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福建 廈門 361100)
基于核心素養下中學音樂教育對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
張曉燕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福建 廈門 361100)
人們的基本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形成受到音樂的重要影響,音樂教育是中學教育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的成長及成才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中學音樂教育在核心素養培養下對學生心理成長有著一定的意義。為了分析核心素養下中學音樂教育對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我校針對中學音樂教育進行了探討。
核心素養;中學音樂教育;心理成長
中學生心理成長的教育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需要及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由于中學生心理成長正處于特殊時期,中學生正處于獨特心理特征形成的敏感時期,存在較強的叛逆心理及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感知能力。我校中學生音樂教育主要是進行音樂興趣小組活動﹑音樂比賽﹑各種音樂社團活動等,豐富了學生們的業余生活。利用音樂教育的方式積極影響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音樂教育就是通過音樂的形式進行教育的過程,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音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平時接觸音樂的途徑較多,如電視﹑電腦﹑手機﹑錄音機﹑DV等。音樂的學習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興趣﹑得到放松及一種美的享受,學生的思維在音樂教育中能得到有效拓寬,能有效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提升學生性格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能開發一定的潛能。
音樂極易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鳴及思維上的放松,音樂教育基于音樂本身的特性,在音樂的基礎上加入教育的元素,讓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學會將自己﹑音樂及情感融為一體,音樂是一種以聲音的傳播方式觸動人情感的體現,音樂教育能帶領學生走向更加廣闊的心靈世界中去。
音樂教育是在音樂的基礎上為學生們創造不同的感受及體驗,音樂教育的意義體現在音樂能觸動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帶動思維進行活躍,促進綜合素質及精神世界的升華。中學生在音樂教育的享受過程中能暫時將升學壓力及考試成績放在一邊,放松自己的精神世界,享受音樂帶來的美感。
音樂教育采用組織各種音樂比賽﹑興趣小組﹑吉他社團﹑舞蹈社團及合唱社團等方式讓學生在音樂的海洋中得到釋放,增加同齡人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敏感的心理時期得到放松。音樂教育將音樂轉換為一種情感交流的工具,在學生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及社團后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種多樣化的信息載體。音樂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聆聽﹑鑒賞﹑合奏﹑合唱﹑舞蹈﹑樂器學習﹑唱歌比賽等等,音樂的學習過程就是用音樂的思維視角去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通過感受音樂中蘊含的感情,讓學生打開心扉,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愿意通過音樂去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培養學生自信﹑團結﹑上進等心理品質。
教育體制改革下學生依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學習壓力,中學生更是存在著升學壓力,緊張的學習及過大的壓力極易導致中學生形成一種負面情緒,若初中學生沒有較好的自我調節壓力的能力通常會出現煩躁﹑抑郁﹑壓抑等不良心理現象,嚴重者還將出現自殘及自殺等現象,嚴重影響中學生健康的成長及心理成長。由于不同的音樂類型具有不同的心理調節作用,積極向上的音樂教育能讓學生暫時忘記學習帶來的壓力,融入進音樂的世界當中去,去感受音樂帶來的美感及放松。學生在欣賞音樂﹑學習音樂或感受音樂的過程中能夠自主調節自身的壓力,緩解長時間高強度學習帶來的壓力及負擔。中學課間甚至課堂上可以適當讓學生們欣賞一些類似的音樂旋律,如:“喬治文斯頓”的音樂﹑“大衛蘭茲”的音樂﹑“神秘園”的音樂﹑“雅尼”的音樂等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徴,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角﹑徴﹑宮﹑商﹑羽五音稱之為“天五行”。音樂是最好的療養師,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如:《紫竹調》適合養心;《憶江南》適合解抑郁等等。
社會適應能力屬于中學生必須具備的社會存在技能之一,社會適應能力是指當人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冷靜及客觀地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問題發生的情況及快速找出問題解決的辦法等能力,部分學生在遇到困難及問題后會產生焦慮及恐懼的心理狀態,導致無法思考解決途徑的現象出現,嚴重影響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學生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能享受到世界﹑社會及生活帶來的美感,傳遞正能量,利于學生培養積極樂觀及向上的生活態度。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提高后,他們擁有足夠的勇氣及信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面對生活﹑社會及學習中出現的困難及問題能夠冷靜下來清晰的思考問題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積極面對學習及生活。
我校的音樂教育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不僅僅體現在音樂課上,除了在音樂教育上進行音樂知識的教授過程,課外學校還為學生們開設了比較豐富的課活動,如:定期舉辦合唱比賽﹑個人唱歌比賽﹑音樂興趣小組﹑各種樂器社團活動等,豐富了中學生的課余生活之外,還為中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喜歡的音樂表現形式提供了多樣化的平臺。作為一名音樂教育的學習者及實踐者應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學生的人文底蘊﹑審美能力及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及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音樂教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習內容合理設計音樂教學內容﹑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心理教育知識培養﹑完善現有的教學資源及教學形式﹑遵循音樂教育的規律等,讓學生們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成長過程,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養。
[1]魏瑋.論音樂教育對培養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
G633.9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