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湖北 潛江 433100)
聲樂練習曲于17世紀18世紀中葉產生,在各國的聲樂教學中都有著廣泛的運用。在進行聲樂的練習中,經常會出現從發聲練習環節過渡到演唱作品的時候,聲音容易找不到發聲的位置,咬字不清、發聲不標準等現象,這就需要聲樂練習曲的練習,在長期的練習中可以不斷的促進聲音狀態的穩固,腔體建立形成習慣。《孔空聲樂練習曲》在聲樂練習曲作品中的最為著名,但以它為內容的研究很少。本文主要研究在聲樂學習中,孔空聲樂練習曲在教學中的應用和作用,幫助學生扎實基本功。
歌唱發聲需要技巧,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很好地進行歌唱,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在進行歌唱的時候存在“五音不全”的現象。如果想要達到好的歌唱效果,就要進行專業、系統地訓練。《孔空聲樂練習曲》在這方面做出了貢獻,他能夠幫助練習者將理論轉變為實際,是一本有效的發生練習教材。包含了50首作品,音域適中,范圍在小字組的C音至小字一組的g音。
中聲區作為歌者的基礎聲區,能夠為歌者的歌唱奠定基礎,從而才能擴展音域的范圍,是一個過渡時期,對它有了較好的把握,才能為歌唱者演唱較難的作品作準備。在中聲區歌唱者必須嚴格的按照練聲曲進行順序的演唱,從基礎到難,循序漸進,對每一個歌唱部門都有嚴格把握,不能基于求成,這一部分掌握好了,才能對聲樂進行更好地學習。所以,在進行發聲練習曲的練習時候,能夠促使歌者的發聲機能從無力到有力,發聲器官能夠從不協調到協調。
《孔空聲樂練習曲》有一個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能夠幫助歌者樹立良好的演唱習慣和演唱風格。進行聲樂練習的時候,可以用唱名唱也可以用元音唱。唱名就是意大利語音的發音即:do re mi fa so la xi ,而元音就是指的a e i o u,對這些發音都要準確清晰,歐洲練聲曲在最早的時候以視唱曲作為練聲曲的映像,主要是利用帶有鋼琴伴奏的練聲曲進行練習。但是《孔空聲樂練習曲》不同于視唱曲,更注重的是培養歌唱者的歌唱基本技能,能夠有效地解決歌唱者應對不同的聲樂作品所具有的各種演唱的技能和能力,提高他們這方面的應對技巧能力,對具體的音型、表情符號、音標等都進行詳細的分解和標記,能夠幫助學習者進行記憶,在進行練習的時候有明確的目的性。
一改別的聲樂練習曲的枯燥無味,《孔空聲樂練習曲》在具體的聲樂練習中十分有趣。大部分教師在進行訓練教學的時候只是彈奏及格非常簡單的音節,而學習者反復的進行訓練,十分枯燥乏味,學習者的興趣就會大大的降低,甚至喪失了對歌唱的興趣。而《孔空聲樂練習曲》在進行練習的時候,具有優美的旋律、富于變化的節奏,使得學習氛圍變得更加有趣,提高了學習者學習興趣。使得學習者在有趣的環境下能夠愉快的掌握演唱技巧,為聲音訓練直接向歌唱訓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的目的是能夠在實踐中進行更多技巧的掌握和內容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孔空聲樂練習曲》是通過無詞聲音的訓練,提高學習者的演唱技巧和能力。在演唱的過程中,學習者就要對各種音符有十分完整、深刻的理解,才能對音樂產生感覺,幫助自己進行歌唱。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對歌唱四要素進行把握。《孔空聲樂練習曲》對這些的訓練目的就十分的明確。
音準是對演唱者最基本的要求。在進行初學的時候,學習者對音準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而且每個人對音準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孔空聲樂練習曲》在進行音準練習的時候,能夠使學習者通過發聲練習對音準進行反復的訓練,從而掌握歌唱技巧,提高歌唱者自身素質的一種音樂意識和發音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睡覺和醒著時候的呼吸的快慢有著不同的狀態,但都是屬于個人的自然呼吸。但是,在歌唱方面的呼吸要比自然呼吸夸張,要更加的深沉,在歌唱的呼吸要隨著樂句的變化進行呼吸,是一種技巧性的呼吸。正確的歌唱時建立在正確的呼吸之上的,隨著旋律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呼吸變化,有著固定的音高和節奏。《孔空聲樂練習曲》高音卷中第18條就是依靠呼吸支持力利用呼吸進行有效控制的例子。曲調為降A大調,音域為小字一組的c到小字二組得到e,從第17小節開始轉向A大調,音樂色彩更加的明亮。
一首音樂的表達需要把音唱準,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在《孔空聲樂練習曲》中第20條,就是一個針對附點音符音型的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這個練習為降B大調,共65小節,在41到45小節調性轉至主調的下屬調隨機又增加了二度然后又轉回了主調,使得整個作品更加的充滿朝氣,十分的活潑。在演唱的時候要有規律的呼吸,不能刻意,采用用唱名演唱,字頭要干凈利落,聲音干凈明晰。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建設,為了使我國聲樂與世界接軌,提高世界學術交流的便利,要十分重視對聲樂練習曲的練習,完善我們的聲樂學習,使得聲樂學習更加科學、規范,提高我國聲樂的水平。
[1]張婷婷.聲樂練習曲在聲樂教學與演唱中的作用及運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2]韓艷.《孔空聲樂練習曲》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及意義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