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月
天津工業大學,天津 300387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內在機理
馮倩月
天津工業大學,天津 300387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我國社會所提倡與踐行的主流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觀,要想真正發揮其影響,僅以口號的形式存在是行不通的,關鍵在于它對于日常生活的融入和引領的程度。日常生活是每個個體活動的重要場所,包含個體再生產的各種活動,包括和滲透著文化價值,是價值觀形成的最基本的條件,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更好地融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它的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入到日常生活就是讓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一種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更好地指導人們的日常行為,從而使得日常生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內在的協調一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內在機理
現代哲學在19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從抽象的思辨世界返回到現實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這一概念便是在這一背景下被提出的。首次對其內涵進行明確表述的是匈牙利著名思想家阿格妮絲·赫勒,她在其《日常生活》一書中,對日常生活作出這樣的表述:“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借助“類本質”、“對象化”這兩個概念,她又將“自在的類本質的對象化”作為進一步對日常生活領域的界定。至于在國內,大多數學者認同衣俊卿對日常生活的表述,簡而言之是指以家庭為基礎,旨在維持和延續個體生存和再生產的所有日?;顒拥目偡Q。所以根據目前學者們對日常生活的解釋,日常生活可以表述為旨在維持和延續個體生存、個體再生產的各種活動的總稱,它所指向的是個人生活的一種自在世界,具有習慣性、重復性、自發性、經驗性等特征,而不同于表現為自覺性、創造性和變動性的非日常生活。
(一)本質即獲取“意識形態領導權”
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形態概念的表述,即在某個人、某個社會團體的心理層面占據主導地位的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其融入日常生活就是要獲取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形態領導權”。日常生活作為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具有自主性和開放性,人們生活在其中會接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會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選擇產生影響。尤其是網絡技術在當下迅猛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加便捷化和多樣化,所面對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大,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和資訊,倘若沒有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人們很容易受到負面甚至是扭曲信息的消極影響。因此,必須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意識形態領導權”,使其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二)表現為產生“基于認同的共識”
“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的獲取過程就是基于認同的基礎上產生共識的一種非強制性的轉換過程。得到大眾的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成為一種成功的核心價值觀,單靠
空洞的、冷冰冰的命令與要求是不可行的,只有通過廣大民眾的認同與遵循,才能最終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另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想真正在日常生活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還需要通過廣大人民的認同上升為一種共識,在尊重個人利益的基礎上做到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只有這樣,個體才能在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協調統一中將核心價值觀自覺內化,作為自己的價值準則,即最終達成共識。在由認同凝聚成共識的過程中,理性的價值選擇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其本質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獲取“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過程,而其表現為全社會在認同的基礎上達成一種共識,進而以此為價值準則,規范自身行為。
(一)日常生活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現實基礎
每一個現實的人都具有兩種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日常生活作為人們基本生活以及再生產的活動總和,一方面需能夠促進個體自然生命的維持和延續,另一方面也必須使得社會意義上的個體生命得以維持和延續。因此,日常生活不僅僅是單獨為了維持個體的純粹生命,更是為了于個體提供精神生活再生產的基本條件,為價值觀的形成提供堅實基礎。日常生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起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來源于日常生活的意識,體現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在日常生活基礎上的理論概括。任何一種意識形態從來不是純粹思辨的產物,都離不開現實生活的實踐。同樣的,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變化也會在意識形態中被反映。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基礎是中國現階段的生產實踐,作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發展的,會隨著日常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另外,日常生活中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決定精神生產的性質,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質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社會結構和物質生產水平所決定的。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日常生活提供價值導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流價值導向,其目的在于構建更加美好和諧的日常生活。人類進行社會變革,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更美好、更和諧的生活,從這一角度而言,日常生活作為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支點便是人類進行社會變革的目的和意義所在,而其也應當成為意識形態理論建構與發展的最終落腳點與歸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問題,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提出,它所表達的是一種關于日常生活的美好愿望與憧憬。作為日常生活,其本身是由生活在其中無數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所構成的,因而最終每個“現實的人”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腳點,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其最終目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訴求在于構建更美好的日常生活,通過加強對人們價值觀的引導,實現主體在日常生活對自身完全占有和支配,進而達到超越日常生活領域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現實的個人往往具有雙面性,一方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事著簡單性、重復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一部分人會在這樣的工作中脫穎而出,從事較之平常而不平常的工作,在這樣的條件之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得以具體到這些不同的社會角色之中,為其提供積極的、正向的價值觀引領,并使得每個人自覺地認同,上升為共識,接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得以構建更好的日常生活。
[1]朱晨靜.日常生活視域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研究[D].蘇州大學,2012.
[2]吳翠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日常生活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5,02:40-45.
[3]孟迎輝,鄧泉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的內在邏輯[J].社會主義研究,2015,01:64-68.
[4]柳禮泉,陳方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7:43-46.
[5]張東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生活化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25-29.
馮倩月(1993-),女,漢族,山西平定人,畢業于太原師范學院,天津工業大學,碩士在讀(研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
A
1006-0049-(2017)12-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