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
我國推廣街區制的影響及建議
王曉慧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21世紀初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住區模式,那就是街區制。街區制在結構形態及空間布局上都變得更與城市生活相貼切,這也將會是我國住區模式的一種更新換代。本文分析了我國推行街區制會帶來哪些影響,通過分析,從政策、法律、公眾參與三個角度提出了有利于街區制在我國推廣的建議。
街區制;開放性;建議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提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街區制一詞的概念發源于美國,城市理論家簡·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提到,街道及其人行道,是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區域,是一個城市的最重要的器官[1]。國內外學者對街區制都開展過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
在《意見》中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與此同時,政府一直在尋求增加民眾獲取公共服務資源的能力,在當前我國政治經濟形勢下,實行街區制能夠確保人民群眾享受到越來越公平的公共服務資源。在政策的支持下,街區制各方面的落實及推廣的阻力將大大減少。
(一)推廣街區制帶來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多元化的城市交通
我國目前大城市普遍存在著一個現象,那就是交通擁堵,車多路少,車速下降等等。雖然這種情況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限號、限行等。但是這一現象并沒有大的改觀,始終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要利用城市支路體系,采取“居住街區”的建設模式,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城市道路的結構,使得路網加密,為城市交通建立起良好的“微循環”系統。推廣街區制使得路網加多加密,這為公交車,公共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的設置提供了方便,而且小區的開放使得人們出行距離道路的距離縮短,這為公共交通提供了更多的人流量。所以說,推廣街區制不僅使得城市交通多元化、人性化而且也方便人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這不僅有利于交通擁堵而且還節約資源,保護了環境。
2.催生新的物業服務模式
從國外實行街區制的經驗來看,政府主要負責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其他的,例如,基礎的安保工作,保潔工作等都是由社會來承擔的,社會承擔這部分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物業行業。這樣的話,對于物業的管理與服務模式都將是一種挑戰。所以物業行業要改變過去以往的大體量,大體系的服務模式,而是建立可以細分市場的垂直服務角色的小體系的服務模式。
(二)推行街區制帶來的消極影響
1.影響市民居住的舒適度
由于推行街區制模式的住區,為住區帶來了良好的交流場所,也給居民帶來了一定的使用不便。由于住區內絕大部分道路是對外開放的,所有的建筑直接面臨城市道路,噪聲等問題給居民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同時由于開放式的住區各種人流物流混雜,讓有不良企圖的人有空可鉆,渾水摸魚或者是機動車亂行亂停等行為。這些情況對住戶居住空間的安全防范都存在一定的隱患。居民對于安全、安靜、舒適的要求非常強烈,而街區制的住宅小區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居住的安全、安靜方面的需求。
2.公共資源利用糾紛
《物權法》中有這樣的規定,那就是建筑區劃內的車庫、道路、綠化等,都歸業主共同所有。但是當實行街區制時小區的圍墻打開,則意味著在原本小區內公共資源就不富裕的情況下,又要加上外來車輛與人員對公共綠地、車位等資源的占據,那么這將會帶來公共資源利用的糾紛。這種糾紛應該如何處理呢?我們建議應該由各位業主、物業、甚至是政府部門出來共同協商。同時,小區的開放使得小區內的環境景觀在原本保護就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又增添外來人員和車輛對環境的破壞,使得開放了的小區綠化陷入更糟的情景。所以說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和環境保護成為能否成功推廣街區制的又一關鍵要素。
(一)加強治安管理,盡量減少噪聲污染
推廣街區制很多人都會擔心安全,噪聲,環境污染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建議:首先,公安機關要不斷加強防控機制建設,逐步提高安全巡查力度,讓每個開放小區都能隨時看到有公安警察的巡邏,這樣可以全面排查安全隱患,大大減少治安隱患,為廣大群眾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使得人們可以放心的打開小區的圍墻。其次,要跟隨《意見》的指示“逐步”開放小區,可以先嘗試開放一些小區,讓這些小區作為試點,讓人們慢慢感受開放式小區所帶來的優勢。在試點小區里我們可以在交通擁堵、道路情況復雜時限時開放小區,并且限制車速、禁止鳴笛,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噪聲污染。最后,要相關規劃部門,合理規劃城市格局,在優化城市路網結構的基礎上,優先保證開放式小區的景觀環境不受到破壞,并呼吁廣大群眾保護開放小區的一草一木,這樣才能有效的推廣街區制。
(二)完善相關法律建設,加快法治化進程
在我國如果要推廣街區制不能僅僅是出臺一系列政策,而是要將政策上升為法律,不僅需要從立法上重新明確街區道路、綠地、停車位等資源的歸屬,減免業主對于小區開放資源的負擔,在正當程序基礎上給予合理補償;而且還需修改城市規劃、房地產、物業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就街區安全、物業管理、環境等問題完善配套制度措施,確保開放社區后居民的權益不會受損。所以,如果我國想全面推廣街區制,那么就要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
(三)公眾參與管理制度的建立
公眾參與的主體不僅包括政府、幵發商、設計單位等相關組織,還包括住區居民、周邊的企事業單位、社會中介性組織等“社會力”層面。公眾參與制度的有效實施不僅有助于住區空間形態的營造,更有助于后期的住區維護及住區文化的培養。這種自下而上的運作機制可以有效彌補設計方自上而下規劃方法的不足,能夠使開放商及設計方切實了解居民在開放住區中擔憂的實際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1][美]簡·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譯林出版社,1992.
[2]肖亮.城市街區尺度研究[D].同濟大學,2006.
[3]李宇嘉.打破封閉小區 促城市“微循環”[N].我國證券報,2016-2-24.
王曉慧(1992-),女,滿族,河北承德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房地產評估與房地產市場。
F
A
1006-0049-(2017)12-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