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月明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710068)
中西融合視角下的古箏曲《致愛麗絲》
魏月明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710068)
古箏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形態中的瑰寶,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加強了與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古箏以期獨有的魅力征服了西方社會,被譽為“東方鋼琴”,為了更好的適應古箏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傳,創新古箏的彈奏方式,結合中西方優秀文化中的精髓,對古箏進行改革,符合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的大背景。本文就以西方鋼琴曲《致愛麗絲》為例,分析了新箏運用的特殊技巧,演奏西方名曲,實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新箏;《致愛麗絲》;中西融合;演奏技巧
古箏是我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具有音色優美﹑音樂寬廣﹑演奏技巧豐富等特點,起源于戰國時期秦國,因此又被稱為秦箏,其外形古樸曲雅,美觀大方,面世以來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被稱為雅俗共賞的代表樂器。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加強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外來文化的引進沖擊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打響了我國優秀文化在世界舞臺上亮相的第一槍,然而由于受到古箏在演奏時缺乏音律的限制,在演奏西方著名的音樂作品時往往會受阻,不利于傳揚我國的文化,針對這種情況,古箏界進行了大改革,順應時代變化而誕生的新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古箏難以演奏西方曲目的困境,提高了演奏家的演奏空間。由于新箏和古箏在外形結構等功能上有一定的差異,因此需要演奏家具有更加專業的知識素養和技能認知。
以《致愛麗絲》為例,本文著重分析了《致愛麗絲》鋼琴曲在新箏中的演奏技巧。《致愛麗絲》是德國音樂學家貝多芬創作的鋼琴曲,原名又叫做《a小調巴加泰勒》,該作品采用的是回旋曲式創作方法,結構大體為ABACA式,即A部為回旋曲的主流,B和C作為插部,疊部前后出現了三次,對演奏者的鋼琴技巧有一定的要求。傳統的古箏之所以難以演奏這首鋼琴曲目,一方面是受到古箏結構位置的限制,古箏在演奏時,由于其特殊的結構,琴碼是傾斜擺放的,琴碼左右的音階分布較少,古箏弦之間的距離較為狹窄,因而在演奏《致愛麗絲》曲目的時候,會因為音階的缺少而導致旋律出現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的古箏在演奏時往往選擇音調較為緩和﹑悠揚溫婉的曲目,因而在演奏高音調形式的曲目時比較困難,對箏碼兩邊的弦音的位置進行調整。新箏在古箏存在的缺陷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對古箏的箏弦進行改造,使之與鋼琴的黑白鍵相似,新箏最大的改變就是將左邊音弦的截線點再往左移動,以增加弦長距離,降低音準,將十二律弦序平均的分布在新箏琴碼的兩側,能夠完美的演奏出西方的鋼琴曲。這種調式需要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若是自身能力不足,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壞樂器,降低音準,只有音準的樂器才能演奏出動聽的曲目。
新箏的演奏方法是和古箏相區別開來的,傳統的古箏演奏更傾向于右手的練習,因為古箏的音弦大多分布在右邊區域,而新箏的改造使左右兩邊都擁有了音弦,演奏時需要兩手配合,因而在學習新箏的時候,即使擁有古箏的演奏基礎,還是需要勤加練習,同時除了加強手部的練習,還需要提高對樂譜的認知,新箏的樂譜方式與鋼琴樂譜較為相似,對于古箏學習者來說,學習新箏的彈奏的方法,是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音樂素養的重要機遇。
在用新箏彈奏《致愛麗絲》的時候,首先我們要對《致愛麗絲》的創作背景和所表達的情感有所了解,對于其創作背景,有許多版本,其中主流版本是貝多芬在對一名叫特雷澤的女學生進行鋼琴授課的時候,對她產生了好感,并為其創作了這首鋼琴曲贈給她,這首曲目總體上的情感是歡快流暢的,溫柔親切的,鋼琴演奏中,充分表現了男女主人翁熱烈的感情,因而在利用新箏進行演奏時,要重點掌握這首曲目在感情上的變化。根據演奏技巧和情感轉變等因素,我們大致可以將《致愛麗絲》這首樂曲分成5個部分來進行練習:
第一部分是指樂曲開頭的第1至8小節,在這部分雖然不需要高超的專業技巧,但是作為奠定全首樂曲作品情感基礎的開頭,需要全身心的進行演奏,排除雜念,運用全身的感官將自己融入樂曲所流露的情感中,同時要注意的是,在開頭這一小節,需要處理好節奏間的強弱關系,雙手間的互動需要流暢自然。
第二部分需要相似的演奏技巧的是第9至24小節和末尾小節,這一部分的彈奏需要加強手指的練習,充分發揮指關節在彈奏時的作用,這一部分會運用到演奏“琶音”的技巧,有效的控制指關節間的距離和撥弦的節奏,做到快慢結合,實現“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韻美。
第三部分是指第25小節至32小節,在這一部分需要加強對小拇指手法技巧的訓練,在這段樂譜中會出現“V”這樣的專業術語,即小撥,運用小拇指的力量去撥動音弦,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對小拇指力量的練習。同時,在彈奏時,我們還需要做到音符與聲音的統一,主次分明,不搶節奏同時也不拖節奏。
第四部分則是從第33小節至62小節,這部分主要強調的是手指間的交替演奏,主要需要的演奏技巧是“抹指”法,在進行每次抹指后,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抬手的位置,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過高或過低的手勢都會給演奏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從而打亂了演奏的節奏。
最后一個部分則是《致愛麗絲》新箏演奏的難點,從第63小節開始,新箏彈奏的節奏需要交給左手來完成,眾所周知一般人的右手能力是強于左手的,在以往的古箏曲目中往往也是以右手彈奏為準,因而要使用力量相對薄弱的左手來進行收尾工作,則需要演奏者對其左手手腕進行嚴格的訓練,其訓練方法大致與右手相同,采用由慢到快的練習方法。
本文僅僅是從新箏在彈奏鋼琴曲《致愛麗絲》的手法技巧上做出了基礎的分析,要想能夠真正把握新箏演奏的精髓,不僅僅需要有正確的理論支持,更加需要的是勤奮的學習態度,“功夫不負苦心人”。同樣的,想要真正精通一門樂器,除了要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還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只有將專業技巧與文化素養相結合,才能在新箏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尚彥沙.古箏新韻——《致愛麗絲》西為中用[J].樂器,2005(07).
[2]焦力.論古箏的滑音[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02).
[2]李偉,朱葉.淺談現代古箏演奏新技法——輪指[J].銅陵學院學報,2006(03).
J60
A
魏月明(1987—),女, 漢,陜西西安,碩士,助教,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研究方向:古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