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懿作者簡介:廖天懿(1995-),四川德陽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
淺析《傲慢與偏見》中對人物形象塑造的寫作技法
廖天懿作者簡介:廖天懿(1995-),四川德陽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小說家奧斯汀的代表著作,它以簡潔樸實的寫作風格勾畫出了一副英國18世紀中產階層和上流社會在戀愛婚姻中發生的碰撞,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以第三者的口吻塑造了小說中幾對性格鮮明、差異頗大的青年男女形象。奧斯汀在小說中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獲得了良好的反差效果。本文將重點分析作品中關于塑造人物所使用過的寫作技法。
人物塑造;第三者描述;欲揚先抑
《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中最出彩的靈魂人物當屬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在奧斯汀的筆下,伊麗莎白是貝內特家五個女兒中最得貝內特先生喜愛的,她的美貌僅次于姐姐簡,但卻比簡更有頭腦,更能和父親進行精神上的交流。奧斯汀在塑造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時候,并不是蒼白地將聰慧、機智、頭腦靈活等贊美之詞強加于她身上,而是通過描寫其他人,包括她的父親貝內特先生、男主人公達西先生以及鐘情達西先生的賓利小姐等人,在與伊麗莎白相處時伊麗莎白所展現出來的風采,側面印證伊麗莎白的確是出類拔萃且難得一見有頭腦的年輕姑娘。
伊麗莎白固然是優秀的,但人不應該單純地只有一面,而應該是有多面性,甚至在性格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這樣的人物才有靈魂,才是一部作品中應該展現給讀者的飽滿形象。作者奧斯汀賦予了伊麗莎白聰慧,卻也讓她的聰慧帶給她些許的自負。她不太輕易瞧得起別人,尤其是男人。比如在面對她的表哥柯林斯先生時,伊麗莎白自認為聰明,而表哥的腦子遠遠不及她。在得到父親眼神的首肯后,伊麗莎白半公然地嘲諷起柯林斯先生來。以至于后來柯林斯先生向她求婚,她在震驚之余還有些許感到被冒犯,因為在她心里的定位估價上,柯林斯先生是遠遠配不上她的。不得不說,伊麗莎白至少相較于她姐姐簡而言,是有一些刻薄的。柯林斯先生在小說中毫無疑問是屬于反面人物的,他并無一技之長,也無家庭支持,依靠奉承討好達西先生的姨媽凱瑟琳夫人來謀得牧師的差事,勉強維持較體面的生活。他并沒有多么遠大的理想,也談不上高尚的情操,言辭談吐之間不時流露出低俗和狹隘。伊麗莎白不喜歡他是必然的。
作者奧斯汀擅長于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細膩的刻畫。小說中寫到伊麗莎白在和達西先生的交往中,她本身高傲的性格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因為達西先生的身份地位使伊麗莎白產生了自卑,但她并不愿意承認這種自卑,為了掩飾自己心態的變化,于是變得看起來更加高傲。同樣也是這種對自己心態變化掩飾的矯枉過正,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伊麗莎白的雙眼,使她最初在對達西先生的為人判斷上出現了偏差。
不得不承認作者在伊麗莎白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頗費了一番苦心。伊麗莎白在小說的前半部分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很與眾不同的年輕姑娘,有著超越同齡人和超越偏僻成長環境的眼界。跟她比起來,她的姐姐簡似乎都成了一個蠢姑娘。但人無完人,伊麗莎白的形象若止步于此,那么作者對她的塑造還不算成功,因為太過完美的性格設置有脫離現實之嫌。我們偉大的小說家奧斯汀在恰當的時候讓威克漢姆先生出場了,一個英俊帥氣的軍官,憂郁的外表下藏著一段悲慘的童年往事。如此一個人物,讓伊麗莎白丟失了一貫的冷靜理智,變得和天下所有二十歲的蠢姑娘一樣,完全相信威克漢姆先生的自白,并對他產生深深的憐憫和同情,這份憐憫和同情在幾次氣氛微妙的舞會中順理成章地變化成了曖昧情愫。伊麗莎白聽信了威克漢姆的讒言,再加上本身對達西先生的偏見,堅定不移地認為達西先生是一個不僅傲慢自負,而且冷酷無情的公子哥。雖然最后和威克漢姆先生私奔鑄成大錯的不是女主人公伊麗莎白,但試想若非莉迪亞先她一步和威克漢姆先生相好,伊麗莎白是否能夠及時清醒,懸崖勒馬呢?作者在此處用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小說中另一個有重要戲份的便是男主人公達西先生了。作者在前期對達西先生的塑造上,似乎并沒有過多專注于這個人本身,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渲染他的尊貴身份和龐大家業。并且通過展現達西先生身邊的人對他眾星捧月一般的態度,肯定了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看法。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矛盾的激化來源于三次誤會。第一次誤會是達西先生錯誤判斷了簡對賓利先生的感情,勸賓利先生放棄對簡的追求,使得簡痛不欲生。第二次誤會是伊麗莎白相信了威克漢姆先生對達西先生的惡意中傷,認定他是一個嫉妒別人,不念舊情的人。第三次誤會是達西先生突然向伊麗莎白求婚,卻因為自己的自負,說了許多傷害伊麗莎白感情的話。三次誤會加起來,不僅是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就連讀者都開始懷疑,為什么這個男主人公的人品如此惡劣呢?作者奧斯汀在此處很顯然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先是通過一系列事件告訴讀者,達西先生傲慢無禮、且心術不正,再在后來伊麗莎白的一次旅行中,一點一點揭開達西先生神秘的面紗,展現給讀者一個完全不同的達西先生。作者緊緊抓住了讀者的眼球,帶動讀者的情感體驗,和女主人公伊麗莎白一起,如同坐過山車般,經歷了大起大落,看法前前后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在欲揚先抑這一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上收獲了良好的反差效果,使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I
A
1006-0049-(2017)12-02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