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珍
【摘要】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文本和學生之間的多重對話模式。針對當今我國小學中年級學生閱讀量不足、閱讀面狹窄、閱讀的深度不夠、閱讀的興趣缺乏等問題,通過分析閱讀教學三個對象的潛在聯系以及閱讀教學在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的培養方式,來淺析這些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問題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閱讀教學;對話;興趣;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與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對我們有重要的意義和實際用途。然而在現實中,學生閱讀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為例,還存在著諸如這樣的問題:學生的閱讀量不足,閱讀面狹窄,閱讀的深度不夠,閱讀的興趣缺乏。這些問題都影響著學生語文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和發展,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難題和現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讓我們從閱讀教學的本質出發。《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不單單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這樣的單向的作用。閱讀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進行兩兩對話的過程。
一、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
雖然很多教師都有關注到自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但是有的教師認為文本就是課本和教參,不感越雷池半步,只是在形式上和文本對話;有的教師認為什么都是文本,引入大量課外資料充斥課堂,根本沒有進行文本研讀;有的教師認為對話就是讓學生說,對學生放任自流,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完全忽視了自身在與文本進行深層次對話的情況下才能對學生進行更好地引導。這些情況的出現使得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虛化,教學內容泛化,教師作用弱化,教學活動非語文化,泛語文、非語文傾向比較嚴重,語文課改進入‘高原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教師不僅能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學習,同時能提高個人的語文綜合能力素養以及道德思想的熏陶和洗禮。
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
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主要出現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如何進行閱讀教學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引導呢?
“閱讀教學”,有“閱”有“讀”。首先,要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課前預習是學生進行第一階段“閱”的基礎。學生通過在學習課文的前一天或者幾天提前熟悉課文內容,通過查閱資料、完成預習題和與同學交流分享等方式進行初步的閱讀。在課堂中根據教師引導進行深入的文本閱讀。同理,“讀”也是在預習中要求學生先對全文進行通讀,把字、句、段、章讀通讀順。接下來,課堂上在老師的引領下以聽語音,或者以各種形式朗讀達到“在讀中悟,在悟中讀”的效果。
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定可以通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要求,反之,教師在教學中也能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訓練和引導。因此,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訓練是十分有必要的,閱讀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聽、說、讀方面的訓練,還要求學生完成一定的閱讀訓練。通過閱讀教學訓練,可使學生更加深刻了解、認識社會和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的知識面不能僅停留在課本知識上面, 還要在教師的幫助下不斷拓寬知識來源。
三、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
學生只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知識很多時候是來源于生活。不管是閱讀教學還是識字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或者是綜合能力教學,都不能脫離生活。失去了生活的土壤,教師的教學就成了泛泛之談,成了無源之水。學習應該來源于生活而又反過來作用于生活。
《新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明確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強閱讀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不能一味地“填鴨式”教育,把自己的理念強加于學生身上,或者讓學生的閱讀理解僵化,成為“套路”。每個人的理解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體驗的,因此,教師在遇到學生提出不一樣的想法甚至是反常的想法時,不能一味地去否決,而是要深入地去挖掘背后的含義,引導學生往正面、積極的方向走。另外,教師要鼓勵、督促學生多看書,看各種各樣的好書,多收集信息,多思考,多和別人交談,不斷拓寬知識面,提升綜合語文素養。閱讀的形式和時間地點等都不應該是局限的而是開放的。學生可以通過紙質的或者電子的,自購的或者借閱的,有意或者無意的,專業的或者非專業的書籍中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尊重個人發展,培養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
小學中年級是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生經過一、二年級的識字和句子訓練對語言有了一定的運用能力。五、六年級的學生應當是具有比較高的閱讀能力,通過文字表達自我的能力也就是寫作能力,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有較高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小學中年級是學生學習通過閱讀輸入并轉化為自己內在的能力,以至于通過寫作輸出的階段。正是因為這樣,閱讀教學的研究不能止歇。
通過上文的討論,我們發現,閱讀教學就是三個對象之間兩兩對話、達成一致的過程。而現實往往是,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深層次的研究和對話,僅僅只注重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過程,同時沒有留下足夠的空間和余地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深入地探究文本的本質內涵,造成了學生在閱讀中出現了一系列的難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激勵著當代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不停地前進。
參考文獻
[1]付則蘭.試論小學有效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4).
[2]孫榮媛.如何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愛好[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七),2017.
[3]梁麗文.任務分析理論在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導刊,2013(11).
[4]陳志亮.讓學生的心靈在閱讀中飛揚[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1).
[5]張青華.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