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迪。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4
?
網絡謠言的德法兼治
楊啟迪。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4
隨著網絡使用范圍的日益擴大,網絡的弊端日益凸顯,并引起社會的關注。網絡謠言也因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而不斷出現,網絡謠言對個人、對國家、對社會都有極大的危害,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治理網絡謠言已經成為一種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從網絡謠言的表現、原因及危害、網絡謠言的道德治理和網絡謠言的法律懲戒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力圖為網絡謠言的治理提出合理性建議。
網絡;網絡謠言;道德治理;法律懲戒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網絡的特點也日益凸顯。網絡不僅有資源海量性、信息時效性等特點,使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大量及時的信息,了解到最新信息和社會動態。同時,網絡還具有虛擬性的特點,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會造成不良信息的傳播,網絡謠言也會由此而生,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網絡謠言的表現
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例如微博、郵箱、聊天工具、社交網站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1]網絡謠言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方方面面,包括突發事件、名人要員、傳統顛覆、離經叛道等諸多內容。網絡謠言可以滿足一己私利,增加網絡點擊率或人氣,甚至達到某些人報復社會的目的,但是網絡謠言的大肆傳播會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國網絡謠言的出現愈加頻繁,其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各類網絡論壇、微博以及微信、QQ等網絡聊天工具等傳播途徑進行傳播。
目前,在我國頻繁出現的網絡謠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謠言
政治謠言主要是關于國家和政府的,一些網絡使用者有針對性的對一些政治集團或領導人制造謠言,歪曲政府的政策動向,污蔑領導人等,這些謠言會混淆公眾的視聽,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2.經濟謠言
經濟謠言主要是指為了經濟利益而引發的包括食品安全、企業發展等方面的謠言。[2]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和投資等問題,由于一些心理因素和經濟社會的一些不正當競爭的影響,經濟謠言在網絡中不斷出現。
3.自然災難謠言
這一類謠言往往是出現在某種自然現象后,由于人們好奇心的驅使,會把一些現象夸大化、神秘化,會迅速通過網絡傳播出看似很有根據的謠言,比如“2012世界末日”、“月球撞地球”、“吃鹽防止受到核泄漏影響”等,這些網絡謠言很有可能造成社會大范圍的恐慌,引起人們錯誤的判斷和盲目行為,例如盲目消費、輕生等,嚴重破壞社會的穩定。
4.社會公眾人物謠言
很多網絡謠言與人們的生活聯系緊密,主要體現在對公眾人物的謠言上。例如影視明星、富家子女等,一些網絡使用者出于追星、娛樂等目的對公眾人物制造緋聞、謠言,損害公眾人物的名譽。
(二)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
網絡謠言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安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情緒引發網絡謠言的產生
當社會中發生一些突發狀況或者自然災害,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時,會使人們產生一種不安情緒,同時,往往人們的意見無處表達或者反映情況的渠道不暢,一些網絡使用者就會將這些信息或者由事件產生的猜測在網絡中口口相傳,逐漸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絡謠言。
2.造謠者對社會的嚴重不滿
一些對社會不滿或者想報復社會的網絡使用者利用社會不公現象,有意加之渲染,加重事態的嚴重性,引起社會關注,從而達到宣泄不滿情緒的目的。這種做法會引發許多同類網友的共鳴,謠言傳播的范圍也會越來越大。
3.網絡媒介不能嚴格把關
人們大量地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網絡媒介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然而目前的一些網絡媒體只把時效性、轟動性和吸引力放在信息傳播的首位,它們常常依賴網民的自由投稿或者捕風捉影而獲得信息,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因此,謠言就很容易在網絡上傳播。
4.政府監管力度不夠,防范意識薄弱
人們擁有言論自由權,在網絡這個開放的平臺,言論更顯得自由。一直以來,網絡這種開放性使政府對網絡謠言的監測力度不夠,防治策略單一。對網絡謠言的防范意識薄弱是網絡謠言泛濫的重要因素,因此網絡謠言泛濫,不能受到有效地遏制和打擊。
5.公民科學知識的欠缺和社會責任感淡薄
盲從現象在網絡中更加常見,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信息,很多社會公民缺乏對信息的鑒別力,容易輕信,甚至還盲目跟風。同時,由于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淡薄,集體榮譽感低,缺少道德自律等原因,造成了網絡謠言的肆意傳播。
6.國家立法不完備,執法力度不夠
對網絡謠言的綜合治理,法律手段應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我國對于網絡謠言的傳播已經有了一些法律,但是,我國現有的網絡謠言法律體系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沒有完全包含網絡謠言的各種類型,利用網絡謠言實施犯罪的人被納入到刑事領域的還很少,從而限制了對網絡謠言的法律制裁。另外,我國對于網絡謠言的執法力度也還不夠,執法人員對網絡謠言的執法不夠嚴格和規范,不能有效地使網絡謠言及時得到遏止。
(三)網絡謠言的危害
近幾年來,一些網絡使用者出于政治或經濟的目的、出于泄私憤或擾亂社會秩序的目的、出于娛樂或提高網絡知名度的目的等,傳播、散布各種形式的虛假信息和網絡謠言。網絡謠言的大肆傳播,不僅給網絡的健康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也會在公眾中引起恐慌,產生極其惡劣
的社會影響。網絡謠言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誤導社會輿論導向,侵蝕主流價值觀
網絡謠言存在捕風捉影、夸大事實的現象,這種謠言信息容易吸引公眾的眼球,但其真實性與可信度往往被忽略,同時,如果在謠言產生后,官方媒體如果沒有及時澄清事實、發布權威信息,那么網絡謠言的隨之快速傳播就會誤導社會輿論,歪曲公眾的價值觀。隨著謠言傳播范圍的擴大,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降低官方媒體的網絡影響力,更會嚴重影響到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消極、負面的價值觀在強大的輿論氛圍下會侵蝕社會主流價值觀,造成不易挽回的影響。
2.信息可信性缺失,降低公眾對網絡的信任度
隨著網絡謠言的大范圍傳播以及網絡弊端的日益顯現,人們對網絡中的信息一直存在著懷疑的態度,尤其當一些網絡謠言被澄清后,人們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就會大大降低,甚至會影響官方信息的發布。公眾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不僅會影響人們對網絡的正常使用,還會影響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甚至會帶來一些難以想象的社會問題。
3.加劇社會恐慌,破壞社會穩定,影響社會和諧
人們普遍存在著一種恐懼心理,尤其是關乎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許多網絡謠言的散播就是根據人們的這一心理,對某些事件或者現象進行主觀分析和看似合理地解釋,同時公眾很難獲取準確、真實、可靠的信息,就使得網絡謠言成為造成公眾恐慌的源頭。網絡謠言不僅會造成人們心理的恐慌,還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的秩序,甚至會激化社會矛盾,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
4.損壞個人和集體名譽,損害國家形象和利益
網絡謠言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社會危害大。嚴重的社會輿論壓力,對個人而言,會給個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擾,影響個人的正常生活,損害個人的形象和名譽。就集體和國家而言,網絡謠言會使集體的名譽和利益受損,同時謠言的惡意散播會嚴重損害國家形象和國家利益,損害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直以來,道德及其教育都被視作謠言控制或治理的一種相當必要的柔性工具,對于網絡謠言問題來說,網民自律道德精神的弱化是制約謠言治理的重要原因。網民進入網絡社會后處于無人監控的境地,其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獨立價值判斷意識等都可能被弱化,進而出現道德失范行為甚至違規違法行為。道德教育可以提高網民的道德水平,加強其自律,從而通過道德約束減少網絡謠言的散播。
(一)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高網民素質
加強網民的素養,提高網民針對網絡信息的思考判斷能力,對于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3]應加強對公眾的道德教育,使社會公眾樹立批判意識,運用自身的知識基礎、生活閱歷、獨立的價值判斷等冷靜分析網絡謠言。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養,強化公民的自律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只有從我做起,從每個人做起,人人自律,引導公民文明上網,才能遏制網絡謠言的泛濫。
(二)加強道德監督
在提高網民素質的基礎上,還需要整個社會成員對網絡信息的監督,自覺抵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和垃圾新聞,每個網民都要自覺監督網絡謠言的傳播,對制造網絡謠言的人進行批判和道德上的打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網絡謠言的泛濫。
(三)加強政府誠信建設
面對網絡謠言的屢見不鮮,要大力改進行政機關作風,杜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風粗暴、方法簡單等問題。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的政府發言人制度,及時公開和披露信息。各級領導干部要爭做打擊網絡謠言的主力軍。同時,新聞行業也要爭做整治謠言的表率。要及時播報真實的信息,不讓謠言制造者有機可乘。
(四)加強社會主流價值觀建設
網絡謠言會在一定程度上轉變公民原本的價值觀,從而破壞社會主流價值觀,所以,我們的社會還應加強主流價值觀建設,形成社會良好的風尚和面貌,把輿論導向積極健康的方向。
在我國,對網絡謠言綜合治理的手段之中,法律手段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網絡謠言如果觸犯法律,應該根據法律規定進行處罰。[4]對于傳統謠言來說,我國法律在民事、行政、刑事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個相對嚴密的體系,這就對網絡謠言的管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網絡謠言,現有的罪名包括誹謗罪、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戰時造謠惑眾罪、損害商業信譽罪、商品聲譽罪等。國家對網絡謠言的法律一直處在不斷完善之中,2013年9月9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了“兩高”關于辦理利用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解釋規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誹謗行為“情節嚴重”,從而為誹謗罪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量化的入罪標準。[5]這就體現了我國對網絡謠言的高度重視和嚴厲打擊,在法律上,對于網絡謠言具有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罪名體系。但是,我國現有的網絡謠言罪名體系仍舊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沒有完全包含網絡謠言的各種種類,現實生活中利用網絡謠言實施犯罪的行為人被納入到刑事領域處罰的還很少,從而使得在制裁網絡謠言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法律困境。
針對網絡謠言的傳播,需要從法律上進行治理與懲戒,應該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完善有關網絡謠言的立法
針對我國法律還不夠完善的現狀,為了有效的防范和治理網絡謠言,政府要時刻關注網絡輿情,對網絡進行實時監控,加強網絡安全立法。在國家立法方面,要對一些有關法律謠言的法律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例如,可以提高刑期,增設處罰形式等,通過法律讓造謠者認識到網絡造謠的嚴重性,并且,使嚴重的法律謠言問題有法可依。
(二)加強有關網絡謠言的法律宣傳和法制教育
在完善立法的基礎上,還要在社會公眾中全面普及法律知識。隨著普法工作的深入開展,公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雖然有所提高,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普法教育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公眾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對全體公民的普法教育,使人人懂法、守法。因此,立法和普法必須并舉,二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更好的遏制網絡謠言的效果。
(三)充分運用現有法律進行網絡監督和治理
我國關于網絡謠言方面的立法正在逐步完善,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對于惡意散播網絡謠言的行為和散播網絡謠言者要充分運用現有的法律進行懲戒和治理,以法律條例為武器,對網絡中的信息進行監督,一經發現惡意的網絡謠言就要依法進行嚴肅的處理。
(四)執法人員加強執法力度
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公民要做到有法必依,而執法人員更要以身作則,并且做到執法必嚴。執法人員要依據治理網絡謠言的有關法律,嚴格對網絡謠言進行監督和治理,用法律的武器打擊網絡上的違法犯罪。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
[2]于志剛.虛擬空間中的刑法理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3]鐘瑛,牛靜.網絡傳播法制與倫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7.
[4]何士青,徐勛.科技異化及其法律治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9.
[5]王賢卿.道德是否可以虛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2.
楊啟迪(1992-),女,滿族,河北灤平人,河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在讀
D
A
1006-0049-(2017)12-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