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菊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聲樂教學要在現代聲樂教學普遍性理念的基礎上,進行多樣性的教學探索,以期更好地完善和發展我國聲樂教學體系。
大多數院校仍采用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并處于“琴房歌唱家”“琴房式”的教學,師師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呈現出較少的現象。聲樂教學是一種個性很強的教學實踐活動,強調因材施教的原則,但不少聲樂老師習慣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代替學生的想法,于是教學中總是教師講,學生唱;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顯然,只會用一種方法教會所有學生的聲樂教師也讓所有的學生演唱風格、演唱效果都跟老師一樣。近年來,隨著院校擴大招生政策的不斷施行,一些院校招收的學生多了,但也只是改為“一對幾”或“一對十幾”的教學模式,出現集體練聲同唱一首歌的現象,實際上這既不能突出聲樂課的特殊性,也難以突破教學質量關。顯然,這樣的藝術“人才”一畢業就會面臨著失業。這就正要求聲樂進行多樣性教學,如進行聲樂小組課、集體課、個別課、必修課、選修課、合唱、重唱或獨唱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形式相結合。因此,“一對一”的傳統聲樂教學顯然已經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改革勢在必行,多樣性教學也是必然的。
中國傳統聲樂有著豐厚悠長的歷史,聲樂藝術理論也日益完善。一方面,雖然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可以借鑒我國豐碩的中國民族文化底蘊于新型聲樂教學中。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西方的聲樂唱法以及科學發聲體系的研究。藝術的道路是無盡無體的,這是時代發展的規律。由于反映內容的需要,在唱腔和唱法上必須要守格、破格、闖格,要有新的探索與突破。我國和西方各國在語言規律上有著根本的不同,為此在咬字吐字部位,用氣方式、發聲慣式、共鳴方式、演唱氣質和口型大小等方面具有一些差異。但是西方唱法在理論上與我們有相同之處,他們對發生器官的生理、物理、音響上的科學分析,我們應當很好的學習借鑒。在發聲方法上也有相似的地方,借助于點滴的相似也是對我們有參考價值的。西方唱法以美聲唱法為主,其歷史源遠流長。和中國民族唱法相比較,除了語言和音樂風格有不同點之外,在嗓音訓練和聲樂美學方面也有著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過去曾有人說,美聲唱法以洪亮、渾厚、寬廣的藝術特征見長,不適合表現中國的民族聲樂作品,事實上并非如此。所以,在學習、融化、借鑒、發展、提高的問題上,還是要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不要抱殘守缺,保守固執,停滯不前。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掌握對不同條件的學生采用不同教學方法的本領。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天生具備的嗓音條件、歌唱的水平、所具備的音樂基礎知識、思想文化素養、藝術的興趣愛好、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年齡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的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情形,盡可能的區分對待,制訂出形式各異的進程要求和教學形式,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即所謂因材施教。如有的學生比較適合成為歌唱演員,這就需要把詞曲蘊含的“意”和“情”進行重點分析和理解,進一步感受曲目的思想主題,進而聯想曲目的情景意境,形成清晰的內心視覺及形體運動較劇烈時如何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和表演等方面的培養。對適合成為教師的學生,重點引導加強他們對聲樂教學方法,解決不同問題的各種手段,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各個不同民族、各種不同類型曲目的風格的分析以及如何撰寫教學日歷、教案等方面的學習,鼓勵他們多觀摩其他聲樂教師上課,學習這些聲樂教師的長處,為將來從事聲樂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對適合做理論和評論的學生,則應側重培養他們邏輯思維的能力,促進他們提高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
聲樂多樣性教學的實質是在正確的教學理想和教學要求基礎上,知識、技能和經驗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雙向的往返交流。聲樂教學要在新的形勢下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才能適應現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1]吳艷.新型教學理念與聲樂教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3.
[2]許瀟尹.論高校多樣性聲樂教學理念與方法[J].大眾文藝,2015(13).
[3]唐芳.論我國高師聲樂教學手段單一性和多樣性的利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01).
[4]馬秋華.中國聲樂教學與實踐多樣化的探索與創新[J].歌唱藝術,2012(12).
[5]姜樂虹.淺談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