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莉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
閆 莉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在新時期背景下,社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戰,舊的理念已經不適合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在創新體制下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誰,如何培養,怎樣培養,以及為誰培養人才,這一問題已經提到高校“課本”上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創新,需要在固有模式基礎上推陳出新。正確認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探索與其相匹配的創新路徑,把思想教育創新任務放到高校發展第一位置,積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對進一步推動高校走向更高水準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高校為社會發展提供大量可靠的棟梁之才,如果高校思想意識層面不更新,保持守舊觀念,社會也將“思想守舊”,不知道創新,高校創新是高校進步的靈魂,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則是高校創新發展的戰略舉措,思想進步是邁開進步的階梯。雖然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發展的,但高校仍創新發展仍然面臨著些許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的挑戰,培養誰,如何培養,怎樣培養,以及為誰培養人才,這一問題已經上升到了高校思想教育隊伍急需學習的“課本”中來,研究創新模式不僅豐富理論,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旗幟鮮明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正確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有關于治國理政的創新理念以及創新發展新戰略。為黨和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最新的理論指導,開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格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組織,在新時期新任務的歷史條件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大方向、并提出創新發展的新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理論指導下,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滲透全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所蘊含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精神,是當前高校最新的思想教育指導文件;重要講話收納了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精髓,豐富和開展了馬克思主義視角和范疇下的思想教育觀;廣大高校應將思想教育創新這一根本任務,統一到黨中央關于這一指導思想上來,切實落實并加強這一工作,有效地促進其創新發展。[1]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重點強調并指出的。立德樹人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和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中之重,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須在固有模式基礎上推陳出新。積極探索與其相匹配的創新路徑,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創新發展,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工作具有戰略意義。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高校是一把雙刃劍,信息社會化程度的加深和知識經濟時代呈現的繁榮狀況,對高校如何培養以及培養何種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社會主市場經濟下,高校怎樣站在唯物論角度處理思想教育問題,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下看待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創新任務變得愈發重要。
(二)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戰
新媒體工作帶給大學生新鮮刺激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與新媒體密切相關,新媒體視角下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對高校進行思想教育的“創新平臺”;大學生接受海量媒體信息的同時,怎樣正確規避風險,避開不良思想信息傳播,給高校提出了嚴峻的任務挑戰。大學生作息不規律,過分迷戀網絡直播平臺,受到部分直播低俗思想的傳播;另一方面網上的一些不健康內容對學生思想產生侵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導者應正確規避新媒體的劣勢影響,努力塑造更加貼近彰顯大學生面貌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良性層面促進學生良性發展,從而達到為校園文化注入嶄新的活力和源泉。在面對微博等新媒體時,要能辨別是非。
(三)社會環境多元化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戰
學校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兩個大課堂,學生處于學校的環境中,必然會受到社會大熔爐的影響;而社會環境是呈現多元化發展的,學生面臨社會復雜化的同時,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對學生產生不同的思想沖擊和滲透;再者,不同層次的學校有著多元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程度,大學生價值觀出現“不協調”發展。比方說大學生個性差異明顯,標新立異的同時忽略了集體主義精神,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強,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壓力也隨之加大;他們在面對諸如學習,談戀愛,就業,擇偶等帶來的不同層次的壓力,等一系列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干擾,出現交友困難,思想負擔加大等負面影響;面對多種社會意識形態沖突,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戰。
(一)思想活躍,開放程度高,接受信息快
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非常活躍,有著較強的求新意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運用新的手段和方法獲取新的信息。大學生具有的優良特點就是思想活躍,跳躍度高,開放程度也高;但是思想成熟度不高,易受到不良觀念的侵蝕;接受新鮮事物快的同時,不能正確辨別此觀念的真正用意,從而被非主流形態干擾思想和價值觀。
(二)個性差異明顯,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發展
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在國內和國外的一起沖擊下,大學生的思想發生量變或者質的轉變。他們的個性差異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注重自我的同時,卻也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一部分大學生對我國政治比較關心,有的卻持有盲目和全盤否定的態度,大學生明顯受到西化思想的影響。對待社會發展問題,相當多的學生表示漠不關心,和事不關己的態度。對待國家大事,事不關己,對待社會,缺乏責任感的同時,對待他人,功利色彩比較濃厚,失去純粹的初心;對待自己,不夠負責人,甚至大學生價值觀呈現多重發展的疊加現象。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但是在大問題上面,不能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觀念的立場,導致其在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斗爭中產生偏頗,難辨真偽。
(三)思想壓力大,意志薄弱,身心發展不平衡
我國處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制度下成長的學生,加之存在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蝕;大學生在面對就業,擇偶,交友與學習問題上,往往表現出思想壓力增大,行動力跟執行力較差,甚至出現身心發展極度不平衡的狀態。在國內與國外兩種宏觀環境的沖突下,他們的思想層面面臨著動搖,愈加難以捕捉和預測,這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加深,使其產生嚴重的思想負擔和過多的心理壓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創新發展的平臺,促進大學生有更大的舞臺發展,為有能力的人提供發展進步的平臺,非常有利于他們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但同時卻也帶來了雙刃劍的另一面,政治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則腐蝕他們的身心健康。相當之多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信仰混淆不清,道德水平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等現象;有些大學生呈現出價值取向多元、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個性特點;大學生面對多元壓力的同時,意志變得薄弱,身心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隨之出現。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育創新觀念,重視高校教師素養的提升
不同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要求也有相應的創新對策實施,要從“知識普及—意識素養—實踐培養”三個層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來強化媒介素養。重視媒介基本知識的學習,讓更多的新媒體基礎知識普及到高校思想教育集體中,從對媒體的認知開始入手。培養教師獲取信息的創新意識,關于新媒體的創新意識上的加強工作,高校應重視。充分利用新媒體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通過讓教育者資源共享新媒體技術,多參加大型研討會,學習心得體會,交流相互的感受,在分享的過程中把握學生思想特點,并學會組建新媒體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媒體創新發展,創新的理念就會及時傳達給學生,最關鍵的是要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
(二)重視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教育理論源于社會實踐,一切理論水平的提升都離不開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也應來源于社會實踐,并“回歸于社會實踐”,大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提升思想素質。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應當拿到實踐中來,走向社會的大課堂,社會實踐活動之所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方法之一。社會實踐這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提升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用事件本身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比老師說教有時會來的更有實效性;比如通過參觀紅色景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在貧困地區的實踐中加深對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理解;使得學生真正耳濡目染到事件本身的意義;通過社會實踐,培育大學生實事求是,用事實說話的立場,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科學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在社會實踐參與中培養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多元化設置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應與時俱進,與時代背景相符合,全面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拓寬他們的知識層面時,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與德育水準;同時,改進教學方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教育巧妙結合,達到課堂設置上多變靈活化,達到課程多元化的要求,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上的創新。最大程度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對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導向性功能。充分利用理論課講授多元化的平臺,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呈現一種多元化模式方向發展。
(四)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應將高校各種思想文化陣地的合力作用發揮全面。完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網絡平臺,積極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互聯網跟新媒體的運用和管理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創新之一。當然手段創新還包括很多,包括形成校園自媒體輿論陣地、學校培訓基地在內,以發展校園文化形式呈現的新載體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陣地。發揮微博等網絡平臺的作用,讓新媒體新手段創新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廣泛開展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校園文化娛樂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創新充分涵蓋到大學各個角落,確保廣大師生在日常生活中處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濃郁氛圍之中。
(五)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
透徹分析大學生的思想與現實問題,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立足于社會實踐,用科學的世界觀滲透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使之形成科學思維方式并堅定信念轉為其自覺行動。高校意識思想政治領域的領導權和話語權至關重要,關系到大學生在思想領域的認識,培養大學生敢于與錯誤思潮作對的意識,提高政治判斷能力,能剔除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引導大學生的錯誤思潮,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獨立判斷政治立場的素養。
高校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精髓,將中特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理論知識靈活融合于教學課堂上,前提是必須緊緊跟著黨的步伐走,把黨中央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最新成果運用到高校中、相信黨中央對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權。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自身就應不斷更新創新意識,不斷學習吸納最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成果,為學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添加支撐力量,為扎實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工作起到承上啟下的推進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思想理論、文化和人才支持。為此,高校應深刻貫徹馬克思主義下的思想建設指南,把黨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最新教育成果,以及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充分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上,讓馬克思主義層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意識貫穿于思想政治教學和研究全過程,促進高校教師隊伍與大學生集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04-10-15(1).
[2]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3]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4]李鳳珠,霍長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1).
[5]習近平.讀書學習水平決定工作水平領導水平[J].黨建,2013(6):1.
閆莉(1990-),女,漢族,遼寧阜新人,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G
A
1006-0049-(2017)18-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