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可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論對電視紀錄片中的配音認識
王一可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電視紀錄片應該都并不陌生,電視紀錄片用其獨特的真實性和情景再現性以及豐富的情感來打動每一個觀眾,讓每一個觀眾的心都緊緊追隨著它。通過真實的言語表達反映出我們真切的生活情景,以此來表現出制作人想要傳達出的價值觀和情感思想。然而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配音解說不僅是對屏幕內容的說明和解釋,更是在表達觀念、引人思考、豐富敘事功能、強調氣氛以及表達藝術觀點等方面起著愈加關鍵的作用。本文從電視紀錄片的概念著手,講述配音在電視紀錄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特點,結合電視紀錄片的拍攝現狀,尋找提高和改善的方法和途徑。
電視紀錄片;配音;特點;途徑
電視紀錄片是什么?它指的是紀錄型的電視專題報道類節目,是運用電子采錄設備和手段,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新聞題材,作比較系統完整的紀實報道。它運用新聞鏡頭,客觀真實的記錄社會生活,客觀的反應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著重展現生活原生形態的完整過程,排斥虛構和扮演的新聞性電視節目形態。電視紀錄片因為是通過對真實生活的客觀反映,所以其不可避免的具有相應的局限性,但恰恰也是這樣的局限性讓它表現出了電視紀錄片其別具一格的特點。
配音占據著電視紀錄片舉足輕重的地位,電視記錄片的配音是把現有的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表現形式,對于配音員的要求絕不僅限于單純的發音規范的。新時期電視紀錄片配音應該以還原電視紀錄片的本質特征為原則,利用真實、貼心、自然、大氣的創作風格,加上熟練運用把握有聲語言技巧,以穩健的語勢、流暢的語言、平實的語感為特點,從而達到電視紀錄片配音的“聲音軟著陸”,真實的再現紀錄片創作者的目的和理念。對于配音在電視紀錄片中的作用我大概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傳遞信息,豐富畫面,增強敘事節奏和故事韻味。電視紀錄片的傳播效果是通過畫面,音樂,同期聲,電視配音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的。電視圖像傳輸的是最直接和最真實的圖像信息,音樂傳播的是動聽的旋律、反映主旨的藝術信息,同期聲表達的是賦予生命,直擊現場的語言信息。然而電視配音卻是讓電視紀錄片當中的細節信息通過語言的傳遞,讓這種別具一格的傳播方式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我們可以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中國最近最火的美食紀錄片來看,在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饋贈”當中,片中的解說者李立宏用獨特而別具韻味的旁白向觀眾緩緩講述了從香格里拉高山中采松茸的母女到江浙一帶深山里挖冬筍的老包,從云南精心制作美味火腿的父子到深夜湖塘里辛苦挖藕的兄弟一共四個故事,這一系列的故事仿佛并沒有關系卻又緊緊連在一起,讓人不得不凝神觀看,使得觀眾感受到盤中美食的來之不易。“舌尖上的中國”話題可以不斷升溫與世界高端接軌與明快敘事節奏也有密切關系。許多紀錄片的主題非常明確,意義非常深刻,如果把其中的解說部分刪除,那便是非常痛苦的了。
(二)渲染情感和氣氛,烘托主題。電視紀錄片追求的意境是可以讓故事、語言、畫面和音樂相互融合從而表現出這種場景融合、虛實結合的意境及其所引發的想象空間。電視紀錄片所有創作者的制作初衷都是想要使電視觀眾在觀看后可以引起情感共鳴,電視觀眾對電視紀錄片的情感體驗以及從中收獲愉悅的精神感受,為了使這種效果得到充分的體現,則需要解說員在其當中的解說過程中傾情注入自己豐富的情感。例如《百年小平》中解說的主旨情感就必須要表現出鄧小平同志對黨和人民的大無私精神、對中華民族的奉獻精神、人民群眾對鄧小平同志的滔滔敬仰之情以及各國人士對鄧小平同志敢想敢做的欽佩之情。這些都是紀錄片的主題思想符合實際的創作,而配音則是整個紀錄片的點睛之筆。
(三)連接各個畫面,讓其可以有機的統一起來。眾所周知,電視紀錄片由一系列不同的畫面組成的,其中有自己拍攝的畫面,也有音視頻信息,還有單獨的采訪畫面,這三種類型的畫面穿插交錯,按照一定的邏輯合理有序的排列出來,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電視紀錄片。例如,在一些電視紀錄片當中時常會有這樣的畫面出現,前面一個畫面講的是對一些目睹者、學者、專家等的采訪,然而與這個畫面進行連接的是這些人物在采訪中出現的事件或者地點,與此同時,解說中的配音就會有比如“現在觀眾看到的只是某某剛才談話提到的某某”出現,諸如此類的解說配音對前后兩個不同的畫面進行融合和完美的銜接起來起到不可或少的補充作用。
(一)聲音在紀錄片中起著完成敘事、交代時空、刻畫空間、渲染氣氛、增強真實感等作用。換句話說,配音在電視紀錄片中所表現的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外形,更是聲音形狀的整體圖像,聲音不僅可以增強圖像空間的現實感和親密感,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紀錄片的水平,從側面展現了電視紀錄片的情感和主旨。所以,配音的藝術構思、藝術設計在電視紀錄片中起著畫龍點睛、添色增輝的作用。而配音在紀錄片中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二)配音的基本基調應該突顯紀錄片的真實性。電視作品和電影作品通常都會通過藝術手段的處理,把創作者自己的情感立場和觀點直接讓觀眾所得知,從而達到其最初的宣傳目的。電視紀錄片當中的配音藝術,其實并沒有過多的感情渲染和烘托,而是實事求是的再現,將整個電視紀錄片的觀點主旨表達完全。配音藝術當然也帶給了電視紀錄片更加寬敞的展示空間,當然創作者也不會直接表達出其創作的立場,所以這也給了觀眾們更多的思考空間。
(三)語言的技術加工。語言的技術加工既要加工語言使其不至于過分的單調,也不能過分的夸張失去其真實性,比如說,電視紀錄片《南京城》。在這部片子中展示的是南京城一幅又一幅的精美畫面,無處不在彰顯這座六朝古都殷實的文化底蘊。這部紀錄片最開始的配音就是藝術家們富含感情的誦讀,從而塑造出了一種沉穩安靜的基調,也從側面表現出南京城作為六朝古都,具有豐富優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的沉淀。接著到了紀錄片的中段,主持人王小騫以其獨特的安靜配音適時的插入,更為這部紀錄片煥發出新的活力。值得一說的是,在這部紀錄片中更是加入了許多誕生在古南京的詩詞歌賦,更讓南京的文化得到承上啟下的延續。毫不客氣的說,這一部紀錄片已經達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水平。
(四)強調畫面內容,烘托主題情感。這是每一個創作者對社會實際生活的體驗和理解進行的全面總結和概括之后形成的藝術感受的上升,常常能夠帶給人們以啟迪成為感動因素,可以說沒有情感,所有創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也不會具有形象的生命活力。
任何事情都是兩面性的,配音毋庸置疑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是故意編造假象和審美局限的問題。首先說一說假象,在媒體告訴發展的今天,許許多多的造假事件帶給我們一個沉重的道理,如果藝術創作不應用于電視記錄片中,那么一定會對電視紀錄片的藝術效果帶來嚴重的影響,但對于藝術手段,如果頻繁的使用在電視紀錄片,它必然導致電視紀錄片里藝術的破壞。因此我們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和拍攝的過程中要學會權衡,在保證真實的情況下對紀錄片進行藝術創作。其次,電視紀錄片配音的過程是圍繞著虛擬的觀眾來進行的紀實過程,紀錄片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是通過配音藝術實現的。針對這些問題,我大致概括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改善:
(一)正確把握記錄片主題所需配音的主題和基調。在整個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肯定要圍繞一個想要表達的主題來進行創作,而就是這個主題奠定了整部電視紀錄片的情感傾向,當然也就是基調。我們想要正確的認識配音的基調,一是理解感受,二是重視語言的技巧,只有兩者相輔相成,在詮釋紀錄片上才會是成功的。
(二)反復練習揣摩語言的表達技巧。這一點就跟播音主持在播報稿件是一樣的,控制聲音大小,語言松弛有度,話筒的位置,稿件的準備,配音時的心理狀態每一點都是很重要的。當然,配音的表達技巧肯定不止只是這些,我們還需要刻苦踏實的不斷學習,自己從中揣摩出更多的表達技巧,讓自己的配音技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讓自己具備獨特的配音特色。
(三)豐富自己的內涵,了解各類稿件的技巧。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盡量的閱讀更多的書、雜志、期刊、報紙,通過不斷的刻苦努力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從而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加自信。
我們在配音的時候,要掌握紀錄片的總體基調,分清楚該用什么樣的音色對該紀錄片進行創作,這樣完成的作品才能感人心、動人情,只有在方方面面做到最好,這樣才能獲得優秀的作品。
[1]肖文.國產紀錄片敢問路在何方[J].戲劇文學,2006.
[2]趙麗君.淺談電視紀錄片的配音新聞傳播.2015.3.
[3]高鑫.電視專題片的美學思考.電視研究,2008.
[4]汪清燕,李應宏.從幾部熱播紀錄片看配音解說的魅力.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5.
[5]王明軍.影視配音藝術[M].中國傳媒法學出版社,2007.
J
A
1006-0049-(2017)12-02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