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徐州邳州市炮車中學,江蘇 徐州 221300)
作為初中音樂第一課的《中學時代》一歌的教學,要想上好得費一番心事。筆者的經驗如下:
《中學時代》是初一教材第一單元中的歌曲,貫徹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無疑,音樂本體的學習是本課的主要內容。《中學時代》這首歌,誕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歌詞是《詞刊》主編王曉嶺作的詞,人民音樂出版社總編輯戴于吾作的曲,大調式,兩段體含起承轉合式結構。盡管歌曲立意很好,旋律也很流暢。但歌詞內容跟當下孩子還是有些距離。面對孩子們普遍不喜歡課本歌曲而喜歡流行歌曲的現象,有效地展開教學得先采取配樂朗誦的方式導入。教師在播放《中學時代》一歌的背景下,聲情并茂地朗誦起跟此密切相關的詩詞,甚至就是歌詞本身去感染學生,進而引導學生自己去朗誦,語言畢竟學生容易接近,也利于激發學生的熱情,如能進一步采取古人吟誦的方式將更好。一旦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再進行正式演唱教學就容易得多了。此正所謂“言之不足,歌之詠之”。
在采取正式演唱之前,也還可以進行如下熱身。教師范唱學生聽,教師不妨借此來個自我展示,以便學生能了解自己。如能通過有感染力的表演吸引學生,將有利于其后的教學;可讓學生繼續跟著示范磁帶聆聽,聆聽完后再進行分解式聆聽,即教師彈唱旋律讓學生聆聽,然后全班齊唱。這樣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讓學生再次感受;在此基礎上采取教師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的方式演唱直至唱會;在學生初步能完整演唱該歌的基礎上,再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演唱推進歌曲演唱的深入。如可采取演唱與形體動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即奧爾夫的教學方式。也可采取“一問一答”的表演唱方式進行,正好這首歌詞就是“一問一答”的方式展開的。還可采取唱后即評方式,現在電視節目中常有的“導師”評論演唱,學生們都非常熟悉、喜歡。將此引入課堂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再則也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方式進行對抗性評論。寫聽后感是課程標準提出的任務。但讓學生課后去寫聽后感不現實,課堂這樣展開還是可以實現的。當然,最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評,告訴學生,評價一首歌除了評論歌曲的旋律等形式外,還有歌詞也很重要,兩者不能分割。
此外,還有幾點也不容忽視。該歌的伴奏應采用有動力感的節奏型進行。這樣便于塑造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本課除了教唱外,識讀樂譜也是學習任務之一。在這個問題上,有調查顯示,對先唱歌后識譜感興趣的學生占93%,對先識譜后唱歌感興趣的學生占18%。因此,我們要力避先識譜再去唱歌的傳統做法;該歌也可結合豎笛教學進行。在唱完歌曲后,選擇比較容易的,學生喜歡的樂句,教學生用豎笛來吹奏,這樣既能鞏固演唱學習,又能增加器樂學習的樂趣;基礎比較好的班級,可在第二段中增加合唱聲部進行演唱。群眾合唱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應該發揚這樣的傳統;以上幾點都是在音樂范圍內圍繞音樂這個核心展開的,除此外,也可聯系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甚至配合班主任、各科教師、學校領導、家長搞好相關新生入學的各種教育。對此,新課程有“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教學要求。總之,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第一課除了音樂本體教學外,還負載德育功能。以往我們太過強調審美了,因為過去教學太強調音樂教育的道德功能,所以,矯枉有點過正[1]。新課程修訂版明確強調“德育為先”,似乎又有向傳統復歸的跡象。就德育而言,小學音樂第一課《你的名字叫什么》,新課程研制組副組長吳斌甚至認為,“解決學生社會交往能力”是主要的教學任務[2]。初中的第一課《中學時代》也應如此,其歌詞也確實提供了貫穿德育的平臺,新課程“社會交往價值”的體現也應該得到重視。有鑒于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學而來,大家相互之間都很陌生。本課可以用《永遠是朋友》這樣一首學生比較喜歡的歌曲,引出“中學時代”我們將如何相處的討論。關于本課的德育主題內容,也常見老師這樣表達,教師直接向學生述說“中學時代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幸福的時代,是浪漫的花季,為了美好的憧憬,也要努力打好基礎”等等這樣的大道理。這樣的述說是站在成人角度的說教。事實上,每個中學生從小學升入中學,尤其是好一點中學,都已經初次嘗試到了“競爭的殘酷”,有的甚至已經“傷痕累累”。這個“花季”如果不“浪漫”,教師的說教還管用嗎?中學生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很難從理性角度去理解這樣的大道理,尤其那些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之類的道理,連教師自己都說不清就不要說孩子能否聽懂了,所以,這樣的講解往往適得其反。如果選擇切合中學生心里的方式,從名人故事導入,反而會事倍功半。如我們可以通過著名畫家達·芬奇中學時代學畫是從畫“蛋”開始,他能為了自己的理想按照老師要求畫了一千個蛋的故事,來啟發中學生要立大志但必須從基礎做起這樣的道理。這樣的教學一定會有效果。因為名人的成功經歷比單單說教要有效果得多。當然,除了教師說教外,即使故事講述有效,也還有更有效的方式。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本,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聽歌曲后談感受的方式來引導他們自己去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剛進入到一個新環境,學生的心態總是帶有些好奇、激動,如果引導學生討論得好,比教師怎么講都有效果。
[1]吳躍華.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讀后[J].人民音樂,2014.
[2]吳斌.“2014奧爾夫音樂藝術教育實踐與應用高峰論壇”上的講話[J].中國音樂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