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瑩
新課程改革下中學地理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探討
尚 瑩
陜西省咸陽市渭城中學,陜西 咸陽 712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地理作為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理念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重創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新性,因此,新課改勢在必行。在開展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都發生了重大轉變,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思維活躍,對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新課改應進一步推廣與深化。本文寫于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分別對新課改下的中學地理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進行了剖析,指明了新課改下中學地理的發展方向,希望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微薄的貢獻。
探討;新課程改革下;中學地理課程;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
課程改革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舉措,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對教育問題進行科學合理解決的方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學地理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上都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在新課程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地理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的轉變還不夠徹底,還存在著一些困難與問題。
地理作為中學的“副科”在師生嚴重普遍不受重視,地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過分依賴于課本,強調地理知識點的記憶,課堂缺乏生動性、活潑性,沒有地理情趣可言,學生基本都是在圍繞教師、課堂、課本的被動學習。而新的教學理念要求重視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只有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將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融入到教學活動中
新課改對地理科目提出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擁有較強的地理綜合能力。中學生在對地理知識系統學習的基礎上衍生升華出與地理相關的觀察、思維、判斷、推理、分析等能力,并對地理的學習擁有正確的觀念。地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擁有正確的教學觀點及教育思想;同時要將與地理相關的概念、原理、規律及事實講清、講透。第三點是在教學中應盡量多的使用感性材料,如圖片,數據表格,真實的地理例子。
(二)重視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
地理是一門涉及面廣的綜合性學科。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有助于學生從地區維度上了解其政治、宗教、經濟文化、氣候特點及資源狀況等。新課改要求教學重點要放在地理的基礎知識、規律及原理的教學過程中來,有效引導學生獨立分析或通過討論后分析地理自然現象,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知識要熟練掌握,力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著重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對某一事物擁有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將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出來,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地理這門課程。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發揮地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任課教師把握中學生的心理,并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不斷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要不斷探索,尋找最優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素質。
(一)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地理教學模式
要適應新課改對地理課程的要求,就要改革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轉變思想,結合實際,不斷創新地理教學模式。
開放模式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材料,然后找出相關問題,最終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多樣性的解決方案。問題模式主要是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將有效信息進行提取,最終給出正確答案;創造性思考模式主要是提出假設,然后利用地圖,并結合地理現象,最終提出新的觀點;探究模式主要是列舉實例,然后分析成因并總結歸納,最終發現規律。
以上幾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
(二)強調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只注重“怎么教”,忽略學生能否掌握學習地理要點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智能被動接受與教師的互動極少。新教改就要求教師要多與學生發生互動,營造一個輕松,積極的“教”、“學”并重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輕松地學習并掌握地理知識。任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多準備一些問題,以更好地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及有效討論;課堂上,要啟發式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答問并且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觀點和意見。使得每個學生自然的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知識結構。
(三)引進實驗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任課教師要借助相關教具、設備,將地理現象直觀的展現給學生。同時,還可以利用參觀訪問、查閱資料的形式開展地理調查活動,這樣的學習方式都將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終使學生有效掌握身邊的地理知識。為了更好地配合地理課堂教學,教師要指導學生一起制作學習教具、電子課件等。比如:所在校園的地圖或立體模型、地質構造模型等。
(四)重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任課教師要引導幫助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比如實踐、合作、探究等,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了解身邊的地理知識,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引導組織學生對附近的地理環境開展支隊性的調查,如動植物的種類、地形地貌特點、氣候環境分析、河流分布規律、環境污染程度、人口分布密度、工業生產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在教學時間中,要重視地圖教學的方法,充分將地圖教學的優勢,將相關的地理知識與地圖有效結合后再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形成地理空間概念,使學生盡快形成空間能力。同時還讓學生養成了閱讀地圖的好習慣、并形成了從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的運用能力。
現代社會與現代教育對教師與學生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高分”就可以滿足的,而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在改革中不斷探索、實踐,尋找最為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意義。
[1]包含.高中地理有效教學與發展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2]趙建軍,冷立杰.基于素質教育的中學地理教學改革與方法創新[J].高師理科學刊,2011(3).
[3]蔣明銘.淺談地理教學中興趣的培養[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0(2).
G
A
1006-0049-(2017)16-01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