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榮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的嬗變與思考
葉 榮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建國以來,與政治經濟文化等變革相適應,我國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文章試從教育目的的性質、價值取向、身心發展要求和具體規格等幾個維度對我國教育目的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分析我國教育目的在性質、價值取向、身心發展要求和具體規格等幾個方面的嬗變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目的的內涵,為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教育目的;嬗變;思考
教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教育是我們適應社會,改造主觀世界的核心。而基礎教育質量優劣影響著終身學習是否能夠實現。教育目的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的始終,教育目的是教育制度、課程、教學等得以展開的核心。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身心發展要求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性質是由政治決定的。雖然我國在不同時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但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質始終未變,即“社會主義”。它為我國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是社會主義國家教育目的的集中反映,即培養滿足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建國后近七十年來我國的教育目的性質始終未變。
建國初期,人們更多的關注是從社會發展視角來思考教育價值取向,而非從個體發展視角。當時的人們嚴重忽視了教育能夠促進個性發展的價值,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也未得到教育者的充分關注和重視。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更加清醒和科學的認識到了教育的個體發展價值。說明我國教育的價值取向開始轉向關注“人”的發展,這是歷史一大進步。新時期以來,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反映了教育的本質特征,是教育本體價值的體現,是超越傳統“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價值取向的新路徑。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實現需要教育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和諧統一,需要不斷走向人本化。
縱觀建國以來近七十年的教育發展歷程,教育改革經歷了從社會本位到以人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方面的過程,是一個逐漸走向人本化的過程。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制定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論依據。《義務教育法》中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的建設人才奠定基礎”。①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等幾部分內容,五育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馬克思指出,個性發展是一切人發展的基礎。建國以來,我國的教育目的從堅持全面發展演變到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新時期更加強調既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也要注重個性發展,不斷做到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互融合,既要進行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又要注重培養個性。只有這樣,教育才能使人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1952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學暫行規程(草案)》中首次提出“雙基”概念,就是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一直以來,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中小學教學內容核心的課程論(即“雙基論”)植根于中國大地,對我國教育發展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維目標”的提出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根據課程目標制定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不僅讓學生學會,更是要會學、樂學。“三維目標”的提出,是對雙基目標的繼承和發展,是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和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每一個國家、國際組織都在思考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國家在去年9月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似乎回答了這個問題。核心素養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來定義學生核心素養,從個人、國家、社會三個層面對學生發展的要求進行有效融合。在三維目標基礎上提出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深化,深化和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核心素養更加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育人。縱觀建國以來教育發展的歷程,“雙基”目標、三維教學目標、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是“人本”目標在不同教育階段的具體體現。
建國后近七十年的教育發展歷程中,我國教育目的的性質始終沒變;價值取向由“社會本位”逐漸走向人本化,教育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和諧統一是“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體現。身心發展要求從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演變為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有機統一,在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注重個性發展,不斷促進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互融合。培養人的具體規格由注重“雙基”到提出“三維目標”再到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有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教育的核心簡單來說就是知識、文化、信息的獲取。教育目的則需要根據未來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各層次各類型人才的需求,合理地確定教育目標、調整課程結構和安排課程內容,以適應社會和個人多元化需求。只有充分發揮教育的價值,才能使人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 注 釋 ]
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②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R].國務院,2001.
[1]葉瀾.教育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濤.新中國歷次課程改革中的“雙基”理論與實踐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09(12).
[4]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R].國務院,2001.
[5]羅明東,李天鳳.教育學——基礎教育原理與應用[M].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6]葉瀾.試論當代中國教育價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葉榮(1991-),女,安徽合肥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學。
G
A
1006-0049-(2017)12-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