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恩新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62)
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框架建構:基于65份事故調查報告的分析*
高恩新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062)
利用韋納歸因結構分析框架,本文檢驗了當代中國政府對65起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研究發現,中國政府在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中采用“社會整體問題”框架和“歸因外部化”策略。政府將生產安全事故描述成特定社會發展階段的“整體性問題”,表明事故的易發性、復雜性。政府采用“歸因外部化”策略表明,生產安全事故的主要責任在于生產經營主體,事故主要原因的歸因結構暗示政府應該強化安全管理體系和執法能力來消除事故傾向和隱患??紤]到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形態對生產經營活動和生產經營主體的社會認知與道德評價,中國政府借助于事故調查報告中的歸因可以塑造公眾的事故認知,使公眾將事故責任歸咎于生產經營主體。
歸因結構;框架建構;歸因外部化
生產安全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多、經濟損失大、社會影響面廣,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公共事件。面對生產安全事故導致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公眾會自覺尋求事故原因的解釋并以此得出結論:誰應該為此負責。但是,破壞性的危機事件天生具有“政治性”。在不同主體對危機事件的解釋中,“危機”開始是一個故事或者是一系列事件,很快就演變成關于權力、管轄權限、領導能力和合法性的故事。①在現代社會,不同主體對危機事件及其發生原因的解釋所引發的分歧、對抗和沖突是危機管理中引人關注的議題。
如何解釋事故發生的原因?從理論研究來看,事故是一個人、機、管理、環境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劉鐵民等人認為工程技術、管理系統、人員素質的脆弱性是誘發生產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②國家安監總局前局長李毅中認為安全生產除了與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外,還與政府監管、安全法制建設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安全投入規模、社會福利政策、教育普及程度、安全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③現有研究表明,當前生產安全事故與人、技術、管理、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應該把這些要素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來理解事故發生過程,從而科學界定事故原因,明確事故責任。
但是,認定事故發生原因不僅僅是一個科學的邏輯分析過程,還是一個不同政治主體根據各自的立場和利益進行政治互動的過程。災難事件發生后,不同的政治主體通常對災難發生原因的“解釋”有很大的不同,甚至相互沖突。例如,政府官員對“災難原因”的解釋有六種常用策略:(1)指責事件本身的因素:如事件規模和影響難以預測,暗示己方沒有責任;(2)責備前任:前任制定的政策、管理安排、權力運用等導致了災難事件,應該承擔責任;(3)責備外部環境:缺乏有效的資源支持,良好意愿難以實現;(4)群體擔責:所有的主體都與此有關系,難以清晰地界定單一個人或者單一機構的責任;(5)指責上級或者下級:應該由指揮鏈中的上級或者下級承擔責任;(6)“無知”的托詞:知識有限、信息有限,結果難以預見。④政府通常對災難事件進行“政治管理”,借助于對事故原因的解釋向公眾表明:是什么、誰應該為此負責。
當代中國政府如何解釋生產安全事故原因?這種解釋有什么意義?借助于對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的分析,本文力圖揭示中國政府對生產安全事故原因認定的管理邏輯及其意義。在當代中國發生的各類生產安全事故中,特別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因其死亡人數大、經濟損失重、社會影響廣備受社會關注。本文利用內容分析法對2004-2014年發生的65起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的分析,尋求中國政府應對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策略及其管理意義。
(一)框架與框架建構
“框架”是指“使個體能夠定位、感知、識別和標記在生活空間和更廣泛的世界中所發生的事件的理解圖式”。⑤“框架”影響了人們如何定義問題、如何解釋問題的前因后果、如何對問題進行主觀評價、如何形成應對策略。⑥“框架”塑造人類認知和行動的過程體現在三個功能上,即“框架”具有聚焦、連接和轉變的作用。聚焦意味著在“框架”的作用下,人們會注意某些事情和細節而忽略了其他的事情和細節;連接是指借助于“框架”人們可以把現實生活中分散的、碎片化的感知整合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的認知體系?!翱蚣堋焙艽蟪潭壬蠜Q定了人們如何“連接”認知片段,從而形成對外部事件的“意義”建構。轉變意味著“框架”能夠使人們轉變注意力,從原來關注的事物轉向關注其他事物,從而改變對特定事物的意義認知。⑦
“框架建構”是社會運動過程中組織動員的常用策略。為了更好地動員公眾支持和參加社會運動,運動的組織者必須通過有效的“框架建構”使人們明確問題、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愿意采取行動解決問題。斯諾等人將“框架建構”分為“三個步驟”:診斷性框架建構、預后性框架建構、促動性框架建構?!霸\斷性框架建構”意味著要告訴人們發生了什么問題、誰造成了這一問題以及誰有資格作為這一問題的發言人。借助于修辭、話語體系、媒體報道等手段,特定的社會主體就可以影響并塑造人們對一個問題及其原因的認知。借助于“診斷性框架”,“框架建構”的主體能夠以“社會醫生”的角色告訴人們問題是什么、什么原因引發了問題。⑧研究表明,“框架”的建構者通過敘述的字里行間暗示,與讀者腦海中已有的認知模式和知識儲備相結合,就可以從特定的角度使讀者認清事情的原委和關鍵所在。⑨
(二)歸因與框架建構
“歸因”是影響人們對于責任歸屬認知的常用策略。歸因是指個體對于某項行為發生原因的知覺或者推論。一般來說,一項行為背后的原因與個體因素、環境因素存在因果關系,甚至是個體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函數結果。歸因理論的研究表明,人們更傾向于將成功歸結于自身原因,將失敗歸結于外部原因。但是韋納和他的同事認為,理解一項行為不僅僅要看其是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原因,還應該注意到該因素的穩定性。穩定性是指該因素是穩定的、不易變化的且與行為之間存在持續的因果關系。例如,一個個體的成功歸結于其能力,則意味著是一種穩定性的歸因,因此其未來再次取得成功就具有可預期性;相反,將成功歸結于外部環境的因素,則這種因素與成功之間是一種偶然性因果關系,偶然性的因素不具備穩定性,因此其未來再次取得成功也不具有可預期性。內部和外部歸因影響了歸因主體的評價,穩定性歸因則影響了歸因主體對歸因對象的未來預期。在此基礎上,韋納又增加了控制性這一因素來分析歸因主體歸因時所持有的情緒。控制性是指行為主體是否有意識的行為從而導致了預期后果。例如一個人沒有努力學習導致成績不好,這種歸因意味著該個體努力程度是可控的,但是他不夠努力從而導致了成績差,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憤慨;相反,如果他的成績差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導致的,例如考試太難,那么我們除了表示惋惜和遺憾之外,只能想辦法幫助他而不是批評和指責。⑩歸因的控制性研究表明,將某項行為特別是失敗或者不良行為歸因于可以控制的因素,是行為主體可以阻止的因素,歸因主體的反應往往是憤怒和指責;相反,將某項行為特別是失敗或者不良行為歸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行為主體沒有能力阻止的因素,歸因主體往往會持有同情、遺憾并愿意幫助他們的意愿。穩定性和控制性結合起來共同決定了歸因主體隨后的動機和行為反應(見表1)。

表1 韋納歸因特性與歸因意義
歸因的不同特性不僅僅表明歸因主體所持有的情緒、動機和行為反應,也意味著不同的責任分配邏輯。當對破壞性的事件(例如失?。┻M行內部歸因時,意味著事件主體應該承擔責任;對其進行外部性歸因時,則意味著事件主體可以免除責任。歸因具有穩定性暗示了這種因果關系的持續性,此類事件的發生具有可預期性;歸因具有不穩定性則意味著事件的發生原因不具有持續性,行動者能夠改變事件誘因從而避免破壞性的后果出現??刂菩缘臍w因意味著行為主體有意識的行為并應該為消極性的后果承擔責任。例如,當生產安全事故發生之后,公眾可能認為事故的發生是由于政府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的,具有外部性、不穩定性、可控性,政府安全管理和監管部門應擔責,并期待政府采取有效的改進管理措施和明確的責任追究來消除事故隱患、改進安全管理;同時,政府和官員往往更愿意采取拒絕責任的策略:將事故誘發的原因歸咎于企業或者個體違法違規、盲目的不安全行為,具有內部性、不穩定性和可控性,與政府沒有直接關系或者超出了政府的控制,政府不應該承擔責任。
在應對各類生產安全事故過程中,事故調查報告是政府以“權威性”立場解釋事故發生原因的載體,折射了政府危機管理策略。政府如何對生產安全事故進行歸因直接形成了對事故的“框架建構”,暗示了政府對生產安全事故的情緒、動機和行為反應,并影響公眾的事故認知和責任認定。因此,通過分析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研究者能夠解釋政府對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邏輯及其意義,進而剖析政府危機管理策略。
(一)數據來源
根據《安全生產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于2004年出臺了《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明確提出區分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兩種責任。自2004年開始,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追究實現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開始把責任追究處理建議作為報告的重要內容之一予以公布。本文選取了2004-2014年發生、由國家安監總局和原國家煤礦管理局公開的65份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作為研究樣本。65份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可以在國家安監總局、安全管理網和原煤礦管理局網站查閱、下載。
(二)研究變量
1.事故原因
事故原因是指與事故結果存在因果關系的因素。事故致因理論研究表明,事故是人、機、管理、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結合事故致因理論研究和對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從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從業人員)、機(生產系統的技術水平和系統缺陷)、管理(企業安全管理和政府安全管理)以及環境(影響安全生產的外部要素)四個方面的因素來理解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過程。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將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原因歸納為6個方面:人的方面的因素包括企業管理者、從業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以及人為操作失誤;機(物)的因素是指生產過程中涉及的技術和生產系統設計等存在安全風險即缺乏安全生產相關的技術和設計缺陷;管理因素更多體現在地方政府以及承擔安全監督和管理職能的工作部門是否履職到位即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是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一個管理原因;環境的因素包括受到其他意外事件的波及、極端天氣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見表2)。

表2 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原因表
2.事故主要原因
事故發生是一個多元因素互動的結果,但是每一個因素對事故后果的作用是不同的。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規定,事故調查應該認定事故“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以明確事故責任。事故主要由違法違規行為引發,違法違規的主體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事故主要由人為操作失誤引發的,行為人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事故主要由于生產技術、生產設備存在的技術風險、設計缺陷、意外事件波及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引發的,則沒有明確的主要責任承擔者。
(三)數據編碼
根據歸因理論對原因維度的定義,生產安全事故的內因是指事故主體具備事故誘因,其行為與事故發生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外因是指獨立于事故主體之外,與事故發生存在因果關系的因素。事故原因具有的穩定性是指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原因不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與事故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持續的,事故具有可重復性、可預期性;事故原因具有不穩定性是指事故誘因隨著時間容易發生改變,與事故之間不存在持續的因果關系,此類原因導致的事故具有不可重復性、不可預期性??刂菩允侵钢黧w的行為中意志出現與否,即主體是否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改變消除事故誘因。在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諸多原因中,引發事故的原因是行為主體有意向性的行為,行為主體可以改變這種意向,這種事故原因具有可控性;相反,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原因不是行為主體有意識的行為,這種原因具有不可控性的特征。
按照韋納對原因結構三個維度的解釋,歸因的過程具有主觀性,原因具有客觀性。為了減少對于原因部位、穩定性和控制性三個維度的主觀判斷對研究結果產生的影響,本文利用“德爾菲法”來提高歸因維度分析的可靠性。在研究過程中,本文設計了“生產安全事故原因維度函詢調查表”,分別向危機管理理論研究者、安監部門負責事故調查的官員發放了10份函詢調查表。回收專家函詢調查表后,作者整理第一輪反饋結果,發送給函詢專家,指出分歧主要集中在“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人為操作失誤”兩個原因的穩定性維度上,允許專家確認或者調整判斷后反饋。根據第二輪專家函詢結果,按照多數一致的原則確認原因維度判斷標準。經過兩輪專家函詢,本研究建立了生產安全事故原因結構分析框架(見表3)。

表3 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原因結構分析表
本文通過對調查報告文本“事故的原因和性質”部分的內容分析,對每一份事故責任調查報告中的事故原因和主要原因按照前文六個方面進行歸類和編碼?!稐l例》規定,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中“事故的原因和性質”中關于“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文字表述是確認事故性質的依據。沒有注明“直接原因”或者“主要原因”的事故調查報告,由研究者對照事故發生過程和原因分析確定1個主要原因。在確認事故原因和事故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的基礎上,利用韋納歸因結構三個維度對原因進行編碼(見表4)。

表4 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原因編碼表

5:其他事件波及6:環境等其他因素A 3原因部位 事故主體自身原因或者外部原因 1:外因0:內因A 4穩定性 原因是否隨著時間發生改變,事故是否可以預期、可重復 1 :不穩定0:穩定A 5控制性 事故原因是行為主體的有意識行為或者無意識行為 1:不可控0:可控A 6主要原因歸因結構 原因部位、穩定性、控制性的排列組合模式1:內因穩定可控2:內因穩定不可控3:內因不穩定可控4:內因不穩定不可控5:外因穩定可控6:外因穩定不可控7:外因不穩定可控8:外因不穩定不可控
本文使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運用“頻率”和“多重響應”來描述統計數據中的事故原因、主要原因、歸因結構模式分布情況。
(一)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
通過SPSS20.0“多重響應”分析,在65起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認定的事故發生原因中,“違法違規行為”存在于63起事故發生過程,響應頻度為96.9%;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普遍存在,響應頻度為100%;“缺乏相關的技術和設計缺陷”引發事故共9起,響應頻度為13.8%;8起特別重大事故的發生與“其他意外事件”存在關系,事故主要是由于其他主體的行為或者意外事件引發連帶效應,響應頻度為12.3%。有4起事故的發生與“人為操作失誤、其他的環境因素”存在因果關系,響應頻度為6.2%。從65起事故調查報告的分析來看,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的多發、高發態勢與社會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存在密切因果關系,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人為操作失誤、受其他意外事件波及和其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也存在,但作為事故發生的原因不具有普遍性(見表5)。

表5 2004-2014年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原因頻率表
在引發事故的眾多原因中,確立一個主要原因或者直接原因才能分清不同原因、不同主體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并以此認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在65起特別重大的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中,55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歸因于“違法違規行為”,占84.6%;5起特大事故的發生受到了“其他事件的波及”,占7.7%;分別有2起特大事故與“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人為操作失誤”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占3.1%;只有1起特大事故被認為與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占1.5%(見表6)。統計的結果顯示,特別重大的生產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和個人無視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安全操作規定。從主要原因的載體來看,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和個人應當承擔事故主要責任。

表6 2004-2014年特別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主要原因統計表
(二)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維度分析
本文利用SPSS20.0中“描述”中的“頻率”分析驗證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特性及意義。從原因部位來看,具有內因特征的違法違規行為、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人為操作失誤響應頻率為76次,占50%;外因包括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受其他事件的波及、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響應77次,占50%。從原因部位看,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過程中內因、外因各占一半的比例,是生產經營過程中內部要素如人、機(物)的要素與外部要素如政府監管效能、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僅僅分析原因部位不能揭示事故調查報告的歸因傾向,研究者還需要分析歸因的穩定性揭示歸因者的未來預期。通過對歸因“穩定性”的頻率統計分析,具有穩定性的原因包括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人為操作失誤占到45%,55%的歸因包括違法違規行為、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受其他意外事件波及、極端天氣等環境因素具有不穩定性特征。從穩定性的角度來看,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人為操作失誤在生產和安全管理過程中持續存在,這些因素是持續存在的,說明生產安全事故、尤其是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具有可預期性、可重復性。違法違規行為、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受其他意外事件波及、極端天氣等環境因素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變化,由此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具有偶然性、隨機性、難以預期,政府對此也無能為力。當前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原因穩定性的特征表明,大部分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受到事故誘因不穩定特征的影響,事故具有偶發性、難以預期的特征。但是,因安全管理和監督主體履職不到位、人為操作失誤原因具有持續性,此類原因引發的事故具有較高的可預期性。
從可控性角度來看,93%的事故原因如違法違規行為、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人為操作失誤具有可控性特征。“可控性”意味著行為主體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行為消除事故誘因。生產經營主體、地方政府安全管理和監督主體、安全生產的從業人員作為事故責任主體沒有采取有意識的行為減少或者消除事故誘因應該受到批評,事故調查報告認為對這些責任主體應該持有表示指責、憤慨和批評的立場;3%的事故原因如其他意外事件波及、極端天氣等外部環境因素具有不可控制性,難以通過生產經營主體、安全管理和監督主體有意識的行為來消除事故隱患,政府對此類事件的發生感到遺憾、同情和愿意提供幫助(見表7)。

表7 2004-2014年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原因結構維度分析表
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主要原因的歸因有什么意義?統計表明,“違法違規行為”是誘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首要原因,占84.6%,具有“內因不穩定可控”特性?!皟纫虿环€定可控”的歸因結構顯示,面對當前生產安全事故多發和高發的態勢,生產經營主體應負主要責任,生產安全事故具有偶發性特征、難以預期,對于事故責任主體持有憤慨、批評、指責的情緒。事故是由“其他意外事件的波及”所導致,歸因具有“外因不穩定不可控”結構,響應次數5次,占7.7%?!巴庖虿环€定不可控”歸因結構暗示了政府對于此類事件持有同情、遺憾的情緒,事故主體不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不穩定性”特征暗示此類事故發生難以預期,偶發性特征明顯 。“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作為事故直接原因具有“內因不穩定可控”的特征,響應次數為2次,占3.1%。“內因不穩定可控”暗示了生產經營主體應該是主要責任承擔者,事故難以預期,對于事故發生政府只有批評、憤慨的情緒。
“人為操作失誤”作為事故主要原因具有“內因穩定可控”的結構模式,響應2次,共占3.1%。這一歸因結構暗示政府認為“人為操作失誤”的行為主體應該承擔主要責任,此類事故具有可預期性。但是,“可控”特征表明“人為操作失誤”引發的事故通過責任主體有意識行為可以消除和減少。“可控性”表明事故可以減少和避免,政府并對此感到憤慨,進而持有批評和指責失誤者的立場?!鞍踩芾砗捅O督不到位”具有“外因穩定可控”的特征,占1.5%。這種歸因結構暗示,地方政府負責安全管理和監督的工作部門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但是“穩定性”的歸因特性又意味著對于地方政府履職意愿和能力缺乏信心,此類事故的發生具有可預期性?!翱煽匦浴北砻?,事故原因是可以通過有效的管理措施消除,對負有安全管理和監督職責的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持有批評、憤慨和指責的立場(見表8)。

表8 2004-2014年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歸因結構
(一)“社會整體問題”與集體承擔責任框架
從65起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原因來看,“違法違規行為”“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普遍存在于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過程中。缺乏技術和設計缺陷、人為操作失誤、其他事件的波及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成為一些事故發生的原因。在65起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中,96.6%的個案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所有個案都與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不到位有關系,13.8%的個案反映了生產技術水平較低、技術系統的設計缺陷,12.3%的個案受到其他意外事件的波及影響,另有6.2%的個案與極端天氣等環境因素有關。
事故以什么樣的“框架”呈現決定了事故責任分配結構。研究表明,對于消極性的社會事件如果描述成有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時,讀者就會聚焦于深層次、宏觀的問題,形成一種“社會整體性問題”的認識框架,由所有社會成員共同承擔責任;當消極性的社會事件被描述成某一個因素所引發的“獨立事件”時,單一主體應該承擔責任。事故調查報告對事故原因的認定、事故原因具有的特性暗示了生產安全事故作為一個“社會整體性問題”,生產經營企業、勞動者、地方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技術、偶然性、極端天氣等都應該承擔相應的事故責任。原因部位維度分析表明,生產安全事故是生產經營過程中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穩定性維度的分析表明,我國事故多發、高發具有一定的可預期性;控制性維度的分析表明,只要事故責任主體有意識地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可以有效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概率。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對事故原因的“社會整體問題”框架建構暗示了“集體分擔責任”框架。通過事故調查報告,公眾看到了生產安全事故易發傾向和責任主體的廣泛性,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共擔責任的責任分配結構。
(二)事故主要原因歸因“外部化”策略
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原因及其歸因維度的分析表明,在“社會整體性問題”框架下,不論是生產經營主體還是負有安全管理監督責任的地方政府,甚至是“不可控制”的意外事件都應對事故發生承擔責任。但是,從調查報告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主要原因的歸因分析來看,“違法違規行為”作為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占到84.6%,生產經營主體應該是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的主要責任主體。“違法違規行為”具有“內因不穩定可控”的歸因維度意味著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事故發生具有不可預期性,政府對違法違規生產經營主體持有憤慨、批評的情緒。生產安全事故報告經常用來描述生產經營單位的詞語包括:違法占道、嚴重違反安全操作規范、盲目超載、無視安全生產規定、違法、違章、安全意識極其淡薄、安全工作不重視等表述?!皟纫虿环€定可控”的歸因結構隱含了三層“意義”:事故主要責任是生產經營單位;事故發生難以預期,具有偶然性;政府應該采取更加嚴格的安全管理和監督措施促使生產經營單位改變違法違規意識,才能消除事故隱患。
危機管理研究表明,將責任推給其他的主體是政府采取“拒絕策略”應對危機的有效手段。政府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主要原因認定遵循“歸因外部化”策略,明確了事故責任分配的結構,也為政府進一步采取更加嚴格的安全管理和監督行動提供了“合法性”支持:面對這一“內因不穩定可控”的歸因結構,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生產經營單位有意識的違法違規行為,政府應該通過加強安全管理和監督的制度建設、執法力度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以批評的立場描述了社會經營單位和個體唯利是圖、罔顧法律法規、安全意識淡薄的形象,并對其違法違規行為表示譴責。面對這些應該受到“道德審判”的生產經營單位,政府以“正義維護者”的角色出現,提出強化安全管理和監督,積極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防范事故再次發生。“要以對黨和人民極端負責的精神,始終做到警鐘長鳴、常抓不懈,強化依法治理,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皻w因外部化”使公眾認識到政府是公眾利益的“捍衛者”。面對那些危害公眾利益的事故責任者,政府將會與公眾站在一起,通過加強安全管理和監督提升安全管理效能,減少事故發生概率。
(三)“歸因外部化”策略的社會認知基礎
“框架建構”能否塑造公眾對事件的認知,并進而引導他們的行動,取決于“框架”是否與公眾所在文化場域和意識形態框架下長期形成的認知系統保持一致。如果社會主體對特定社會問題的“框架建構”與社會意識形態存在沖突,那么這種“框架”難以引發社會成員的認同;相反,對社會問題的“框架建構”如果與社會成員共享的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了一致,就更容易在塑造公眾認知和行動上發揮作用。
在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認知體系中,國家不僅僅是公權力的代表,還需要關注個人生活范圍事務,即管理社會個體的“良知”。作為公共權力掌握者的“士大夫”階層將私人領域的個體“良知”看作是應該被“正”和“治”的對象。在“修齊治平”的道德延續體中,能夠“正”別人、“治”別人的一端是道德的表率,另一端處于“被正”“被治”的人則是承受的一方,應該受到譴責和批判。這種傳統文化中對政府與社會成員道德立場和關系的認識導致公眾對生產經營主體持有道德否定立場。在中國文化敘事中,商人、商業行為往往被“污名化”:無商不奸、唯利是圖、短斤少兩、蠅頭小利等詞語刻畫出的商人和商業行為往往與道德低劣存在對應關系。當代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強化了傳統文化對商業行為的認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將生產經營活動看作一種追逐利益、存在剝削性社會關系的載體。這種意識形態導致在生產經營主體與勞動者之間、獲利群體與社會公眾之間形成了“階層排斥”:那些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被想象成一個唯利是圖、不顧及群眾死活的“群體”。傳統文化認知體系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強化了中國公眾對生產經營主體和生產經營活動道德批判意識:生產經營主體一定會唯利是圖,普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批判和公共權力的制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的“歸因外部化”形成的事故框架與社會公眾對生產經營主體的社會認知存在明顯的一致性。借助于“歸因外部化”策略,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引導公眾將事故責任歸咎于生產經營主體,更容易獲得社會的接受。
不同主體如何解釋事故發生原因決定了事故責任分配的邏輯。諸多研究者關注到了誘發生產安全事故原因的多樣性,也關注到政府應對此類危機事件的政治博弈過程。但是現有研究并沒有闡明當代中國政府應對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邏輯和歸責策略。本文借助于對2004-2014年發生的65起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的歸因分析,揭示了當代中國政府應對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背后的危機管理策略:即借助于歸因塑造生產安全事故的“認知框架”,影響社會公眾的事故認知,從而形成對政府有利的危機解釋。
本文的研究表明:(1)借助于事故調查報告的歸因,當代中國政府將生產安全事故建構成一個“社會整體問題”: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突顯了經濟高速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安全管理需求與社會安全認知水平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發展特定階段的產物。不論是生產經營主體,還是政府管理部門,甚至是偶然性因素都應該承擔責任,形成一種“集體承擔責任”的分配框架。(2)中國政府對生產安全事故的解釋遵循“歸因外部化”策略。在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主要原因的歸因中,“違法違規行為”被認為是生產安全事故的最直接原因?!斑`法違規行為”具有“內因不穩定可控”的歸因結構特征。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歸因外部化”意味著,作為公共管理部門的政府不應該承擔事故主要責任,應該通過強化安全管理和監督體系、提高執法效能來消除事故隱患。這種事故認知框架與傳統文化認知體系、當代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了一致,更容易使公眾接受政府調查報告的解釋。這種歸因邏輯和框架建構策略有助于使政府站在道德高度批評生產經營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以表明采取更加嚴厲的管理和監督措施的正當性以及預期效果的不確定性,使自己站在社會一方,將公眾的批評和問責壓力轉向生產經營主體。
本文研究表明,中國政府也遵循了政治理性的邏輯,通過事故調查報告將事故發生原因歸咎于生產經營單位的違法違規行為。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的歸因隱含政府的立場:作為公共權力的載體,盡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和監督不到位問題,但是事故的首要原因在于生產經營主體。生產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所具有的“內因不穩定可控”結構表明,中國政府歸責策略遵循了“拒絕責任”的策略。在缺乏競爭性的政治結構中,中國政府沒有辦法尋找其他的責任主體。畢竟,在單一制的政府體系中,中央政府將事故責任歸咎于地方政府(下級)最終也會導致對中央政府治理有效性的質疑。
當然,本文僅僅從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報告的原因結構的維度分析政府應對此類危機事件的管理策略。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1)缺乏通過事故調查報告的“生成過程”的動態分析來揭示政府應對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因邏輯;(2)盡管通過德爾菲法建立了事故發生原因特性的評判框架,但對原因特性的認定難以完全消除主觀性判斷的影響。
注釋:
①阿金·伯恩等著:《危機管理政治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3頁。
②劉鐵民,徐永莉,王浩:《重特大事故頻發凸顯生產安全的系統脆弱性——2013年幾起特大事故反思》,《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4年第4期。
③李毅中:《安全生產:提高認識、把握規律、理清思路、推動工作》,《求是》2006年第14期。
④Jacqui Ewart,Hamish McLean.Ducking for cover in the blame game:news framing of the findings of two reports into the 2010-2011 Queensland Floods,Disasters,2014,09:1-19.
⑤趙鼎新:《政治與社會運動講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212頁。
⑥Goffman,Erving,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Row,1974.
⑦Snow,David A,Framing Process,Ideology,and Discursive Fields,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Movement,Edited by D. A.Snow,S.A.Soule,and H.Kriesi.Malden,MA:Blackwell Pub,2004,pp380-412.
⑧Snow,David and Robert D.Benford,Ideology,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in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Comparing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across Culture,Vol.1,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edited by B.Klandermans,H.kreisi, and S.G.Tarrow,Greenwich,Conn.:JAI Press,1988,pp197-217.
⑨Gorp.B.V.,The Construction approach to framing:Bring culture back,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57,pp60-78.
⑩斯蒂芬·沃切爾等著:《社會心理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2-44頁。
The Attribution and Framing Construction of Mass Serious Industrial Accid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a:Based on the Aanalysis of 65 Accident Investigation Reports
Gao Enxin
As an effective way of response to social critics,governmental agencies often apply attribution to frame the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 under crisis situations.Based on the contents analysis of 65 mass serious industrial accident investigation reports,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ttribution model and framing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ontemporary China when a crises happens.In order to deflect,deflate and diffuse the blame,government agencies construct the industrial accidents as"blame-us-all issue"to implicate the in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al management.The reports confirm the illegal producing process of the social subjective as the main reason of industrial accidents,name to be"external attribution model",to implicate those industrial owners and workers should take the blame.The frame of"blame-us-all issue"and the"external attribution model"rise in line with cultural context and main ideology of the public who are educated by the government depicting the business as immoral activities.Those two strategies help government agencies to deflect,deflate and diffuse the blame when they have to face up with the public critics about the mass loss of properties and lives in industrial accidents.
Attribution Structure;Frame Construction;External Attribution Strategy
(責任編輯 矯海霞)
X928
A
1009-3176(2017)01-062-(11)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項目批準號13CGL129)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批準號11YJC630045)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6-1-4
高恩新 男(1979-)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