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雯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古箏是我國傳統音樂寶庫中最具代表性的器樂,隨著古箏藝術的不斷普及與發展,學古箏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多數學生希望通過學習古箏來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文化修養,只是學古箏是個艱苦的過程,隨著學習過程的不斷深入,大多學生會覺得越來越難,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在演奏教學過程中,良好的心理把握與引導不僅可以充分調動演奏者的演奏熱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之中,而且還能創設出良好的演奏氛圍,激發演奏者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培養和訓練達到高水平的音樂體現,無論是指法技巧的訓練還是把握體驗樂曲內涵,這些都需要心理的把握與引導。
注意力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種心理活動,注意力集中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們的工作學習效率,還有助于提高演奏者的積極性,使他們保持良好的演奏狀態,不受外界干擾,使演出得以順利完成。古箏演奏是一項復雜的過程,它不僅需要手腦并用,而且要求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多種意識的參與,只有全神貫注才能表達出樂曲的完整性。
在古箏演奏教學中,教師訓練學生指法技巧時正是從“有意注意”為基礎的,有意注意是有目的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這方面的培養與訓練。首先學生要用心地將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的內容、示范的指法和技巧在課下加以鞏固練習,這種練習體現了主觀能動性,它有著很清晰的目標。比如說分指指序練習,平時要練達每分鐘一百二十拍以上的速度才有可能達到樂曲的要求。再比如遙指指法,遙指的訓練需要在密度、音色和耐力中花費很多的精力, 方能練到音色均勻、密集對樂曲得心應手這些技巧和訓練都需要我們高度集中注意力才可能完成。然而,倘若在古箏練習中沒有把握好有意注意的度,則容易給演奏者帶來壓力,產生緊張與焦慮、音色僵硬、手臂酸痛等狀況, 因此,我們在練習中不能一味地強調有意注意,還需要與無意注意相結合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遙指訓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放松,自如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動作,排除不利的心理因素,用心感受指尖的力度。 演奏技巧的練習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要經過千錘百煉及長期的練習累積才可能完成的,那么,在這個漫長的練習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做到注意力的集中,還要注意意識的配合練習問題。
想象是人在腦子中憑借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樂曲彈得非常流暢,卻不知道如何去表現音樂,只是生硬地彈出了音符和節奏,無法使聽眾產生共鳴,更談不上對作品的聯想和想象。作為古箏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解和精彩的示范去啟發、引導、培養孩子。
在古箏教學中怎樣使學生加快對樂曲內涵的理解,首先讓學生通過教師對音樂的解析去想象樂曲的畫面,將無形化有形,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如箏曲《漁舟唱晚》,教學時學生可閉眼聆聽教師對人與自然畫面的描述:夕陽映照,碧波萬頃,漁船從遠處緩緩駛來,岸邊頓時變得熱鬧起來,魚蝦跳躍,歌聲悠揚,臉上燦爛的笑容和浪花 ……正是應了《滕王閣序》中那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美畫面,學生雖不能身臨其境感受夕陽下祥和豐收的情景,但他們可以通過生活體驗中積累的事物形象,構造出樂曲中的晚景圖,即利用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在課堂上運用音樂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引導孩子進行想象,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從而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出樂曲的內涵 ,這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移情就是人在觀察外在事物時發揮想象,置身于情景當中,賦予事物生命力 ,仿佛它也具有了人的感覺、感情、性格、行動等。從而達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同一的效果。移情是在審美關系的確立下才能夠產生的,叔本華曾經講到 ,音樂不光是畫面的呈現,它還表現想象的內在本質。筆者認為,要想以音樂感動聽眾,必須要先觸動自己內心的情感。例如,經典兒童歌曲《小草》中描述的小草雖然樸實無華,但它卻遍布大地,裝點大地,默默付出,從不索取的偉大精神 ,我們在仔細聆聽這首歌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將自身經歷與一棵小草聯系起來 ,仿佛我們自己就是那棵平平凡凡的小草,并在音樂旋律的進行中逐漸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就體現了音符的本質,實現了音樂情景中的移情現象。
綜上所述,古箏教學與心理是緊密相連的,只有置身于樂曲情景之中,才能體現音樂的本質。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指法技巧的訓練外還要加強心理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對音樂的理解力,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同時需要教師運用科學的心理分析,積極引導,因材施教,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1]王玲.論古箏演奏教學中的心里把握與引導.音樂時空教育教學,2015.
[2]蔣琴.鋼琴教學中的心理分析與心理訓練.湖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