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高中加強法治教育的研究
王莎莎*
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近些年,犯罪群體年輕化,校園欺凌升級為社會話題。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本文在此背景和基礎上,結合高中學生特點,分析現階段在高中學校加強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且提出相關措施。
法治教育;必要性;措施
(一)“法治”與“法制”
十五大之前,各界廣泛使用“法制”一詞,近似于“法治”。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徐永康指出,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有法治則必定有法制。[1]崔永東教授認為,“法制”是靜態的,它指法律制度而言;而“法治”是動態的,它是一個包括立法、司法、執法、守法、法律事實、法律監督等等在內的一個動態的過程。[2]
(二)法治教育與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對法律、法規、制度進行學習的社會活動;法治教育是指讓公民學習法律法規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培育和發展公民法治意識及法治素質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包括了對公民進行法治思想、法治原則、法治理念等多方位的教育。
從二者的定義可以看出,法治教育比法制教育的內涵更充分、實用性更強。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們接受和認可法律的價值,并將法治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追求。
(一)法治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途徑
依法治國作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能夠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更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高中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必須具備相應的法治素養。在高中加強法治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綜合素質,能夠更好地為法治國家建設儲備人才。
(二)加強法治教育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徑
高中時期的青少年,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初步形成階段,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原因,較容易受外界干擾。另外,由于理性思維不成熟,缺乏對于事物的正確辨別,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影響會讓其產生一定的效仿行為。
針對高中學生思想行為可塑性較強的特點,這個階段對其進行法治教育能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強法治教育是構建安全文明校園的需要
一些學校存在“拉幫結派”的現象,產生打架斗毆、侮辱同學、殘害師生等惡劣行為。究其原因,帶頭施暴的學生多是對法律知識了解不透徹,不懂法、不畏法。
高中加強法治教育能夠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幫助學生知法、守法、用法,讓高中學生更好地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有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構建和諧校園。
(一)學校的主導教育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多數學生關于法律知識的獲得都是在學校中。所以,學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法制副校長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近幾年,各個高中普遍配置了法制副校長。但存在的問題是,大多高中的法制副校長是由非法律專業的教師擔任的,在看待相關法治問題上不夠深入,對學生的法治教育也大多局限在法律法規的講授,缺乏生動性。所以,在法制副校長一職上,可以嘗試聘請相關機構優秀的法律工作者,與學校法制副校長配合,既能結合學校實際又不乏專業性和生動性。
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在學生對法治知識學習之后,學校還應設立相關的教育平臺進行加強,比如開設校園法治廣播等。
最后,開發適合本校實際的校本教材。一部國家統一的法治教材并不能滿足各地教學的實際情況。所以,各學校應組織編寫適合本校實際的法治讀本,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內容進行教育。
(二)家庭的配合教育
家庭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第一場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風氣既是進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它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
因此,加強對高中學生的法治教育也需要家長的協作,家長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的法治觀念,對于子女法治觀念的形成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社會媒體的輔助教育
從社會學角度來講,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要生存和發展的最終歸宿是社會,那么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媒體因其時效快、影響廣、透明度高的特點,在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加強高中生法治教育也應積極發揮傳媒的作用,并且國家也已經在進行這項工作。比如一些法治節目的開展,街頭法治文化海報宣傳,公交站臺法治文化建設等。這對于人們法治觀念的形成有著無形的影響,對于高中生的法治教育也有著推進作用。
綜上所述,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平衡且相互依存的體系,來為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營造一個積極的環境,在學校中讓學生學到更完善的法律知識,在家庭中努力形成更好的法律精神,在社會中更好地實踐法律行為,使高中生成為一個具有法治觀念的、綜合素質得到良好提升的合格公民。
[1]徐永康.法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3.
[2]崔水東.中西法律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4.
[3]楊倩.當代高中學生法治意識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39-40.
王莎莎(1990-),女,陜西商洛人,陜西師范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24-02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