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英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高校民樂合奏課程的“聲融合”與“色融合”實踐研究
顏春英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在民族器樂合奏中,對不同樂器音色的把握和權衡,是使民樂合奏整體聲音效果融合和音色和諧的關鍵。本文對高校民樂合奏中“聲融合”與“色融合”兩方面進行了的闡述,對推進該課程的進步做了深入的分析。
民樂合奏;聲融合;色融合
民樂合奏課程是高校音樂專業民族樂器演奏方向的必修課程之一,它是一門重實訓﹑且多學科知識相互滲透融合的課程,意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音樂表現力和合奏能力。在眾多的理論和研究實踐中,大部分都是針對這一課程的重要性﹑前景進行思考,作為該課程的一線實戰教師,不一樣的聲部該如何協調?不同的樂器音色該如何融合?都是本文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材料的出現,為民族器樂制作藝術和器樂音色音響表現力開拓了空間,編鐘的出現標志著當時我國民族器樂制作藝術的水平發達。到了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民族融合,促進南北方文化交融,民族器樂作為文化中的一部分,也開始呈現出了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如當時出現“鼓吹樂”就是從北方游牧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的一種器樂合奏形式。漢魏時期,當時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是“相和歌”,其伴奏部分使用的是管弦樂器合奏。隋唐時期,民族器樂藝術已經發展到了較為輝煌的時期,宮廷內部的音樂教學機構培養了大量專門的器樂演奏人才,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器樂演奏藝術的發展。當時的“唐大曲”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大型宮廷音樂,器樂合奏便是“唐大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宋時期,我國音樂發展中心逐漸由宮廷轉向民間,城市中較為集中的娛樂場所中出現了“細樂”﹑“清樂”等器樂合奏形式。元明清時期,民樂合奏形式發展繁榮,不同地區都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民樂合奏形式,如江南地區的“十番鑼鼓”﹑新疆地區的“木卡姆”﹑藏族地區的“囊瑪”等。由于樂器制作工藝的進一步發展﹑民族器樂教學更加系統化﹑民族器樂演奏水平逐漸提高﹑民族器樂創作更加豐富,我國近現代的民族器樂合奏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
民樂合奏排練中的“聲融合”通常指兩個方面,第一就是“音準”。大家知道,音樂就是不同樂音有秩序﹑有規律的組合,不同樂音都有自己固定的振動頻率,不同樂器同奏一段樂曲,就要保證每件樂器所奏的每一個樂音的振動頻率達到充分一致,這樣才能使聲音融合﹑純凈。達到“聲融度”的第一個指標。當然,關于“音準”,乃是一般演奏員最基本的常識,這里就不再多說。“聲融度”的第二方面是“樂音振動頻率的穩定性”,該指標是指在保證樂音振動頻率一致的前提下,在樂曲規定的時值中,達到每個樂音振動頻率的充分穩定與完整。
與西方交響樂對聲部配置進行合理調整以獲得融合的音色一致,我國民樂合奏對聲部配置也有一定的要求,通過合理調整聲部配置,使作品縱向的高﹑中﹑低不同聲部的音色相互融合,營造民樂合奏整體聲音效果的融洽與平衡。聲部配置的調整,可以從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在縱向聲部的音色融合方面,可以通過旋律聲部音色的融合與和聲配器的選擇兩方面入手。旋律是作品的靈魂,在旋律音色的融合方面通常以同類樂器間的音色組合﹑同組樂器間音色的融合及跨組樂器音色間的融合這三種形式來融合旋律聲部的音色。和聲是為了烘托出旋律聲部及營造整體音樂效果的,在民樂合奏中,為了使縱向聲部的音色和音量處于均衡﹑穩定﹑協和的狀態,作曲家要為不同作品進行適合的和聲配器。在民樂合奏的和聲配器方面,為了追求音色的融合與音量的和諧,作曲家通常會選擇同組樂器配合的方式,以獲得融合的和聲效果,只有當追求作品整體色彩變化﹑音量變化等特殊的音響效果時,才會使用跨組樂器組合的方式進行和聲配置。在民樂合奏中的橫向聲部音色處理方面,作曲家通常會注重橫向聲部音色的連續性與統一性,以塑造生動﹑完整的音樂形象。在相對完整的作品段落中,作曲家通常會選擇適合的樂器音色作為該段落主導音色,在該段落中出現的音色變化也都是以主導音色為主的,這樣的處理手法可以保持整段演奏音色的穩定,利于橫向聲部音樂的發展。
民樂合奏中所包含的器樂種類十分豐富,同種類民族器樂的演奏技法和音色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追求民樂合奏音色的融合,通過統一演奏技法來控制樂器演奏的音色,是融合民樂合奏音色的重要途徑之一,如較為統一的弓法﹑指法,能夠使民樂合奏中的各樂器演奏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在民樂合奏中,通過控制樂器演奏的音色來實現民樂合奏音色的融合,通常以器樂間演奏手法的借鑒和統一弓指法兩個方面為主。首先,民族樂器的演奏方式十分豐富,吹﹑拉﹑彈﹑打等等都是常見的演奏技法,相同的演奏技法能夠獲得相似﹑融洽的演奏效果。其次,通過統一弓指法來實現民樂合奏的音色融合,也十分可行。如在實際演奏中,作曲家會為弓法的統一在譜面上做特殊標記,對運弓的具體速度,換弓的具體時間,換弓斷口的大小,甚至揉弦的力度和速度等方面都有細致﹑統一的要求。
我國民族器樂種類繁多,演奏手法豐富,民樂合奏的發展歷史悠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內涵,作為高校在這方面的教育教學更應該走在前列。所以對音色融合的重視﹑對音色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追求是重中之重,這種音色觀念不僅是民樂合奏中對多樣化音色追求“音聲相和”狀態,也是融合音色中“和而不同”的個性化追求,更是在我國傳統哲學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理想境界對民樂合奏的深刻影響。
[1]徐琳.中國民樂合奏色彩之路的復興[J].黃河之聲,2016(16).
J632
A
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項目高校民樂合奏的異質融合研究(項目編號:XJK016CGD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