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陶 威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劉 杰*陶 威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互聯網+”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和標志,給現代社會各方面帶來了深刻影響和變革。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出多方面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與時俱進,以新心態、新語態、新形態、新生態來創新其工作機制。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改革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緊密關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并且有利于一流人才的培育和一流大學的建設,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由此可以看出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并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結合時代特點,創新工作機制,以達到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互聯網+”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平臺,在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中創造新的發展業態?!盎ヂ摼W+”深刻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賴以存在的環境,勢必帶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變化。
(一)大學生獲取信息渠道廣泛,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帶來挑戰
目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主要還是由上而下的任務式學習,行政色彩較濃。而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信息內容復雜,海量的信息促使閱讀者對于不感興趣、非重點信息自動屏蔽,而對于感興趣、與自己緊密相關的信息主動瀏覽。因此,高校傳統的、單一的學習形式勢必引起受眾的反感,從而使得思政授課效果不佳,倒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創新改革。
(二)明星、微博大V等爭做思想引領者,給高校思政工作者發聲權帶來壓力
目前娛樂明星、“大V”等在各大自媒體平臺發聲,用各種方式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和價值取向,混亂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出現一批所謂“腦殘粉”。但目前各大平臺并未出現思政工作者為主角的思想引領大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發聲平臺依舊在課堂上,通過面授的形式去影響大學生。這種影響相對網絡影響范圍窄、效果不佳。
(一)以新心態突破授課界限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作為受教育者處于客體地位。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隨著信息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發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客體界限逐漸模糊。面對教師和學生關系的轉變,教師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積極探索符合學生認知需求的授課方式,并基于新媒體平臺和渠道,通過分析學生的新動態、新需求,積極引導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征進行點對點式教育和個性化心理輔導。此外,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容納學生的新思想和新動態,學會接納不同的觀點和訴求,學會與時俱進,學會因材施教。
(二)以新語態與大學生雙向交流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課堂以老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推動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方式由單向灌輸變成雙向互動。因此,“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關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深度交流溝通,為了改善與學生的溝通效果,教師要學會運用新語態迎合學生的新習慣和新術語,積極尋找和學生的共同語言。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應該從“求量”變為“求質”,即高校要從關注學生的學習數量向關注學生能學到什么有價值的知識轉變,要學會向學生傳授能夠被他們輕易接受且對他們有用的新知識和新內容。
(三)以新形態豐富思政工作方式
“互聯網+”背景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快速發展,并且逐漸成為大眾溝通交流、獲取信息的主流工具。為了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高校要積極構建“微陣地”,大力發展“微思政”。首先應該充分運用好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大學生喜愛并且習慣的形式,建立聚集大學生群體的論壇、社區等社交陣地。利用這些“陣地”,有針對性進行思想引導。此外,高??梢匝芯块_發自己的手機學習網站和APP應用客戶端,迎合目前大學生對移動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偏好,并將最新、最權威的高校思想政治學習內容通過移動互聯網絡媒體傳遞給高校大學生。
(四)以新生態構建良好學習環境
“互聯網+”背景下,各種思潮互相碰撞,各種信息快速傳播,來自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等多方面的壓力往往可能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的三觀產生負面影響,沖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對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戰。因此,應該積極弘揚正能量,凈化學生的網絡環境和學習氛圍,遏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和不良網站的危害。高校要自己構建學習教育網站,引導學生言行,傳播正能量,同時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防范手段,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穩定。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新常態的形成,以互聯網和手機等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迅猛發展,新媒體憑借其廣泛性、精準性、時效性,迅速豐富了傳統媒體的功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此外,這種新媒體融合的趨勢,也為“互聯網+”背景下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努力開創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做出了貢獻。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時候,可以充分運用新媒體和互聯網的優勢,突破傳統內容和形式的局限,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方式和形式,順應時代潮流,迎合大學生的新特征和新需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1]顧華寧,周圖伽.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06):99-101.
[2]王衛國.“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趨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88-91.
劉杰(1989-),男,漢族,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政;陶威(1990-),女,漢族,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
G
A
1006-0049-(2017)18-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