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聆君
(海曙區鄞江中學,浙江 寧波 315000)
高中合唱模塊教學從“唱”到“合”
夏聆君
(海曙區鄞江中學,浙江 寧波 315000)
在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合唱模塊課被看成是學生進行音樂實踐的重要園地。而在實際課堂中會遇到許多困難。本文就自己課堂經歷所總結的一些想法經驗對如何解決合唱模塊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闡述。
合唱模塊教學;差異;阿卡貝拉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歌唱教學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可見合唱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至高地位。
適逢教育改革的大潮,我順勢開設了合唱模塊教學。但情況并不樂觀,主要表現在學生基礎差異大和表現力差異大兩方面。
主要表現在基本音樂素質之間的差異,如合唱中的音準問題。音準是合唱諧和的基礎,歌唱者是否有較好的音準完全取決于自己“聽”的能力和對自己發聲器官的控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為解決音準問題,我總結了幾種方法:
(一)多聽
讓學生經常聆聽優秀的多聲部作品,能聽辨出演唱形式是齊唱還是合唱,能聽出高低聲部旋律等,通過這種訓練建立起聲部概念。學會聆聽是學習合唱的第一步。除了觀看視頻有時還帶一些學生去音樂廳現場聆聽感受合唱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合唱的熱愛。
(二)多練
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干擾”練習。在學生熟練了自己聲部的基礎上給學生彈奏其他聲部的旋律進行伴奏,給學生的聽覺造成干擾,目的是讓學生做到唱自己的聲部還能聽到另外幾個聲部與他對抗,而自己聲部由于很熟悉不至于跑調。比如我在訓練室內樂合唱比賽《走進美麗,走進神奇》中,多處用了此方法,頗見成效。歌曲的引子部分比較自由,四聲部,而且無伴奏,這就需要學生具有很高的音準水平,在讓學生唱熟自己的聲部后,就開始合,但簡直是一塌糊涂,完全聽不清聲部,這時我馬上改變策略:第一聲部人聲與鋼琴彈奏第二三四聲部分別合,熟練后第一聲部人聲與第二三四聲部人聲分別合,也可以三個聲部之間進行合作,各種組合,以此類推。這樣一段時間訓練后,學生的音準有了明顯的改善,好幾個學生感嘆道:“哇,原來這部分和聲這么好聽啊!”學生盡情享受在合唱帶給她們的滿足中……
(三)多辨
合唱的音準訓練應由淺入深進行,先練習旋律,音程,再過渡到和聲訓練。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視唱練耳訓練及樂理知識的灌輸,如完全協和音程(純一﹑四﹑五﹑八)﹑不完全協和音程(大小三度,大小三六度)與不協和音程(大小二度,大小七度,增四﹑減五度)的音響效果對比,經常進行聽辨模唱。在唱大三和弦時容易把三音唱低,而唱小三和弦時則容易把三音唱高,所以當我在練習和弦時特別強調仔細聆聽,并分為三個聲部進行練習,感受不同和弦的色彩效果。
當我興致勃勃地開展了合唱模塊課后發現學生的反應相距甚遠,音樂素質較高的一部分學生能正常完成課堂要求,音樂素質相對薄弱的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厭倦,不張口唱歌等狀態。為此我十分苦惱,還請教了有經驗的老師,最終鎖定兩個原因:一是合唱作品難度較高,很多學生難以駕馭;二是作品太枯燥,學生的熱情難以激發。這里不妨舉例作品《秋蟬》來說說我是如何降低作品難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
二聲部歌曲《秋蟬》,音樂結構短小精悍,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給人以美感,散發出淳樸的鄉土氣息,表現出年輕人的蓬勃朝氣﹑青春活力以及他們那富有詩意的浪漫氣息,是不可多得的校園歌曲。當學生剛開始唱前面部分“聽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綠葉催黃,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幽幽”就被那簡潔樸實﹑清新爽朗的旋律給吸引了,而且詞句充滿了詩情畫意,用學生的話說“這首歌太有feeling了”,學唱的激情立即高漲,在輪唱部分表現相當出色,“總歸是秋天,總歸是秋天,春走了,夏也去”,你一句我一句完全融入作品的意境中,直至下課鈴聲過后5分鐘才戀戀不舍地走出合唱教室。
為什么合唱作品就要四聲部以上,為什么高中生合唱作品就要選擇嚴肅的主題,有了這節課的經驗,一鼓作氣我又選擇了少年合唱歌曲《山野間》作為我們合唱課練習內容。歌曲主要以問答形式,道出大自然間各種美妙音響之來源。小朋友們從“花花”和“嘟嘟”口中獲知這些愉快音符是來自飛鳥﹑溪澗﹑波浪后便歡欣愉快地與大鳥跳舞唱歌。整個作品充滿了童趣,雖然歌詞發音方面成了我們最初學習的難點,但也成了學生學唱這首作品的興趣點,平時學唱興致不高的學生也一字字地念起了粵語,之后問學生才發現,原來這位學生喜歡香港,平時就很喜歡講粵語,我就順勢讓他來教歌詞“問下花花,問下花花:愉快聲音出自何來?奇妙世界,奇異怪誕,奇異怪聲聽來趣妙!” 當然,歌詞念完后他也很認真的和我們一起學唱了這首二聲部作品。
可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合唱潛能位置,這位學生對粵語的喜愛喚起了他對這個作品的學習欲望,最終完成學習目標,又一次證明選擇合適的作品是多么重要。
再如,近年來音樂關注度較高的“阿卡貝拉”合唱形式,就將學生的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以《Rhythm of the Rain》為例,這是學生熟悉的綠箭口香糖廣告曲,最初是加州圣地亞哥瀑布合唱團(The Cascades)的第二張單曲,是流行音樂史上最令人難忘的經典之一。在這首4/4拍的旋律中依次加入了以“1”(高音)音為第二聲部用“丁”來模仿雨聲,以“3”音為第三聲部用“擦”來模仿雨滴落在地面上聲音,還有“1”音為第四聲部的人聲節奏,整節課同學們完全被“阿卡貝拉”特有的魅力所吸引,不能自拔,課后還變換了許多節奏來重新演繹這首歌曲,還對步步高音樂手機那首風靡一時的《我在那個角落患過傷風》也運用了“阿卡貝拉”的演唱形式進行了再創作。
因此這種多樣靈活的組合方式及“阿卡貝拉”在節奏﹑和聲﹑風格上具有一些特殊形態和極強的音樂層次感,更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也更受我們高中生的歡迎。
高中合唱模塊教學中只有學生“唱”好了才能“合”,切忌拔苗助長。高中生的音準能力普遍較差,歌唱表現力差異大,合唱模塊教學更是步履艱難,學生的多聲音樂思維習慣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和培養,大多數學生的多聲部演唱難盡如人意。因此,如何兼顧高中生歌唱水平的差異,歌唱表現力的差異,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將是一項長期工作。
G6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