受到藝術感染,鼓勵每學期每個班開展一次藝術展示會。學校每年開展一次藝術節活動,開展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
堅守正確的育人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加強藝術教師隊伍的建設,優化藝術教育資源,不斷改善藝術教育的條件,面向全體學生推進素質教育,同時也要保障課外藝術教育活動健康發展,保障學生的藝術素質不斷提高;學生家長也要在思想觀念上積極轉變,不要只在乎自己孩子的文化成績,還要多多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的健康成長,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如果我們的教育體制能順應時代的要求,進行大膽的改革調整,如果我們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農村音樂教育的未來將無比美好。
[1]姚思遠.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安國.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2004(04).
[3]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G633.9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