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隴東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鋼琴教育方式分析與研究
王菲菲
(隴東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本文基于在不同教育理念、思路與手段在鋼琴教育體系中的應用,會使受教育者有多樣化學習效果這一實況,提出了積極研究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鋼琴教育方式的建議。本文在對中國素質教育理念下鋼琴教育價值觀念與質量進行概述的基礎上,對國外人本教育理念與多元智能理念下的鋼琴教育進行探究,希望在提升國內鋼琴教育質量方面有所幫助。
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育方式;影響效果
鋼琴演奏可以被理解為個體腦力與體力活動﹑多樣化思維能力﹑技術與經驗相整合的學科。樂器演奏技能的傳授貫穿于鋼琴教學全程,能協助學生對音樂語句和內在有更為全面性的認識,鋼琴演奏技巧語法多樣化,思維能力顯著提升。傳統教學模式在國內鋼琴教育進程中的應用,多數是組織學生對樂曲與練習曲進行訓練。基于鋼琴教育在不同教育理念下會產出不同教學效果這一實況,本文做出如下論述。
在素質教育理念引導下,鋼琴教育價值觀念不再是社會本位,個人本位將其取而代之。新中國建設前期,鋼琴教育被政府機關管控,自改革政策實施以來,國內鋼琴教育才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1]。素質教育理念推行以后,鋼琴教育側重點在于培育個體的特質性。在長期的實踐中,鋼琴教育價值觀念逐漸演變成個人本位的角色。
鋼琴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其藝術價值得到當今社會群體的肯定。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解析在鋼琴學習者數目逐年增長的態勢中,對鋼琴教育體系安穩性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與學校教育相比較社會化鋼琴教育運行的安穩系數較低,教師教學責任感相對薄弱化。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生產的原因絕非是單一化的,其本質在于國內素質教育目標沒有充分落實在環節上。鋼琴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技能的一種渠道,絕非是所有參與教育活動的個體對其內容均有一定的認識與感悟,教育成效也并不代表教師教學質量。因此,鋼琴教育不能只是專注于社會本位,人本位價值觀念也是不容忽視的內容。國內多數正規鋼琴音樂學校或培訓機構,鋼琴教育活動的開展與運行應該體現出綜合性特征,即以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兩者累積的價值觀念為支撐,從而為國內鋼琴教育事業發展進程注入能量。
鋼琴教育效果與鋼琴教育質量觀念相互關聯﹑唇齒相依。國企鋼琴教育的質量觀念多數是以學生鋼琴技能掌握程度為基準去評估教育成績,對他類方面發展狀況不重視。但是在知識經濟一體化時代中,個體認識鋼琴教育的質量觀念上發生一定的變動,鋼琴演奏技能是前提條件,國際上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論也被融入其中。素質教育理念的價值在鋼琴領域中多個方面彰顯出來,例如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發散思維能力等。
審美觀也是質量觀念的一分子,鋼琴教育也被認為是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鋼琴教育關注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享受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在強化其對技能掌握程度方面體現出巨大應用價值。鋼琴教育審美觀重點在于解決技能與音樂關聯性層次上,技能與音樂為事物不同層面,技術的科學性是傳遞音樂內涵的基礎。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鋼琴教學重視技能訓練的同時,應該協助其加大對音樂內涵解析的深度,達到升華人生價值與掌握音樂技巧的目標。
人本主義心理學最早起源于美國,其對現代教育教學模式產生深刻的影響。人本教育理念關注更多的教學認知發展,以及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致﹑情感與動機。教師借助全面認識受教育者學習需求與個性的差異性的方式,調動其學習主動性,挖掘其潛能[2]。人本教育理念以現實人為因素為基點,發展個體整體學習能力,這一觀念演變成現代教育核心觀點。
人本教育理念與教學策略整合進鋼琴教育進程中,可以借助以下三種模式:(1)創設合理性教學場景,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致的有效方法,因材施教理念貫徹整個進程;(2)要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學習知識的愉悅感,此時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強化對音樂曲目演奏的技能;(3)要培養學生聯想能力與創新思維。將想象力整合進鋼琴曲目彈奏進程中,所取得的學習效果是極為可觀的。由本教育理念引導的鋼琴教育,教學效果將會有“質”的提升。
多元智能理論闡述了人類智力的整合性與多樣性。國內傳統鋼琴教育多數為教師傳授文本知識,再加以課堂中的大量訓練。多元智能理論論述如下的內容,即每個人在智能水平上均也體現出獨立性特征,不同智能不存在同質性特征,也就是說其具備特質化符號系統和感知過程。因此,鋼琴教育教學方法應重視教育內容與對象的現實狀況,大力推廣有教無類以及因材施教模式。
多元智能理論也提出如下的觀點,即每一個鋼琴專業學生均有著適合自身全面發展的學習方法,其帶有個性化特征,若采用統一式教學方法與教材內容,其不具備合理性教學規則。教師應主動認識學生學習環節上存在的差異性,繼而應用多樣化教學方法,使每一名學生的優勢發揮出來。
自從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各國教育體系革新浪潮大規模掀起,學校音樂教育也做出適度的調整,例如美國重視“開發人的潛能,提供創造和自我表現并享受成功的機會”,德國重視“音樂面向每個學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須得到發展”等[3]。為了推進國內鋼琴教育事業發展進程,絕不能盲目的崇拜西方音樂教學模式而舍棄本民族音樂內涵,對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施以整合對策是極為有效的發展對策,這將是世界音樂教育體系后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整合后的教學模式彰顯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程教學中的科學應用,協助學生借助親身參與音樂活動去強化對音樂文化內涵感悟的深度,借助創造性教學活動挖掘學生的音樂潛力。
綜合全文論述的內容,對不同教育理念下的鋼琴教育方式之間的差異性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本文受篇幅的限制只是淺淺而談,在歸因理念﹑內隱學習理念以及有意義接受學習理念作用下的鋼琴教育模式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專業教師應該沖破傳統思想的局限性,對素質教育本質進行深度探析,有機地將其與西方音樂教學方法整合在一起,為國內音樂教育職業蓬勃發展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1]馬云思.素質教育下鋼琴教育改革策略淺析[J].藝術科技, 2014(08):170-171.
[2]韓征.茶文化對鋼琴教學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思路[J].福建茶葉,2016(05):274-275.
[3]王光啟.基于多元化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鋼琴教育思考[J].藝術教育,2016(08):104-105.
J6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