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的辨析方法
吳 丹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詞匯是句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近義詞的辨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對外漢語教師在備課時查閱了各種容易混淆的近義詞,但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留學生突如其來的提問卻讓對外漢語教師不知所措。對非母語漢語學習者來說,想要正確使用近義詞,就要掌握近義詞的辨析方法,避免偏誤的產生,對于老師來說,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技能,給學生有效的指導。
近義詞;辨析方法;詞義
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漢語學習者不遠萬里來中國學習,就是想學到中國文化知識和語言交流技能。因此,想要用漢語無障礙的溝通,詞匯必不可少,正確使用詞匯才能清楚的表達其意思,但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近義詞給非母語學習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詞匯辨析至關重要。
首先是詞義。從詞義上辨析近義詞,使第二語言學習者對近義詞有簡單、直白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組詞、造句子的方式來辨別近義詞,例如:“渴望”和“希望”。“渴望”是迫切希望的意思。如:“同學們都渴望和這位作家見面。”“希望”是心里想著實現某種心愿、理想。如“希望能考上大學”“絕望中還抱有希望。”兩個詞雖然有相同的語素,但是語義側重點不同,“渴望”體現的是“十分迫切、迫不及待,語義較重”;“希望”體現的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語義較輕。”例如;“愛好”和“嗜好”。“愛好”是指喜愛、喜好。如:“他的愛好是游泳。”“嗜好”是指喜好,但今多指不良的愛好。如:“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賭博。”兩個詞都有“喜好、愛好”之意,但后者的語義較重。這兩組詞是通過詞義的輕重并結合例句來辨析近義詞的。詞匯所涵蓋的范圍大小也是第二語言學習者難以分辨的,常常出現誤用的情況。例如:“考察”和“調查”。“考察”是指實地的觀察、調查。如“他們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實地考察”。“調查”是指為了了解情況而進行調查。如:“事情還沒有調查清楚,不能妄下結論。”這兩個詞都有“為了一定的目標而深入調查之意”,但“調查”的范圍要大一些,適用于各類人和事,而“考察”的范圍要小一些,它主要針對的是國家的重大事務。又如“成本”和“造價”。“成本”是指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和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的價值之和。如;“生產成本”、“勞務成本”。“造價”是指制造某種東西或建筑物所需要的費用。相比較而言,造價的范圍要更大一些,“造價”可以由多個“成本”組成,所以我們常說“裝修的成本”,而不說“裝修的造價”。
其次,詞語的語用色彩。區別詞匯的褒貶義,是詞匯辨析的重要方法。例如:“結果”和“后果”。“結果”是指達到最終的狀態,人的歸宿、結局等。如:“他怕知道比賽結果。”“后果”是指有害的、不幸的結果。如:“他的愚蠢行為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喪失了威望。”從詞義可以看出,兩個詞都有“最終狀態”的意思,但感情色彩卻大不相同,“結果”一詞偏中性,既可以是好的結果,也可以是壞的結果;“后果”一詞偏貶義,通常是不好的結果,側重于事情的消極方面,兩詞的感情色彩不同。又如“恐懼”和“害怕”。“恐懼”一般指畏懼、害怕。我們常說“萬分恐懼”。而“害怕”一般指面臨險境而心中恐懼、驚慌,是一種內心不安的心理活動。我們常常說“害怕考試”、“害怕孤獨”,這是一種心理活動。從語體色彩的角度也能區分這兩個詞,“恐懼”一詞表達起來較為正式,一般用于書面語當中;“害怕”一詞則多用于口語表達中。
第三,結合句子辨析近義詞。造句子應該是對外漢語教師給外國學生講課時常用的方法,通過造句子來區分兩個近義詞可以大大提高兩個詞的分辨率。例如:“我們將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治理洪水。”和“在技術運用方面,我們要采納他的意見。”通過兩個句子可以看出,“采取”通常是選取實施,取用之意。我們常說“采取措施”、“采取行動”等。“采納”通常是采取、接納,搭配的對象是“采納意見”、“采納建議”等。通過語境中具體的搭配,漢語學習者可以正確的使用這兩個詞。又如:“頒布”和“公布”。對比以下兩個句子:“國家頒布了新的法令。”和“學校公布了本次英語競賽的獲獎名單。”“頒布”一詞后面常常跟的是國家的法令。“公布”一詞后面通常跟的是方案、成績、數據等。通過例句中搭配對象的不同,能夠清楚的辨別兩個詞。
最后,根據詞性、語法功能辨析近義詞。例如:“偶爾”和“偶然”。“偶爾”是副詞,意思是“間或,有時候”,造句如:“山區人煙稀少,沿途偶爾能見到幾處炊煙。”“偶爾”和“經常”相對,表示次數少。“偶然”1)作形容詞,意思是“不是必然的”,一方面修飾名詞,多帶“的”,如:“偶然的機會”;一方面在作謂語時,前面必須加程度副詞,或用在‘是…的’格式中,如:“太偶然了”,“這樣好的成績,絕不是偶然的”。2)作副詞,意思是“不是必然的”,動詞不能是單音節的。如:“偶然相遇”。又如“猛然”和“突然”。“猛然”是副詞,只能作狀語。如:“他猛然站了起來”。而“突然”是形容詞,可以作狀語、謂語、定語、賓語。如:“他突然來了”。通過以上學習,使老師和漢語學習者對詞匯辨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是從根本上掌握一門語言的極好方法。
對外漢語教師在給外國學生講授近義詞的時候,所舉例子要盡量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生活,符合本國文化,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激情。對外漢語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來辨析近義詞,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詞匯、掌握詞匯。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準備近義詞詞典里的詞匯,更要重視課堂上學生提出的、他們認為容易混淆的詞,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做到有針性的教學,這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學習。
[1]敖桂華.對外漢語近義詞辨析教學策略.東北師范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2008.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刷館,1980.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
[4]趙新,李英.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商務印刷館,2009.
[5]呂叔湘,丁聲樹.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刷館,2012.
吳丹,女,湖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H
A
1006-0049-(2017)18-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