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雁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
從許霆案談法律解釋的目的
鐘鳴雁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許霆惡意取款案,又稱許霆案。山西人許霆利用銀行的ATM取款機發生故障,惡意取款17.5萬元人民幣,廣州市中級法院以盜竊罪判處其無期徒刑,經上訴后改判為有期徒刑五年的事件。本文通過對許霆案的法院判決進行簡要的分析,最后得出法律解釋的目的應當結合立法者立法時的意志和法律文本本身的含義進行綜合的分析的結論。
許霆案;法律解釋;目的
法律文本(或者說法律語言)是不同于其他文本的規范形式,因為法律文本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對于常人就顯得晦澀難懂而無法確定其準確的含義,即便能看懂法律條文也未必深諳其內涵。作為懂法的法官要想運用法律文本判決案件也得先對法律文本進行一番解釋才能,即法律解釋。但并非只有法官進行法律解釋,學法之人要想了解法律的內涵都要進行法律解釋,只是解釋的效力有所差別,但這并非本文要探討的問題。季衛東先生認為,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不可能全面的包含一切具體案件哪怕他們是多么的高明。這不僅是法律的滯后性所致,也是法律本身的天然局限性使然。因此法律只有通過解釋來發現問題并及時的進行補充或者修正,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現實的發展需要,更好的處理每一個具體的案件。
法律規范的旨趣是進行法律解釋的目標所在。對于法律規范的旨趣法律解釋者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這種旨趣應該是立法者的主觀意思表達,因為法律的制定就是按照立法者的主觀意志進行的;有的則以為這種旨趣應當是法律規范本身的意思,立法者只是在表述法律而非創造法律。基于這樣的探討理論界出現主觀說和客觀說,并且還存在與客觀說相伴的新主觀說和折衷說。主觀說認為,對法律進行解釋只需探明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的主觀心理狀態,而無需探知其他非主觀因素,因為制定法不存在任何漏洞。客觀說認為,立法結束意味著法律脫離了法律制定者而成為一種獨立存在。法律制定者制定法律時的意義、觀念等并不具有約束力,法律內部的合理性才具有約束力。因此,對法律的解釋應當是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探知法律自身的含義,法律解釋的目標應當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新主觀說則認為,法律制定者制定法律時的主觀心理狀態并非法律解釋的真正目的,如何平衡與法律規范有關的各種利益關系并拓寬法律規范的意義范圍。法律的制定是存在漏洞的,法律解釋者正是在探知法律制定者制定法律時的缺陷,進而通過解釋填補法律的這些缺陷。折衷說的主張認為,法律解釋者應該尊重歷史、明確法律制定者意思,即先對法律進行歷史解釋和立法者目的解釋。在立法者目的無法探知或者無法適應現實社會需要的境況下,才去尋求法律條文自身的意思以達到適用具體案件的目的。法律解釋的問題不僅出現在理論中,我國的司法實踐對于處理影響重大的案件所引發的爭論也會涉及法律解釋的問題。典型案例——許霆案便能作為該問題討論的素材。
案件發生于2006年4月21日晚,被告人許霆在廣州某銀行ATM機取款時發現機器出現故障,并利用該故障取款17.5萬元,其同伙郭安山取款1.8萬元。案發后許霆被廣州中院以非法侵占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行為已構成盜竊罪,遂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2008年許霆提出上訴,廣州中院認定許霆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許霆再度上訴,2008年5月,廣東省高院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①
為何在ATM故障的情況下故意取款17.5萬元會遭受如此嚴厲的刑罰,該判決一出便引起民眾的疑惑甚至不滿和學術界的不認同。分析得出本案法官在了解案情后并沒有運用合理的解釋方法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甚至沒有考慮當時的社會現狀,直接適用《刑法》條文中盜竊罪的盜竊經融機構之加重情形。1997年《刑法》中規定的盜竊金融機構罪時還沒有規定利用ATM機故障進行盜竊銀行的現象,而且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讓立法者無法預知該現象的出現。那時加重情節主要是為了防止監守自盜型、穿墻打洞盜竊金融機構的盜竊犯罪,忽略立法者當時的立法意圖和社會現狀的改變而僅僅從法律文本表述試圖獲得法律的本意,是導致本案判決被質疑的直接原因。可見法官在充分了解立法者的立法意圖并結合法律條文本身的含義基礎上進行法律適用才能更好的處理案件,發揮法律應有的積極作用。
法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法律畢竟是反映社會生活的規范。因此,法律不可避免的具有滯后性的特征,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法律并不能解決社會中新出現的問題。加之法律文本并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用語,其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我們要想運用法律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對法律進行解釋,而基于法律滯后性、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要想更好的處理案件就應當使用多種法律解釋方法綜合進行解釋以更好的發揮法律的作用。
[ 注 釋 ]
①新浪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cn/s/1/2007-12-17/0131145347
19.shtml.
[1]陳金釗,著.法律解釋及其基本特征.法律科學,2000(6)(總第106期).
[2]張新根,著.論法律解釋目的.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3,12,17(54).
[3]范愉,著.法律解釋的理論與實踐.金陵法律評論,2003.
鐘鳴雁(1991-),男,漢族,江西贛州人,南昌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D920.5;D
A
1006-0049-(2017)12-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