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輕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簡論中國美聲發展的瓶頸與對策
劉會輕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美聲是一種來源于歐洲國家的演唱風格,美聲歌唱不同于別的演唱方法,它采用了低喉頭位置發聲的辦法,使人在演唱時產生一種明快圓潤,具有金屬色彩的共鳴音質。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聲樂藝術的繁榮復興,美聲也迅速地發展起來。但當今快餐文化和流行聲樂,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市場的主流。美聲作為一種傳統的歌唱形式,其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為了將美聲和我國的文化體系完美融合起來,豐富我國的文化藝術形式,我們應該探求相應的解決辦法,幫助美聲發展走出瓶頸,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平臺。
美聲發展;瓶頸期;相應對策
美聲唱法屬于聲樂唱法中重要組成部分,美聲教學是中國音樂教學的必修課程。作為一門傳統的聲樂唱法,它有著發展中國聲樂,豐富中國音樂元素的重要作用。但是美聲在中國近年的發展遇到了不少的問題:中西文化審美的差異﹑藝術表現力的缺失﹑與民族化的脫離,這一系列問題都是中國美聲發展進入瓶頸的表現。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注重在創作時融入更多人文的情懷,在教學時強化美聲培養意識,加強美聲的普及和教育,注重個性美聲的發展。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美聲是起源于意大利,主要流行于歐洲,的聲樂唱法。它以意大利的發聲方式作為基點,結合了歐洲藝術家歌唱時平滑勻凈,靈活多變的歌唱技巧。意大利的歌唱習慣與中國的歌唱習慣存在較大的差異,意大利的演唱者注重音區的和諧統一,他們的音量可塑性大,音節之間的連接平滑勻凈。中國的演唱者卻更注重聲音情景的交融,而且由于亞洲人體質的原因,音量可塑性小。從中西文明的演唱差異的角度反觀美聲唱法,美聲唱法屬于一種,跨度較高,氣息寬廣,難度普遍較高的聲樂唱法。因而中國藝術生想要學好美聲唱法,就比歐洲學生有著更多更高的學習要求。美聲唱法作為舶來品,他的發聲方式與中國演唱者習慣的發聲方式截然不同。在中國漢語當中,有較多漢字發音在演唱時無法打開咽部歌唱。但是用意大利發音卻可以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正是由于語言上的差異,使得美聲唱法在群眾中難以得到廣大的流傳,極大地限制了美聲唱法在國內的發展。
(二)演唱者缺乏藝術表現力
無論是哪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強大的情感表現張力和極強的感染力都是它的精髓與內核。聲樂表演更是如此,演唱者要通過自己的演唱和對情感的表述,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取得良好的表演效果。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差異,當今中國美聲教育市場的偏頗,使得中國美聲演唱缺乏藝術表現力。西方注重豐富的自我表現和自我展現,而中國則推崇含蓄的情感思維模式。西方人注重表達,而中國人習慣收斂。但美聲演唱方式要求演唱者,用豐富的表達熱情和巧妙的表達技巧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
周小燕先生在出任一次國際聲樂比賽后指出:年輕的中國歌唱選手的嗓子一個比一個好,甚至還有能唱出八九個c調的人,舉座皆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不會用自己的聲音去表達人物的情感,有的甚至連走臺步都不會,這樣的中國選手參加國際比賽的水平尚且如此,那其他的也就可見一斑了。因而,充分表達情感,是需要中國演唱家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三)中國美聲教育模式的偏頗
中國美聲教育注重形而忽視神。在中國的美聲教學中,老師的意識里都普遍存在聲音至上的教育思想,在有意無意間過分強調學生對聲音的精確表達。學生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一味地追求音高和音量,追求聲音的完美。有國外藝術評論家評論中國美聲的學生說到,中國的學生是聰明的,甚至說他們過于聰明了,他們習得了美聲的全部精髓。他們學會如何合理應用美聲的唱法唱腔進行歌唱,其演唱的完美程度不亞于一個真正的歐洲人,但是在聽他們唱歌的時候,我只能感覺到美,卻感覺不到愉悅。這位音樂評論家,指出,中國的美聲唱法缺少了娛樂性,欣賞性和被認同性。這也就是注重聲色而忽略情感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表達缺失問題。
(四)美聲藝術在中國現代音樂市場中的困境
當今的中國青年和普通民眾,多習慣于流行唱法和民族唱法,而美聲唱法由于其難度大,不易模仿而僅僅被中國民眾視作是一種可欣賞的唱法。快餐文化在中國廣為流行,快餐文化以其迎合時尚潮流,貼近人民感情,易于模仿的特點受到大家的推崇,特別是流行唱法,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人們忽略了對美聲的重視,再加之國人對美聲藝術的認識程度低,美聲藝術難以在中國市場中展開拳腳。
(一)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結合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我們國家的深厚文化源遠流長,民族唱法作為我國文化藝術,是寶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唱法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習慣愛好創建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唱腔唱法,包括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等等。民族唱法,帶有濃郁中國的文化氣息,貼近人民的生活,為大眾所接受。在發展美聲的同時,思考如何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結合,用美聲唱民族歌曲,唱文化精髓,將美聲藝術帶向大眾市場,同時也推進了我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精髓的進一步融合。李雙江老師的演唱經歷就是最好的說明,李雙江老師用美聲方法唱過《黃河大合唱》﹑《叫我如何不想她》﹑《茉莉花》﹑《東方之珠》等有名的中國民族音樂作品。他注重美聲與民族音樂的結合,加速了美聲的中國化,求同存異,有利于美聲向大眾市場的推廣。學習李雙江老師的創作經驗和技巧,思考怎么把國際的東西帶向民族,把民族的東西推向世界,讓美聲在我國用獨特的形式發展起來。
(二)鼓勵個性美聲的發展
要鼓勵個性美聲的發展,就要從美聲教育系統入手。對美聲教師和美聲教育學院,做出相關的要求。在教育藝術生的時候,我們要凸顯藝術生個體的特點,鼓勵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調動情緒,運用肢體語言,在演唱中發揮自己的個性。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遵循科學發聲的基礎上,加強藝術生自己聲音的作用,用真聲發聲,強調中音區的發聲飽和度。想要發展美聲的個性,我們也應當鼓勵更多的非專業民眾站上美聲舞臺,不要讓美聲局限在一個非常專業的環境下發展,要把美聲藝術往更大,更寬廣的民眾市場上推。讓美聲成為一種家喻戶曉,人人都樂于模仿的藝術形式。
(三)創作更有人文氣息的美聲音樂作品
想要讓美聲藝術真正打開市場,走向中國的主流音樂市場,我們需要創造出更多富有人文氣息的美聲音樂作品。在音樂歌曲創作中,體現出中國人特有的人文關懷,是整個美聲藝術環境改良的關鍵。要創造出容易被大廣大人民所喜愛和傳唱的作品,需要聯系當今的時代背景,研究出大眾人民的心態,從而使得創造出的美聲作品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任何藝術形式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就連意大利本土的美聲唱法發展也是經歷了三十余年的時光才普及向民眾的。美聲作為一種復雜而又蘊含豐富國家文明的藝術形式,最終隨著我們人民中藝術水平的提高,會被大家逐漸接受。雖然美聲在當今的發展狀況中走入瓶頸,但我國現在社會穩定,政通人和,各種藝術形式都處在迅猛發展的階段。我們可以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之下,多思考如何推廣美聲的普及,強化市場意識,把美聲藝術推向民眾的生活,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聲唱法,鼓勵國民去理解美聲的真正美感。發展好中國美聲,有利于中國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有利于民族唱法的國際化和美聲唱法的民族化,也有利于我國國民藝術水平的綜合提升。因而對于發展美聲藝術這一浩大的工程,我們要堅定地,充滿信心地,斗志激昂地去破解當今的難題,把美聲藝術推向更高的層面上去。
[1]鄒本初.歌唱學的基礎教學和日常開展工作 [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2:15-39
[2]李萍.跟我學唱歌[J].民族唱法周刊,2014(12).
J616.2
A
劉會輕(1984—),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