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
應激學說在運動訓練中應用
——從機體內環境穩態角度分析
張 楊
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應激學說;運動訓練;應用
在訓練中的各種方式、強度都會對機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如何使得運動員對刺激進行適應并接近自身最大潛能,那么就需要機體對所接受到的刺激通過各器官、系統進行宏觀調控。機體對自身穩態的維持,是要通過大量的精確的調控過程來維持自身穩態。
因研究方式與應用目的不同,各學者對應激的概念的闡述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可歸納為三類:
(一)應激對機體不良刺激理論
將應激作為一個刺激的因變量或是機體的一個反應,分析在什么環境下人會產生緊張情況,從而,使我們了解到早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不良身心反應是在什么樣的環境或是刺激下引起的。
(二)應激對機體刺激的反應
這種反應將應激作為自變量,用來研究各種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質和特征。
(三)應激是應激源和應激反應的中間變量
此觀點主要討論應激反應的中間變量,應激刺激物、應激心理和應激生理。至今發現的因素,如個人經歷、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個人認知評價和個性特征等。其中許多人認為應激的關鍵性因素是認知評價。Lazarus提出,應激的發生并不伴隨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應,而是發生于個體察覺或估價一種有威脅的情景之時。
(一)警覺期
在受到外界緊張刺激時,機體會產生適應性的防御,如自身的生理機能的變化和自身生理機能的調節,以緩解外來環境對機體的刺激。
(二)抵抗期
當內外環境突變時,機體通過加快呼吸、血壓變化、血糖濃度的變化、神經和內分泌的調節,充分調動人體的潛能,來應對這一突變。
(三)衰竭期
當促使緊張的刺激持續存在,阻抗繼續時,此時的機體適應能力已經用盡,機體其自身的防御力量將反作用于機體自身,對其造成傷害,如果這種狀態長期維持會導致機體產生適應性疾病。由此可知,長期的應激狀態可能會引發消極狀態,包括心力衰竭、各種疾病和死亡。
穩態的維持是內穩態是對變動之后的代謝和功能活動的自身調控。機體維持穩態的根本特征是由于某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機體內環境能在特定的時間保持所需要的特定狀態。體內各細胞、器官、系統進行正常功能活動以維持一個生命過程的基礎,使體內某一機能活動在某一水平上保持相互恒定,達到其內穩態。
機體內生理功能的穩態調節通過三種方式來實現: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自身調節。人體的內外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當人體運動時,由于肌肉活動增強,體內將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如體溫上升、二氧化碳增加、呼吸加深加快,從而致使機體的內環境穩態出現較大的波動。同時多種與之相關的功能活動也發生相應波動,如皮膚為加強散熱,泌汗增加體溫下降,呼吸活動增強以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各種功能活動都作出相應變化來保證內環境相對穩定。
(一)應激學說與機體內環境穩態
從運動訓練角度分析,應激是從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角度研究運動員在運動負荷刺激下機體機能的變化規律;運動訓練是人們通過大量的訓練來追求機體內穩態的提升。
(二)應激學說在訓練中的應用(從機體內環境穩態角度分析)
運動訓練中,主要采用施加運動負荷等方法,主動的打破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機體在高運動負荷的水平下,與之達到相對平衡,從而使機體機能向高水平的方面轉化。應激在訓練中的應用可為三個方面:訓練原則、競技心理訓練與調控、生理訓練適應。
1.訓練原則
運動訓練主要是對運動員施加一定的運動負荷來實現的。但有時即使是施加了負荷,也不一定會預期的訓練效果。運動負荷的實質是對機體施加外界刺激。使機體產生適宜的負荷適應,如果負荷過小,就不能引起機體必要的應激反應,而在過度負荷刺激作用下則會對機體產生危害。因此,運動訓練須遵循適宜負荷的原則。
2.競技心理訓練與調控
應激水平較低,則運動能力較低;隨著應激水平的提高,那么運動效能也會隨之提高,直至最佳水平;但是應激水平如果再一步升高,則開始對身心活動產生不良影響,使運動能力下降;過低和過度應激都會造成運動員心理的不良反應。所以,競技心理訓練就是心理應激訓練。通過應激控制訓練有效地控制心理的緊張程度,提高運動員適應訓練和適應比賽環境的能力,提高心理技能與技術技能的協同能力,提高賽場上突發狀況的應對能力。
3.生理訓練適應
機體在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刺激與負荷刺激之后,會自行對內環境進行調整,訓練過后運動員得到充分恢復后,通過超量恢復原理,使得運動員的機體能力得到提高,然后準備對下一階段的負荷進行應激。隨著負荷刺激的逐步提升,會使得機體內環境不斷調節且適應性、穩定性也不斷提升,運動員運動技能不斷發展,逐步呈現出良好的訓練狀態與競技狀態。
(一)由于運動員機體適應了長時間單調的訓練刺激,所以在運動訓練過程中,要經常變化訓練方式,以達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是運動員產生適應調節,避免使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出現停滯發展的現象。
(二)在訓練過程中,每節訓練課之間、小周期之間等都要使得運動員得到充分休息,使得運動員的機體能夠達到充分適應。
(三)通過訓練控制運動員機體不斷在警戒和抵抗階段循環,防止其發展到衰竭階段,當機體將達到一個新的動態平衡狀態,機體的各項機能能力將處于一個更高的水平。隨著此循環階段的累積,其產生的效能不斷加大,使得機體的機能水平將自身潛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1]劉建中.應激理論在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訓練·競賽,2005:05,37-39.
[2]陳祖學.訓練強度核心地位的內穩態探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06,76-79.
[3]龔守靈.從內分泌學的發展看機體的內穩態[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報,1987.4.
[4]韋有華.幾種主要的應激理論模型及其評價[J].心理科學,1998.21.
張楊(1993-),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G
A
1006-0049-(2017)12-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