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紅蕾
(江陰實驗中學,江蘇 江陰 214433)
淺談錫劇走進初中音樂課堂
——以《抓住今日勤學習》一課為例
繆紅蕾
(江陰實驗中學,江蘇 江陰 214433)
錫劇是江陰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生命機制,在此背景下,我市教育局組織各中小學開展了“錫劇進課堂”活動。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積極響應并在所教初中音樂課堂上開展錫劇教學,經過不斷嘗試,現以《抓住今日請學習》一課為例,從“錫劇念白、腔韻腔情、錫劇曲調、錫劇音樂、學生興趣”等方面,談談我在教學活動中的所做以及所思所感。
錫劇文化;教育傳承;音樂課堂
錫劇是江陰的優秀傳統文化,歷經百年傳唱至今。①根植于太湖之濱的錫劇舊稱“灘簧”,屬于灘簧系統。錫劇早先以無錫﹑常州一帶農村的蘇南民歌為起源,從抒情山歌﹑敘事山歌發展到帶有人物﹑故事的長篇敘事山歌,逐漸演變成說唱形式的早期“灘簧”。錫劇是江蘇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吳文化的豐厚底蘊,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水鄉韻味。
教育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生命機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載體的教育。無論從自身發展還是客觀要求方面考量,挖掘﹑整理﹑傳承和發揚光大傳統文化都責無旁貸。②江陰市教育局以“教學大綱——關于優秀傳統戲劇進校園”要求,在學校的音樂課程中,對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在校學生,每學期安排學唱一段錫劇基本曲調,唱詞與德育教育相結合,體現時代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且以小學一至三年級﹑四至六年級﹑初中﹑高中為四個階段,分別以五小行動﹑六愛教育﹑人生價值﹑明向立志為主題,創作了一批錫劇唱詞,由錫劇作者配寫錫劇曲調,編成鄉土教材“江陰市中小學錫劇進課堂實驗教材”。
本人以“江陰市中小學錫劇進課堂實驗教材”中初一內容《抓住今日勤學習》一課為例,淺談錫劇進課堂教學中,我的教學活動與感想。《抓住今日勤學習》這是一首簡短的錫劇作品,歌詞僅四句,內容為鼓勵中學生珍惜時光,實現自我價值。曲調分男腔女腔,女腔采用錫劇傳統曲調“玲玲調”;男腔采用錫劇吸收的湖南民間小調“補缸調”。傳統錫劇曲調,配上新的唱詞,既傳承了錫劇文化又引領了新時代的學生精神。
如何引領學生走進錫劇課堂?在課堂中既學習演唱錫劇的基本曲調,表現出錫劇的腔韻腔情,了解錫劇的基礎知識;又能激發學生對家鄉錫劇的喜愛和傳承之情。本人從以下環節入手:
錫劇生根在吳語地區,運用的語言就必然是充滿鄉土氣息的吳儂軟語。早期灘簧用語無論是說白或唱腔都是用的無錫﹑常州﹑蘇州這些地區的本土語言。也正因此,不同地區的演員演唱相同唱段,在發音上會因為家鄉方言而略有差異。
課堂開始,我直接出示唱詞,請學生用江陰話念一念,學生感到有些新奇,當學生用江陰方言別扭地念完之后,我再將這段詞進行錫劇念白,這樣學生自然就做出了比較。“錫白”在江陰方言的基礎上有所變化:音調比平時說話要婉轉,音區高一些,速度慢一點,帶有拖腔和唱戲的感覺。由此進入本課主題,這就是我們的家鄉戲“錫劇”。
為了讓學生更順暢地進行錫劇念白,我將唱詞中的個別字進行注音。
明日(se)明日何(hou)其(ji)多(dou),
空等明日(se)成(sen)蹉(cou)跎(dou),
抓住(xu)今日勤(jin)學(ya)習(xie),
莫讓(sang)時光付東流(lei)。
這樣學生在念錫白時,發音就有參照,能夠在反復念白中感受到錫白的音韻美,以及她的發音特點:錫劇多采用常錫方言﹑多舌尖音,吐字清晰,音調婉轉,具有濃郁的水鄉韻味!“錫劇”歷經百年,傳唱至今,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作為江陰人我們要繼續把它傳承下去。
錫劇唱腔旋律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太湖之濱的水鄉音調使其有著鮮明的江南地域特色。接下來的環節是欣賞視頻——江陰錫劇團演員表演的“抓住今日勤學習”。在欣賞過程中,請學生模仿戲迷,邊聽邊輕聲哼唱,用手打拍子,身體也跟隨律動。
通過直觀地視﹑聽﹑律動,學生很明確地分辨錫劇是男女分腔的,男女演員先后演唱,唱詞相同但曲調不同。“抓住今日勤學習”中,女腔采用①“玲玲調”,為錫劇的第三大聲腔,由“蘇州文書”傳入,旋律婉轉柔美,節奏舒緩。演唱時以碰擊雙鈴作伴奏,故稱為“玲玲調”,教師演示碰鈴。常用于女子傾訴﹑回憶或寫信﹑梳妝等場合。經典“玲玲調”唱段為《雙珠鳳》中的“枝頭鳥兒聲嘹亮”。男腔“補缸調”是錫劇吸收的“河南民間小調——王大娘補缸”,旋律明快簡潔,較為平穩,節奏感強,情緒歡快。
在建立聽覺感知的基礎上,再學唱錫劇曲調就水到渠成了。首先帶領學生視唱旋律,邊唱邊用手畫旋律線的走向,感受旋律線的起伏波動。女腔旋律線上下起伏,波動較大,有一字多音,常常出現“拖腔”;男腔旋律線比較平穩,旋律簡潔明快。隨后,再加入唱詞,教師慢速帶唱。
在演唱基本曲調的基礎上,再進行“潤腔”,錫劇婉轉優美的曲調經由“潤腔”得以進一步雕琢。錫劇演員根據自己的演唱風格,以及人物情感,進行藝術處理,對唱腔加以美化﹑裝飾﹑潤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加入小腔。在這里,我請學生跟隨我逐句模唱。請學生每一句開口之前要把氣吸足,因為以前的戲臺是沒有任何音響設備的,怎樣把聲音傳的遠,讓戲迷能聽清楚,就靠演員的唱功,把聲音往前送,每一句都交代清楚。在演唱過程中,注意模仿每個字的小腔,開口發音要婉轉,在演唱女腔部分 “成蹉跎”“付東流”時,要展現錫劇“拖腔”的特色,每個音要唱得準確連貫,表現出一字多音的婉轉,這也是展現人物的情感和演員的唱功,戲迷拍手喝彩部分。
錫劇講究的是舞臺表演“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優秀的錫劇演員要到舞臺上綻放光彩。當學生基本學唱之后,就要加上“場面”進行表演了。什么是“場面”?戲曲中伴奏音樂稱為場面,樂師也稱場面先生。
在演唱女腔“玲玲調”時,加入的“場面”為碰鈴。女生的音色明亮﹑音區高,因此女生集體演唱女腔“玲玲調”。根據“玲玲調”的特點在演唱時以碰擊雙鈴作伴奏,請個別女生用碰鈴伴奏。
男腔“補缸調”的特點是旋律爽朗明快,一句唱腔后接一句長長的過門。男腔演唱中,我選擇加入的“場面”為板鼓。板鼓,又叫單皮鼓,是木頭鼓,反面逐漸掏空,只有敲擊鼓面正中心才能發出脆亮的聲音。板鼓在戲曲中是起著指揮作用,敲擊方式有雙打和單打。教師表演雙打“雙手快速敲擊板鼓”。讓學生感受到“場面”的加入演唱更帶勁了。男生聲音厚實﹑音區低,男生集體演唱男腔“補缸調”,請一位男生嘗試單手敲擊板鼓伴奏。
加入碰鈴和板鼓,學生的表演更生動有趣,感受到“場面”在錫劇表演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我用視頻向學生介紹“錫劇四大件”:“主胡”錫胡,定弦1-5,演奏主旋律簡而穩,音色低﹑脆;“副幫”二胡,定弦2-6,起幫襯作用,演奏繁而活,音調高于主胡。“琵琶”動感加花,即興伴奏。“板鼓”演奏方式有雙打﹑單打,優秀的鼓師是整個樂隊的指揮。
通過“錫劇進課堂”,學生能演唱一段錫劇基本曲調,對錫劇有了基本認識,然后再對錫劇追根溯源,激發學生的傳承和熱愛之情。錫劇傳承百年,她到底是怎么起源,發展而成的呢?①清朝乾隆年間吳語灘簧開始盛行。經歷了對子戲﹑小同場﹑大同場﹑幕表戲等階段,由說唱藝術逐步演變成劇場藝術。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成立江蘇省錫劇團,實行劇本制﹑導演制和藝術創作體質,“常錫文戲”統稱為“錫劇”,現已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錫劇的傳統劇目有《雙推磨》﹑《庵堂認母》﹑《孟麗君》﹑《秋香送茶》﹑《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精彩紛呈的優秀劇目是傳統文化瑰寶,需要我們的傳承與振興。
學校藝術教育是傳承和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學校藝術教育,豐富藝術教育內容,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意義極為重要。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學習吸收知識﹑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不可重復的時期,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可以積累文化底蘊﹑提高競爭能力﹑增強發展后勁﹑獲取幸福資本。讓我們一起實施“錫劇進課堂”,期盼在寓教于樂中,播散錫劇鄉韻。
[1]江蘇地方戲曲系列——錫劇簡明讀本[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06).
G6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