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鳴
(貴州省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銅仁 554300)
音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
李 鳴
(貴州省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銅仁 554300)
本篇文章針對音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一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結合音樂教學課程的本質內涵與筆者自身經驗提出了幾點可行性較高的教學策略,其中包括強化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改善教學氛圍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等等,以期能夠帶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音樂教學;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將他們培養成為活潑主動且具有主人翁意識的優秀人才。基于此,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于音樂課程的藝術之美,教育者就要一改往日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讓他們發現美﹑體驗美﹑創作美,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為他們日后的就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音樂教學的重點即為聲音,人的聽覺是激起情緒反應的主要來源,因此音樂教學將會讓學生產生十分豐富的情感體驗。事實上,音樂課程的學習本應該是非常輕松快樂的,由于大專學生需要面對學習與就業的雙重壓力,因此教育者應當摒棄傳統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音樂中獲得快樂與滿足,從而形成“培養興趣——學習音樂——磨煉技能——享受藝術——創造音樂”的良性循環。毋容置疑的是,音樂教學本身也是藝術的創造過程,在音樂課程學習的很多環節中都充滿了創新的魅力。為此,教育者需要將更多的課堂時間都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于音樂的獨特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以此來達到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與理解能力的目的。
古往今來,音樂都是人們宣泄情感﹑表達內在思想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古代,音樂的形態還比較簡單,人們會通過吆喝﹑吶喊等方式來表達胸臆,這種方式比較簡單粗暴,因此可以被看作是最接近原始本質的音樂藝術。事實上,無論是何種語種﹑何種類型的音樂都是擁有思想與情感內涵的,它的存在意義不僅僅是供人們消遣﹑玩樂,更加重要的則是通過音樂這種方式來讓人們更加直觀且透徹的看到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美好,從而讓人們的情感得到釋放﹑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在我國,有關于音樂藝術的審美已經存在了兩千余年,我們的祖先在當時就已經認識到了音樂的無窮力量,并且充分發掘出了音樂藝術的陶冶功能﹑教化功能以及娛樂功能等。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六藝”課程,這是古代先輩們用非常有限的資源所創造出來的文化瑰寶。在進入到新中國時期以后,國家政府一直在強調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音樂課程的教學地位也在隨之提升。發展至今,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中,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模式均出現了明顯的改變,社會的發展不再需要那些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而是需要懂得欣賞﹑懂得審美﹑懂得創造美的綜合性人才。基于此,進一步加大對大專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將對他們的日后發展帶來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先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一顆有關于美的種子,并且要細心加以灌溉,才能夠生長發芽,最終開出音樂藝術之花。為此,教育者要重新審視音樂教材內容,發掘出其中所包含的音樂之美的韻調﹑伴奏以及配樂等等。
首先,教育者在選材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與學習基礎來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內容,通過此種方式不僅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還能夠讓他們更好的感受到學習音樂藝術的樂趣;其次,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引導學生深入的感受音樂所散發出來的美好情懷,讓學生閉眼聆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進入到由音樂所營造出來的美妙夢境匯之中。另外,教育者應當盡可能的選擇那些旋律動聽且令人百聽不厭的歌曲,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最后,教育者要注意將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巧妙的結合到一起,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藝術所具有的無限可能性,培養他們的音樂創造能力。
在筆者看來,音樂課程的學習過程就是對藝術的感悟過程,因此教育者需要重視的是學生音樂教學活動中所產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審美情趣,促進他們自我個性的生成與健康發展。由于大專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主要來自于音樂實踐活動,因此教育者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動態化表現,一方面要激發出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學生創設出多種類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演唱﹑演奏﹑說唱﹑律動等音樂活動中養成足夠的音樂自信;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為學生營造出生動有趣﹑輕松愉快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享受到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審美,以此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日后的音樂課程中,教育者應當將更多的學習時間都交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出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盡可能多的舉辦一些的音樂實踐活動,例如歌詞創作大賽﹑校園演唱大賽﹑配樂詩朗誦﹑舞臺表演等等。
校方也要為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大力支持,連同地方上的其他學校與教育部門來共同舉辦大型的大學生藝術節,讓學生在集體的氛圍中感受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通過這種“一帶十”﹑“十帶百”的方式來將大專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教育者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固定的活動小組,讓他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排練﹑演出﹑比賽活動中形成不怕困難﹑不懼失敗的進取心,將音樂藝術之美灑滿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1]唐曉娟.高職學生音樂審美趣味分析與對策研究[J].藝術教育,2014(08).
[2]馮蘭蘭,李慧娜.淺析高校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與時代(下半月),2014(11).
J602
A
李鳴(1986—),男,漢,安徽太和,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