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網絡時代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分析
王 強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播方式和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互聯網媒介以及各種通訊平臺發揮著主要的信息傳播作用。而信息溝通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環境的改變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1]本文結合高職院校所面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情況,分析網絡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策略。
網絡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
互聯網作為一種極具兼容性的信息平臺,正在以高速發展的勢頭進入人們的視野,可以負責任地說,互聯網是繼報紙、廣播和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完成了與網絡技術的完美融合,各種信息的傳播平臺和媒介爭相出現,如人民網、新華網等,還有微博、微信等等。各種新興傳播媒介的出現,在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對人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當然,各大高等院校的信息傳播交流也處在這種大環境之中。
(一)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機遇
1.信息交流平臺的更新。首先,網絡信息平臺對于交流沒有時空上的限制,對于交流的人數也沒有限制,因此,這種新型的信息交流平臺更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宣傳。相對于傳統的信息傳播形式來說,網絡信息傳播的形式更具有高效性,對于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是一種很大的提升。其次,網絡的技術發展速度不斷提升,技術手段不斷進步,有利于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較傳統信息媒介而言,網絡信息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的特征,更加利于對學生注意力的吸引,進而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提升。[3]
2.激發的學生的參與意識。網絡信息交流平臺的開放性讓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自由發表意見甚至可以對別人的意見進行反饋,大家可以積極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性探討,學生能夠參與到這種信息交流中來。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具有封閉、單向的交流特點,不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學生的參與度不高。而互聯網打破了這種封閉性,使高職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吸引力,促進了大學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進而順利達成思想政治工作目標。
(二)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挑戰
1.不良網絡信息帶來的消極作用。互聯網在給我們帶來信息交流上的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的一系列的不良網絡信息,首先網絡信息存在虛假想象,其次某些網絡信息具有片面性,還有就是存在低俗和錯誤的網絡信息。有的網絡信息所承載的非主流價值觀念也會對大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更有一些低俗游戲和視頻網站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存在侵蝕作用。互聯網存在著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對于高職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是一種挑戰。
2.不理性的網絡行為帶來的消極影響。隨著網絡技術的傳播和發展,人們對于網絡信息逐漸產生了依賴心理,相比之下,對于現實信息的獲取逐漸喪失了興趣。網絡發展帶給大學生的信息環境并不是絕對客觀的,信息的接受其實是需要自己進行篩選辨別的。然而,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匱乏,對信息的接受具有盲目性;大學生自身的心理、思維特點容易對網絡信息產生非理性的反應。
3.信息傳播道德的缺失。網絡自身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特點,為每個人都提供了“絕對自由”的發言權,人們通常以一己之見對事情進行定論,除此之外,網絡言論的傳播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進行,傳播者多數抱著不負責的心態。這兩種心態使得網絡信息的傳播者們逐漸喪失了社會道德責任感,更有甚者,一時逞能,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
(一)引入“雙主體”的工作理念
“雙主體”即是指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傳播者和信息的接收者,二者都屬于信息傳播的主體。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對象是大學生,他們擁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成效其實是由大學生的接收程度決定的,因此,他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對象。如果在實際工作環節中不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工作結果一定會收效甚微。而這種“雙主體”模式會使思想政治教學活動更具有親和力,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模式的主體不對等的弊端,明確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雙主體”地位。[4]
(二)積極建立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平臺
就目前情況來說,各大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平臺的建立還不具備專門化特點,大部分網站都不是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只承擔部分功能,這種針對性不夠強的教育宣傳,大大弱化了網絡的宣傳功能。針對這一現狀,高校應當盡快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專門化,如建立進行網絡講座、建立思想交流聊天室、建立論壇等,方便校方進一步掌握學生的關注熱點和思想狀況。
(三)建立和完善信息的溝通、反饋機制
信息的傳播只屬于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反饋機制也同樣重要。反饋機制的完善程度決定著思政治教育工作在今后的靈活度。網絡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供了眾多的反饋手段,如QQ、微信、論壇等,校方要充分利用這些渠道,將反饋手段整合為一種機制。要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制,就需要建立高素質的工作團隊,一方面使相關工作者對于網絡技術的認知和應用達到較高水平;另一反面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理念的轉變,促進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地位的平等,更利于工作的開展和信息的反饋。
(四)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
人們對媒介及其所傳達的信息的解讀及應用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媒介素養。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活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在大學生中處于教育缺失狀態,大學生因此缺乏解讀信息的能力,對于網絡信息的接收還處于盲目狀態。所以要樹立大學生網絡信息接收的理性觀念,促使他們主動進行信息的篩選和辨別,防止不良信息對于大學生的侵害。除此以外,還要樹立大學生的網絡信息傳播道德觀念,讓他們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理約束,以防造成不良影響。最后,也要加大對于大學生在網絡信息的傳播方法和規則方面的教育力度。
[1]焦紅強.新媒介時代河南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報告[J].今傳媒,2011(6):38.
[2]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251.
[3]胡濱,盧宏.論提高全民媒介素養的社會意義[J].現代視聽,2008(4):28.
[4]段京肅.傳播學基礎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115.
王強,本科,海南政法職業學院,高校思政助教。
G
A
1006-0049-(2017)18-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