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媛媛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貴陽 550000)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感知音樂的關鍵時期,幼兒在有效的音樂活動中能感知音樂帶來的愉悅、快樂,也能在音樂活動中收獲應有的核心經驗,就當前的幼兒音樂活動形式可分為集體音樂活動、區域音樂活動、以及一日生活中的滲透性音樂活動。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主張:“音樂教育應該從離孩子們最近的生活里取材,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與事物入手”[1],這也充分表明,我們再組織音樂活動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和自己熟知的環境中,發現音樂、體驗音樂。由此可見,在幼兒園的音樂區域活動中進行音樂教育中,都應該著眼于幼兒個性發展的培養作為途徑,將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的提高作為目標,尊重幼兒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讓孩子在音樂活動中真正的用心感受,將音樂植于幼兒心靈深處。
通過對當下幼兒園音樂區域活動的觀察和了解,發現大多數幼兒園在音樂活動區材料投放、教師指導以及有效性開展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邱學青(2008年)指出,除了安全性和教育性之外,玩具還應具有可操作性、經濟實惠、符合兒童年齡特點。[2]高杉自子(2009)提出,幼兒園設施設備和游戲教具,是幼兒開展生活活動不可缺少的具體實物。從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健康成長來考慮,這些實物要具各以下條件:適合幼兒,包括大小、形狀和顏色;安全性;自然性;自由性和應答性;綜合的關聯性、有用性、調和性[3]。 因此,在音樂活動區單一投放少量打擊樂器,對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顯得比較單薄,材料的投放可以考慮將打擊樂器、畫筆、自制樂器的材料、表演材料以及音響材料結合起來,此外,還可以投放設計好的單一節奏的圖譜材料供幼兒進行節奏組合,提高音樂活動區的可操作性和創造性。
音樂區域活動指導不同于其他領域的區域活動,音樂核心元素的獲取需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進行,如小班幼兒穩定拍的建立、中班幼兒節奏的感知、大班幼兒創造性活動、協作能力的提高等等,因此,教師本身的音樂素養也很重要,并結合幼兒音樂能力發展的核心元素,在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時通過觀察,結合語言、圖畫、肢體動作等形式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通過觀察發現,當下的幼兒園音樂區域活動停留在“玩一玩”的層面居多,在活動中沒有將音樂能力發展作為活動開展的目的,如何在“玩一玩”“敲一敲”“跳一跳”的過程中切實提高其有效性,確實值得思考,幼兒園音樂區域活動中通常會以滲透性的音樂活動,其形式有趣生動,幼兒的也將實地的體驗感知作為學習的形式,當然,結合每個階段適時的綜合性的音樂表演,將孩子在幼兒園音樂區域活動各區域、各種活動中收獲的音樂經驗,得到綜合性的體現,從而建立一定的規則意識、秩序感、儀式感,在綜合性的音樂表演中將各領域進行有效的整合與滲透。
結合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當中關于藝術領域強調的感受、表現、創造,在音樂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當將材料與幼兒音樂能力的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著力關注幼兒音樂核心經驗的積累以及音樂本體的基本元素相結合,如:音高、速度、力度、音色、節奏、節拍、曲式結構讓幼兒在主動的“玩”中有效的開展音樂活動。
在音樂區域活動中,通過打擊樂材料的投放及有效指導,以發展幼兒對音樂的聽辨能力,通過標準樂器、環保材料樂器等讓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感知音樂相關的基本元素。
在音樂區域活動中,通過對表演材料的投放及有效指導,著眼于幼兒的肢體協調能力發展以及對音樂的表現能力提高,從而表達對音樂的內容以及真實感受。
在音樂區域活動中,通過對創造性、組合性材料的投放及有效指導,如利用圖譜、音塊、組合、排列進行辨別音符、節奏和常用記號的活動以及辨別音樂結構的活動等,幫助幼兒完成對音樂知識的積累,收獲簡單的音樂知識。因此,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可根據集體音樂教學中的延伸材料對環境、情景進行針對性的創設,并且適當考慮材料的有效性投放,從而提高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及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
能夠吸引幼兒參與到組織的音樂活動中,離不開音樂藝術具有娛樂性的特點。在此過程中,以“樂”作為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手段,并著眼于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再是就“音樂而音樂”的重復式教學,而是在過程中,強調幼兒音樂核心經驗的積累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音樂區域活動的作用不僅僅在于玩、樂,還在于表現音樂的同時收獲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讓幼兒獲得積極、健康、向上的情緒情感體驗也使幼兒在音樂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1]李妲娜,修海林,尹艾青編著.轉引自.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高杉自子.與孩子們共同生活:幼兒教育的起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