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慧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8
?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當代德育價值淺析
徐美慧*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8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全面而具體,并且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他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培養目標、核心內容與培養基礎;并認為持志養氣、意志磨礪、反求諸己是三個主要的培養路徑。這些思想對當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參考價值。所以,本文想通過具體分析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內容,從中得出一點啟發,以便更好的作用于德育建設。
孟子;理想人格;德育價值
孟子逢于亂世,卻心懷天下,游列國、說諸侯。他繼承了孔子理想人格中的一些想法,同時在減弱孔子至上“圣人”觀神秘化的同時,又增加了“大丈夫”人格理論的具體操作性,使其理論有了現實性的基礎。當代德育可以借鑒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論中的思想,以便實現更好的發展。
(一)理想人格的培養目標——大丈夫
任何思想家在提出人格理論時都需要明確培養怎樣的人格,怎樣的人格就是培養的目標,只有確立了培養目標才能稱之為完整的人格理論。同樣,孔子與孟子在提出他們的人格理論的同時,都明確的提出了人格培養的目標。孔子在《論語·子罕》中寫道“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他認為只有達到仁、智、勇三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形成理想的人格,仁、智、勇就是孔子培養人格的目標。《孟子·滕文公下》中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里提出的“大丈夫”,便是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培養目標。所說的大丈夫,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有氣節和精神上的追求,居仁、守禮、明義,得志時帶領人們繼續向大道前行,不得志,也依然能夠堅持居仁、守禮、明義。并且,大丈夫應該有在富貴、貧賤、威武面前不亂心、不變志、不屈節的為人之道。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是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內涵,將“大丈夫”設定為理想人格的培養目標。
(二)理想人格的核心內容——居仁由義
孟子思想中的很多方面都包含了仁義的內容,在人性論、仁政論中都有相關的表述,體現在理想人格理論中,“居仁由義”就是培養的核心內容。孔子主張仁與禮,而孟子是繼承了仁的思想,但他不強調禮,主張把仁與義統一起來。孟子認為仁義需要通過人的主觀努力而獲得,所以他在《孟子·盡心上》中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仁,是所有人必須遵守的原則,即“仁者愛人”;義,是人們不能做不應做的事,而是做應當做的事,即“人皆有所不為,達于其所為,義也”。“居仁由義”就是要求道德高尚的人需要愛人與做應該做的事,不做不應該做的事。孟子的這種愛人是具有現實基礎的,強調要先愛自己與家人,然后再愛他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與家人都不愛,又何談去愛他人去愛整個社會。另外,做應該做的事,不做不應該做的事體現在社會生活中就是在做任何事的時候要以社會要求為準繩,決定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做到這些才能達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大丈夫愛人要居仁由義。
(三)理想人格培養的基礎——性善論
人格理論的提出是以人性為依據的,人性的可變性是塑造人格的前提,而人性原本的樣子則決定了塑造人格的方法。孟子主張性善論的觀點,他認為人性與人格間有著一定的關聯性,人性的可變性決定了塑造人格的可能性,而人本性是善的,決定了需要用善的塑造方法。孟子從人禽之辯入手,提出了“人異于禽獸”的主張,探討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根據,即人的善性表現在人的社會性上,人的本性中有著仁義理智這四種善端。在孟子看來,只有這四善端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擴充、培養這些善端。孟子還提出了“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看法,同時他又指出了若是人們不注意保護自身的善端,就會變成與社會相排斥的人。因為每個人的本性是可變化的,所以才會有發展成堯舜那樣道德高尚的人的可能性。人們擁有向善的念想,才能對人格進行培育。顯然,大丈夫擁有這四種善端,然后經過社會的教化與引導才逐漸發展成道德高尚之人。
(一)持志養氣
孟子認為要培養理想人格,還需要“持志養氣”。“持志”是自己的志向要有理想、有抱負,換句話說就是要有理想目標,然后在人格修煉過程時刻牢記自己理想人格目標;“養氣”是指養浩然之氣,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堅持的意志與決心。“志”與“氣”是理想人格重要的組成部分。持志養氣首先要明確“志”與“氣”兩者之間的關系:“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孟子解釋浩然之氣時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公孫丑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浩然之氣的修養步驟是一個凝聚義理并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要想養出這種“氣”,首先要對整個社會和自己的人生有個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對于所處的社會環境,要有一個“根性”的全面了解,繼承并發展社會歷史所留下的優秀傳統與美德,自覺承擔起道德義務與使命,多做有益的事。人的氣質和氣概需要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引下自然而然生長出來,并推動社會風氣向符合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最終形成充沛于天地間無懈可擊的浩然之氣。
(二)意志磨礪
除了持志養氣之外,孟子還論述意志磨礪對培養理想人格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磨礪人的意志是培養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意志是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對自己活動做出調節的重要手段,是使活動進行下去的必備要素。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面對任何困難險阻時都需要意志支撐,克服困難經住考驗。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他還列舉了堯舜、傅說、管仲等能擔任大事的人,在一開始他們都是身份低微的,并且都生活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但正是由于他們有著異于常人的毅力與意志,最后他們都被選拔出來成就了大事。因此,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告子下》)。在孟子看來,要想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必須經歷艱苦環境的鍛煉,在逆境中使自己成長起來,在內心養成強大的意志力,這對于以后的成才、辦大事都是必要的。圣人亦是如此,所以我們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也要不懼怕、不氣餒,要有毅力、有意志,即使是有朝一日處高位、享富貴,也要平常心看待一切,有寬廣的胸懷、寵辱不驚。
(三)反求諸己
孟子主張在理想人格的修養之道上要“反求諸己”。所謂的“反求諸己”就是在一件事情失敗后,不要怨恨別人、怨恨老天,而是要主動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從自身尋找事情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在射箭過程中,不要抱怨是對手射的好而贏過自己,而是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而導致失敗。射箭如此,施行仁義亦是如此,不能施行仁義時要反省自己的動機是否純正。假如自己覺得已經做到仁愛了,但是別人對你還不以禮相待,還是不愿靠近你,這時候,你需要思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合適,還是自己沒有盡全力去施行仁愛。作為擁有理想人格道德高尚的人而言,無論是在遇到什么情況,首先要做的是反省自身的原因,而不是責怪抱怨外因的影響,然后再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
(一)設定好德育目標
孟子在提出理想人格的同時,明確的提出了理想人格的目標。同樣,我們在德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設定好德育目標,只有目標設定的好,才能正確的指導德育過程,培養好的人格。
第一,德育目標的設定要具有現實性。孟子生活在動蕩的戰爭年代,人民希望圣君賢主的出現來平定天下,帶領人民脫離苦難。所以,孟子提出了具有理想人格的“大丈夫”,這是順應時代要求而提出的理想人格目標。同樣,我們在實施德育時首先要設定好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符合現實社會發展需求的德育目標,堅決避免德育目標假大空;第二,德育目標的設定要具有層次性。如果我們拿孟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來要求現代人的話,估計沒有多少人能達到如此高的要求。其實,孟子是對理想人格進行了層次性的劃分,孟子不僅提出了大丈夫,還提出君子、圣人的概念,人們通過后天的教育與修養,是可以達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所以在設定德育目標時一定不能過于理想化,德育目標所具有的層次性,應當是一個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由現實性到理想性的階梯性的層次。第三,德育目標的設定要具有人本性。孟子在設理想人格的培養過程中,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后天的教化與自身的修養成為堯舜,并教導人民要反求諸己,不抱怨別人,仁愛他人,始終把仁擺在第一位。所以德育目標的設定也要以人為本,體現人本性,這樣有利于德育目標深入人心,更好的發揮人的主體作用。
(二)重視德育途徑
從孟子理想人格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明確了培養理想人格的目標后關鍵要重視理想人格的培育途徑。有了目標固然重要,但只談目標無異于紙上談兵,沒有實用價值。只有將目標貫穿到培養的過程中,目標才能起到作用。因而,我們在德育工作中,不僅要在德育目標上做文章,還應該在實現途徑上下功夫。
第一,將社會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孟子十分強調自省的作用,德育的重要途徑就是靠自我的修養教育。孟子在強調自我教育的同時也沒有否定社會教育的作用,相反,他也很重視社會教育的影響。他建議國君設立學校并重用有賢德的人,讓這些人教化百姓,這樣社會風氣也會有所改變。所以說,理想人格的培養是需要外部的教化與內在的修養。體現在現代德育過程中就需要我們將運用社會教育與引導個人教育結合起來。第二,將隱形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孟子認為當人的修養達到一定境界時,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他人,潤物于無聲。但當今我們的德育,更加重視的是顯性德育。在學校教育中,我們設置了很多德育課程,這種看似影響廣和見效快的德育方法反而使受教育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加排斥。德育是有滲透性的,顯性教育必不可少,但如果能恰當運用隱性方法進行教育,用受教育者可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德育過程中注重環境的影響,也要注意逆境的磨煉
無論是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還是孟子在培養理想人格過程中得出的啟示,我們都可以總結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好的環境能夠促進人的成長;相反的,壞的環境則會阻礙人的發展。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生存,就會被環境所熏陶、所感染。同樣,好的德育環境也能夠促使人們道德的改善。如果身邊的所有人都能夠規規矩矩行事、待人寬容仁愛,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會被感染,也能做到如此。所以,在德育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良好環境的營造,這對于德育的建設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孟子在提到理想人格的培育過程中說道要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必須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也就是說在通往理想人格的途中需要不斷地磨礪人的意志。所以在德育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意意志的磨礪。挫折跟逆境是對一個人的考驗,如果一遇到挫折就想著放棄或者承受不住失敗與逆境的心理壓力,不能積極樂觀的面對這些問題的的話,只能是失敗,只有經受住這些考驗,我們才能不斷地積累經驗,通向成功大道。同樣,德育的過程中,如果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抵觸、自我放棄的話,也是不能成功的。
(四)加強自身要求,也要通過他人來提升自己
從孟子反求諸己的思想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理想人格的修煉需要正確的處理與別人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別人的行為與態度可以折射出自己的問題所在。這些啟示體現在德育過程中就是要教導人們如何與別人友好的相處,以及如何通過別人的行為與態度來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并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在與別人相處過程中,要做到理解他人、寬容待人、仁愛眾人,這實際上也是升華自己人格境界的途徑,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同樣,在人格的培育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的是要從他人的行為與態度中反視自我的問題所在,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然后改進錯誤、不斷提升自我,鑄造健全人格,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在德育過程中,不僅要自我進行約束,還要通過別人來提升自己。
[1]傅琳凱,王立仁.論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論[J].東北師大學報,2010(5).
[2]楊欽英.論蓋子仁智勇統一的大丈夫理想人格[J].學理論,2009(16).
[3]王田.論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對中國當代大學生塑造其核心價值觀的啟示[J].青春歲月,2012(22).
[4]周元俠.論孟子士的精神[D].山東大學,2006.
[5]郭樹偉.試論孟子的養浩然之氣[D].鄭州大學,2004.
[6]張益超.孟子知言養氣學說及其對當代價值觀的啟示[J].學理論,2013(11).
[7]姜碧純.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D].上海師范大學,2008.
徐美慧(1992-),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
A
1006-0049-(2017)15-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