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哈爾濱傳媒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9
?
在法律約束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王 磊
哈爾濱傳媒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9
現在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發展的首要因素,現在有的大學生心理扭曲,嚴重造成觸犯法律,必須加強大學生在法律約束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個人必須有健康的心理,是能完成各項工作的基本要求。本論文主要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見問題、高校心理干預的相關法律問題、在法律約束下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選擇闡述法律約束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為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與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法律約束;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學習心理問題
大學教育教學與中學階段教育教學有一定的區別,大學的學習主要靠學生自學,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在學好正常的課程的同時,可以積極參與一些社會團體、學校組織的一些業余活動,提高自己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但有的大學生還沒有脫離家長與老師監管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不知道如何學習,慢慢出現了心理問題,不知道如何學習,如何面對考試等問題。
(二)人際關系問題
大學校園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場所,大學生需要自己處理人際關系,比如師生關系,同學之間關系。這與中學時代很不同,中學時代學生就是學習,學習好能夠掩蓋學生其它事情,有的學生上大學以后,自我管理能力差,不懂的人際交往,心理孤傲,我行我素,最后沒有朋友。遇到問題沒有人跟溝通,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慢慢形成心理自卑,不愿意與人交流,形成了很差的人際關系,這嚴重影響學生的今后就業發展。
(三)網絡成癮問題
大學生脫離了家長的監管,大學生課余時間也很多,學生喜歡網絡虛擬空間,把時間和精力都花費上網,逐漸形成不上課,去網吧或寢室上網,慢慢形成不上網心理不舒服現象,造成學生學業荒廢,身體健康不好,慢慢心理轉變,出現幻覺等。
(四)就業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大學生,一到畢業年,心理焦慮,不自信,怕自己找不到工作,這部分學生多數都是上學沒有好好學習專業技能,積極參加校內、校外活動,提高自己素質。一提到就業,就感到壓力大,需要積極心理咨詢治療,提高自信力,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一)高校管理權與學生隱私權保護問題
高校管理權與學生隱私權保護問題這一直是高校與學生之間討論的焦點,如何高校既能合理的進行管理,又能保護學生個人隱私,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現在高校都非常重視保護學生個人隱私,比如學生成立大學生心理咨詢室,都是一個心理咨詢師一個辦公室,讓學生自由與其交談,保護其個人隱私,讓學生信任心理咨詢師。
(二)高校心理管控的規范性與有效性問題
高校的心理咨詢室的成立,目標是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的高校心理咨詢室學生不認可,這與學校的宣傳意識,心理咨詢室的水平都有一定的關系。現階段有關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問題方面的管控研究局限于如何從源頭來解決問題,而忽略了對進行心理干預的老師法律途徑的保護以及進行不科學的心理危機干預所造成的后果的法律責任認定。因此,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與實際工作經驗,進行理論上闡述與實際規范操作,不僅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也要對這一類的問題給予法律保障,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順利地解決學生心理出現的問題,更進一步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規范性與有效性。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心理咨詢師的能力提高,不能有心理咨詢室證書就可以當心理咨詢室,必須有目標的提高心理咨詢室能力,讓學生認可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效解決學生心理咨詢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在法律的約束下進行路徑選擇,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不能泄露個人隱私,合理健康的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幫助學生接納自己
心理咨詢工作者要引導學生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不要有自卑心理,自己要接納自我,要積極提高自信心,合理的利用時間去學習,一方面積極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要積極參與一些課外活動,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增加創新意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創新能力。
(二)高校教師應提升自身心理素質,為學生樹立典范
高校教師不僅是知識傳播者,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必須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綜合素養。教師除了要傳授知識外,還要擔負起育人職責,要關心愛護學生,幫助他們成長成才。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后,教師們都要盡可能地傳播正能量,努力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用積極陽光的心態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現在教育部明確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為學生樹立正能量,要科學理智的去看社會上一些反面現象,不要去宣傳,說一些不正當言論,彎曲社會現實。
(三)將體驗式生命教育融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特殊教育方式,不能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法,體驗式生命教育是一種常見教育方法,體驗主要是生命的體驗,人生的體驗,無生命也就無所謂體驗,體驗也就失去了載體。體驗具有一定指向性,這種指向性就是價值。從方法論角度看,體驗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體驗式生命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論原理在生命教育中的實踐運用,是積極的正向體驗,而非消極的負向體驗。
[1]杜紅芳.思想政治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作用及實現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2).
[2]徐斌,張繼延.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3).
[3]高云山,白雪燕,馬曉玲,張麗娜,魏寒冰.心理因素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3).
[4]陳小花.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缺失與完善[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4).
[5]林國建.高校創業文化建設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4).
G
A
1006-0049-(2017)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