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猛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以人為本”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流浪兒童救助問題的思考
尤 猛*
長春理工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隨著社會對流浪兒童需求和發展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傳統的以控制為主的流浪兒童救助模式也越來越難以滿足流浪兒童的發展需求。本文從“以人為本”視角入手,通過分析傳統流浪兒童救助工作存在的問題,結合社會工作“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嘗試實現以控制為主到以服務為本的流浪兒童救助方式的轉變,并形成相關思考,以期對我國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的研究有所貢獻。
社會工作;以人為本;流浪兒童;救助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加快,社會結構的變遷,流浪兒童問題正逐漸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中國簽署《聯合國兒童權力公約》后,“保護兒童優先”理念的推廣,使得傳統流浪兒童以控制為主的救助方式越來難以滿足流浪兒童的需求和發展。而如何切實的保護流浪兒童的合法權益,更好地提供適合他們需求的個性化服務也成了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由社會急劇轉型所帶來的流浪兒童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據相關調查顯示,全國的流浪兒童人數應該在100-150萬之間。數量如此龐大的流浪兒童涌入社會,在得不到及時的救助時,往往流浪在街頭乞討為生,有些流浪兒童甚至被不法分子脅迫進行偷盜、搶劫等不法行為,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的秩序。而且這些流浪兒童在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同時,自身的發展也走向極端化、犯罪化。有研究發現,我國的流浪兒童每年實際得到救助的不足總量的1/5,大量的流浪兒童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環境惡劣,流浪行為向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趨勢發展。
流浪兒童的產生原因主要有三種:第一是家庭環境因素。親子關系的弱化、家庭矛盾的激化等導致家庭的分崩離析,兒童被迫外出流浪;第二是社會環境因素。社會救助體系的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兒童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等導致兒童面臨困境得不到救助,被迫外出流浪。第三是個人因素。流浪生活的“自由、不受拘束”使得一部分兒童自愿選擇流浪。有些流浪兒童甚至把流浪乞討視為職業。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政府嘗試建立以流浪兒童保護教育中心等為主要載體的流浪兒童救助體系,這種流浪兒童的救助體系的特點在于為流浪兒童提供臨時性救助,然后將其遣返回家。雖然這種流浪兒童救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一些流浪兒童重歸主流社會,但是,這種以控制為主的救助理念明顯有悖于“兒童優先”的保護原則,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救助理念以控制為主
傳統流浪兒童救助理念依舊以控制為主,將流浪兒童視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不安因素,是社會需要集中治理的特殊群體。這種以“問題”視角為導向的流浪兒童救助工作,忽略了流浪兒童外出流浪背后的深層原因,也忽略了流浪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而且傳統的流浪兒童救助工作只是簡單的將流浪兒童遣返回家,對于他們回家后會不會選擇再次流浪不是很關注,這樣的救助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只是臨時性的,大量流浪兒童都得不到適合他們需求的服務。
(二)救助模式“一站化”
最初,我國針對流浪兒童問題采取的救助措施是建立流浪兒童救助站,救助站為流浪兒童提供食物,住所,站內突發疾病的救治,聯系家人和單位,提供乘車憑證等五項基本服務。但這種救助站內的一站式服務和臨時性救助,只能滿足流浪兒童暫時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不能滿足流浪兒童心理健康、行為矯治等其他高層次的需求,也不能為流浪兒童提供相關的個性化服務。同時,由于救助站內的工作人員多為政府的行政人員,所以往往把流浪兒童視為麻煩的制造者,在與流浪兒童的相處過程中采取嚴厲、指責的語氣和態度,就失去了流浪兒童保護工作應遵循的尊重、非批判、平等的原則,給流浪兒童本就敏感多疑的內心帶來二次傷害。
(三)救助主體比較單一
我國傳統流浪兒童救助工作主要由政府救助和民間機構救助兩部分組成。其中,政府在流浪兒童的救助過程中承擔著主要的救助責任,但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流浪兒童救助并沒有將成年流浪者和流浪兒童區別開來,這種粗略式的統一管理方式,不利于為流浪兒童提供符合他們自身切實需求的服務。而民間機構在介入流浪兒童救助時,由于救助組織的自發性,導致在流浪兒童救助過程中缺乏專業的救助方法和管理模式,也很難為流浪兒童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同時,這些民間機構普遍存在自身發展不足的問題,再加上非營利性機構與政府的協調不當,難以順利地介入流浪兒童救助保護領域中。
(四)救助工作以政策支持為導向
傳統的流浪兒童社會救助工作一般是以相關救助政策為導向,是《城市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在全國開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專項行動的通知》等政策的執行方面。而且雖然我國初步建立了流浪兒童
救助的政策體系,但這些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還不健全,無論是從資金、社會資源還是支持網絡上來看,都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流浪兒童群體的需求。
流浪兒童的社會救助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又長久的工作,需要各組織多部門的長期聯合作戰。而社會工作,作為回應社會問題的專業,它的參與,正是將各部門各組織聯系起來的紐帶。社會工作的介入,能夠用其專業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彌補當前流浪兒童救助工作中的不足,尤其是社會工作“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與傳統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相比,具有諸多優勢。
(一)關注流浪兒童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與傳統流浪兒童救助以控制為主的服務理念相比,“以人為本”的流浪兒童救助更注重流浪兒童內在的發展與需求,強調救助的過程和目標都要以流浪兒童為本,救助工作的核心在于提供滿足流浪兒童個性化需求的服務。而且,這種“以人為本”取向的流浪兒童救助理念相信流浪兒童群體具有改變自身現狀的能力與潛力,注重流浪兒童自身對生活現狀的理解與認知。這種理念認為,和其他兒童一樣,流浪兒童并非單純的被動的服務接受者,他們有對自己面臨的問題的感受、理解、闡釋與應對,具有一定的恢復力、能動性。另外,社會工作者在其中扮演“傾聽者”、“支持者”的角色,目的就在于鏈接各種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為流浪兒童群體提供切合他們實際需求的各種個性化服務。
(二)重塑流浪兒童社會支持網絡
一般來說,流浪兒童被迫外出流浪,其家庭、學校、社區等社會支持網絡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喪失了部分保護職能。而人本取向的流浪兒童救助工作在了解流浪兒童社會支持網絡的基本情況,分析流浪兒童社會支持網絡缺失的內在原因后,積極地聯系流浪兒童的家庭、學校、社區等社會支持網絡,加大宣傳家庭、學校、社區等在兒童健康成長期間的重要作用,幫助重塑流浪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實現流浪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靈活多變的流浪兒童救助模式
流浪兒童的救助模式經歷了從越軌的流浪兒童與矯正模式、病態的流浪兒童與康復模式、能動的流浪兒童與人本的救助模式的積極轉變。與傳統的視流浪兒童為“問題”、“病態”的視角相比,以人為本的流浪兒童救助模式更加注重流浪兒童自身的主體性,認為流浪兒童群體有自我實現和發展的潛能,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聆聽他們對自己面臨問題的感受,對生活的認知與理解。并且新時期,在“以人為本”理念的影響下,社會工作對介入流浪兒童的救助進行了多種積極地服務模式的嘗試。如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師生與社會流浪兒童救助機構和相關部門的三方聯動救助模式,以“鄭州模式”為代表的流浪兒童“類家庭”模式等。
人本主義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式要求社會工作者首先承認流浪兒童街頭生活的合理性,幫助流浪兒童提升對自身生活的認知與理解,確立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生活目標,實現回歸主流社會生活的轉變。人本主義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式的實際運用,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提供滿足流浪兒童生活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當前我國對流浪兒童的救助主要是機構內救助,在流浪兒童救助機構內,提供給流浪兒童生存必須的食物、衣服等生存必需品。同時,也需要進行外展社會工作的方法,將這些生活必需品送給流浪在街頭巷尾的流浪兒童手里,滿足他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時,嘗試與流浪兒童進行溝通聯系,和流浪兒童群體建立初步的信任關系。
(二)開展切合流浪兒童需求的個性化服務
社會工作者在了解流浪兒童外出流浪的背后原因和他們的現實需求后,針對性的開展符合他們需求的個性化服務。如面對流浪兒童心理健康的需求時,對流浪兒童使用認知療法,不僅能改變他們早前的錯誤認知,而且能夠使他們出現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如懂得感恩、樂于溝通等。面臨流浪兒童渴望獲得家庭情感的需求時,及時的聯系流浪兒童的家庭,對家長進行教育扶持,幫助家長認識以往處理親子關系時存在的誤區,幫助家長學會正確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技巧,從而滿足流浪兒童獲得家庭情感支持的需求。
(三)建立綜合性的流浪兒童救助干預體系
從流浪兒童外出流浪的成因分析來看,既有親子關系的弱化、家庭矛盾的激化等生成性因素的影響,又有社會救助體系的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兒童社會支持網絡的缺失等制度性因素的影響。所以,流浪兒童的救助工作既需要家庭、學校、社區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政府和社會流浪兒童救助機構的配合。社會應該建立一個以流浪兒童救助機構基地和社區為平臺、社會治安部門為保障、外展社會工作為補充的救助干預網絡體系。
在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傳統流浪兒童救助以控制為主到當前流浪兒童救助以服務為本的救助理念和救助方法的改變。這種良性的改變體現了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發展過程中對流浪兒童主體的關注,對流浪兒童權益的保護。尤其是“以人為本”視角下社會工作的介入,更加關注流浪兒童的需求和發展,強調傾聽流浪兒童自身的聲音。流浪兒童的救助工作也能滿足流浪兒童的個性化需要,幫助流浪兒童群體實現自我的發展。當然,任何一種模式的發展都有與歷史的局限性,以人為本的社會工作模式在尊重流浪兒童主體性的同時,也要注意流浪兒童的特殊性,流浪兒童的一些特殊的社會經歷往往會使流浪兒童產生高強度的戒備心理,社會工作者可能得不到流浪兒童真實的需求情況,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適時地進行合理的干預,從而開展符合流浪兒童需求的服務。
[1]包萍蕾.職業化流浪傳統與兒童發展[J].當代青年研究,2005(11).
[2]謝瓊.新時期流浪兒童的十大特征——對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的調查[J].中國民政,2007(2).
[3]劉屹,王嬌,唐紹洪.社會分層下過渡地帶流浪兒童救助途徑探討[J].社會科學家,2010(10).
[4]王思斌.流浪兒童救助保護的能力建設[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6).
[5]齊芳.流浪兒童的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J].青年探索,2008(3).
[6]宋馨,歐陽侖.針對流浪兒童的心理輔導[J].社會福利,2005(1).
[7]王萬民.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創新實踐[J].社會福利,2005(3).
[8]馮元,彭華民.社會工作在流浪兒童救助中的應用研究——以N市救助管理站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4).
[9]楊慧,許永霞.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與社會救助:超越與融合[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尤猛(1993-),男,漢族,安徽人,長春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福利政策與服務。
C
A
1006-0049-(2017)17-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