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恒 郝桃桃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90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姚 恒 郝桃桃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90后”大學生是這個時代特征的象征,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很微妙的關系,是在物質和精神上的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①本文以山西財經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以馬斯洛需求層析理論為基礎理論,對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來探究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本文主要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對“90”后宿舍人際關系進行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其產生矛盾的原因,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現今“90”后大學生年齡一般處于18-23之間,正處于心理學上所說的“心理斷乳期”,其情緒、性格很不穩定,在人際交往中常常面臨人際危機的困境,他(她)們對于自身的需求與追求造成他(她)們陷入宿舍人際危機,而不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去合理的處理這種關系。根據調查顯示:有57%的大學生來自農村;有9%的大學生來自城鎮;有11%的大學生來自縣城;有23%的大學生來自市區。所以,在大學生的月平均生活費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根據數據顯示,有50%的學生一個月生活費為1000-1200元,有33.3%的生活費為800元以下,有16.6%的在800-1000元。所以,可以看出“90”后大學生現在的生活消費水平,以及家庭對其的投資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一)過于自我
在太原,大學生外出購物地點有50%的學生會選擇去中檔消費水平的柳巷,但有25%的大學生會選擇去太原市大型批發市場服裝城購物,有8.3%的大學生會選擇去高消費水平的萬達購物。所以,表明“90”后大學生在購買衣物商品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宿舍學生之間對產生不同意見。
如問到:“90”后大學生經常會選擇去哪里用餐?根據數據表明:有75%的學生會選擇在食堂,但同時有8.3%的學生會選擇點外賣。所以,由于宿舍學生都是學校隨機安排,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著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所以,在宿舍就會出現在用餐方面出現不同的看法,同時也會出現學生之間產生攀比心理,導致宿舍并不能統一一致看法,出現矛盾。
(二)觀念不同
比如當其遇到感情問題,在選擇對象方面,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看法。據統計,有將近40%的學生會選擇對自己好就行的對象,有14%的大學生會選擇“三有”人員作為自己的戀愛對象,有22%的學生會選擇與自己門當戶對的人作為的對象,但是也有3%的學生會在大學期間談戀愛為不以結婚為目的,只是為了積累戀愛經驗。所以,在面對感情問題方面,由于每個學生自身的追求不同,在選擇對象方面也會產生差異。
而比如,當問到在宿舍可以讓你敞開心扉去聊的舍友有幾個的時候,有34%的學生認為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聊,有25%的學生認為都可以或者是有一半的學生可以讓自己敞開心扉,但是,據統計有6%的學生在宿舍,可以使其敞開心扉聊得一個都沒有。所以,由于每個學生自己的性格以及心理素質原因,使其在對外交流時都不敢付出真心,使得宿舍矛盾的產生。
(三)價值觀的差異
據數據統計:有80%的學生認為要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有9%的學生要做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也有9%的學生認為在大學的學習只是為了金錢、享樂等物質幸福;有3%的學生則是無目標可談,隨遇而安。
當被問到學生:在大學期間,你認為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時候,數據表明:有83%的學生認為是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有9%的學生認為是為了獲取知識;有6%的大學生認為是談戀愛最應該去做;有3%的大學生認為是做兼職掙錢最該去做。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90”后宿舍人際關系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自身方面
1.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90”后大學生,有34%的大學生為獨生子女,在家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大學生要改變自己的認知,要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際交往風格,要在宿舍學會多換位思考,多考慮對方的感受。對于人際交往各自心中都有一個正常的期望值,不可要求過高,對人際交往的困難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學會要改變各種認知偏差,學會包容、理解、體諒別人,這是產生良好宿舍人際關系的重要外界條件。
2.加強溝通
學會與舍友交流溝通,從而澄清誤會,化解矛盾。而且,數據表明,有48%的大學生朋友圈隸屬于宿舍,所以,大學生應積極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從而增強宿舍的凝聚力和對宿舍的歸屬感。
(二)學校方面
1.開設人際交往的相關課程
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糾正一些人際關系上的認知偏差,學會與人有效溝通和交流,從而使大學生提高交往能力及適應能力。
2.開展以宿舍為單位的活動
宿舍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應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宿舍文化的活動,從而強宿舍的凝聚力和對宿舍的歸屬感
3.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社會實踐的活動
學校通過與社會企業聯系、合作,讓大學生多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在與社會工作人員的交往過程中,從而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擴大大學生的交往朋友圈,而不只會專注于宿舍的一些小事,使得宿舍矛盾產生。
(三)家庭方面
家長在子女處理宿舍人際矛盾上有重要的影響力,家長在孩子進入大學時,就要教育們學會適應新環境,提高他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教育他們在集體生活中要能夠接納不同性格、不同習慣、不同觀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也要注意同學間的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家長還應該在日常的教育中對孩子進行民主式指導,關心、愛護理解孩子,在孩子與人發生沖突時,能夠理性的對待,正確對待與處理沖突,為孩子樹立榜樣。
[ 注 釋 ]
①李會,華中師范大學.女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探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18(1):430-079.
[1]姚本先,安徽師范大學.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探析[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5(3).
[2]李會,華中師范大學.女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探究[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18(1):430-079.
[3]張亞平,張麗紅,集寧師范學院.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5(2):012-000.
F
A
1006-0049-(2017)18-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