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后冷戰時期日本海權防衛戰略的轉型及對中國的影響*

2017-04-11 09:12:51楊魯慧陳祥軍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現實主義戰略國家

楊魯慧陳祥軍

(1.山東大學,濟南 250100;2.黑龍江大慶市薩爾圖區人民政府,大慶 163000)

后冷戰時期日本海權防衛戰略的轉型及對中國的影響*

楊魯慧1陳祥軍2

(1.山東大學,濟南 250100;2.黑龍江大慶市薩爾圖區人民政府,大慶 163000)

戰后日本由戰敗國重新崛起并成為亞太地區的海權國家,其海權戰略的演變也是日本不斷崛起的歷史發展過程。尤其是冷戰結束后日本選擇了“漸進式”海權擴張戰略,目標是由戰后“防衛性”的海權戰略逐步轉變為具有“擴張性”的海權戰略,其海權戰略的進攻特性愈來愈明顯。本文通過新古典現實主義研究方法構建了海權戰略轉型的理論分析框架,并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層次分析法,論證了后冷戰時期日本海權戰略擴張的動因及其所來自的體系層次、國家層次以及社會層次;日本海權戰略轉型對東亞地區的國際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打破了原有的海上政治力量平衡格局,加劇了東亞國家間的海洋軍備競賽,使中國面臨的海洋爭端復雜化。在日本海權戰略轉型的背景下,注重培養海洋意識,拓展海洋外交與繁榮海洋經濟,建設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強大海軍是中國對外戰略的必然選擇。

日本;海權戰略;層次分析法;動因特征;戰略選擇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型國家,處于亞歐大陸邊緣地帶的第一島鏈北端,海洋安全環境對日本的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至關重要。日本是近代以來亞洲地區唯一獲得過地區性海權的國家,其海權戰略的演變也是日本不斷崛起的歷史發展進程。戰后日本所固有的地緣經濟的脆弱性,及國內政治保守化發展趨向驅動著日本海權對外擴張的欲望。2015年9月,安倍政府強行通過了系列新安保法案,其規定日本可隨時根據需要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國家軍隊提供支援。新安保法的本質屬性是賦予日本“海外派兵合法化”的地位,這就意味著日本戰后以專守防衛為主的安保政策將產生重大的戰略轉型,具有明顯外向擴張型“先發制人”的特點。日本政府推出新安保法是戰后日本海權戰略由防衛型走向擴張進攻型的必然產物。追本溯源,冷戰結束后日本就選擇了“漸進式”海權擴張戰略,目標是由戰后“防衛性”的海權戰略逐步轉變為具有“擴張性”的海權戰略,其海權戰略的外向擴張性愈來愈凸顯。經過戰后六十多年的發展,日本重新崛起并成為亞太地區性海權國家,并與美國這一全球海權國家結成軍事聯盟,形成強強聯合。日本海權戰略轉型對東亞地區的國際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打破了原有海上軍事力量配置的平衡,加劇了國家間的海洋軍備競賽,并為亞洲乃至全球未來的安全環境帶來潛在威脅。因此,關注日本海權戰略轉型的研究對于中國海權戰略的謀劃以及維護亞太地區安全與穩定意義重大。

一、海權戰略轉型的新古典現實主義分析框架

新古典現實主義興起于冷戰結束后的初期,是現實主義理論體系適應時代要求的一個新的發展。1998年吉登·羅斯(Gideon Rose)在《世界政治》刊載的《新古典現實主義和對外政策理論》一文中最先提出了“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這一概念,①并逐漸得到理論界的認可。新古典現實主義是在古典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對這兩者主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古典現實主義是一種“還原主義理論”,其關注點是單元層次上所解釋的國際政治行為,更加注重國家之間的差異性;新現實主義是一種“體系理論”,更擅長從體系結構的層次來解釋國際政治的結果,宏觀、抽象和簡約是其主要的特點。這種單一層面的分析方法雖然使傳統的現實主義形成了更為系統的理論,但是在解釋力度上確實下降不少。尤其是冷戰結束前后國際格局發生劇烈變動,大國的外交決策行為的變化也使新現實主義的解釋乏力。在此背景下,“新古典現實主義既吸收了新現實主義的國際結構(力量對比)觀點,又秉承了古典現實主義重視單元層次、個人層次和對外政策分析的傳統……建立一種綜合古典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理論之長的對外政策理論”②。

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的主要特點是解決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為什么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外交政策不同;二是在相同的外部壓力下國家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為什么差異性會很大。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使其與新現實主義的結構分析區分開來,避免了成為沃爾茲理論的重述,也避免成為把單元層次變量簡單摻雜到結構理論的怪異行為。③新古典現實主義把體系層次和單元層次相結合的努力,把體系與國家的外交政策加入國內因素這一干預變量,大大提升了現實主義理論的解釋力度,重振了現實主義。

新古典現實主義在吸收其他國際關系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使現實主義理論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它試圖從體系和國家的跨層分析中解釋國際現象,把影響國家行為的國家層面的因素視為中介變量,“力圖建構一種較為中間與調和的新的理論解釋,以增強現實主義理論對國際政治現實的解釋力”④。此外,我們可以看出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研究方法的重大轉型,逐步實現從體系層次向單位層次回落,成為了對沃爾茲新結構現實主義的有益的修正與補充。

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基本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把國家的相對力量視為理論研究的出發點。新古典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層次的力量對比是影響國家行為的首要因素,國家對外政策的目標并非僅僅是結構現實主義所言的追求安全,國家利益才是國家的終極追逐目標。為此國家會努力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竭盡全力實現本國影響力的最大化:國家相對實力的升降導致國家抱負的擴大或縮小⑤。其二,新古典現實主義采納了古典現實主義“國際無政府狀態”這一理論假定。新古典現實主義雖然仍以無政府狀態為前提,但是它并未像傳統現實主義那樣賦予無政府狀態以特定的內涵,只是把其視為一種因不同國際形勢來確定的“具體”因素。⑥其三,新古典現實主義承認國際體系結構對國家外交政策的決定性作用。在這一點上,新古典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的觀點比較接近,但是仍然擁有重大的區分度。新現實主義把國際體系結構因素看作是對國家外交行為的唯一性和決定性影響的因素,把其他層面的因素忽略不計。新古典現實主義對此提出了質疑,它首先承認了體系因素是分析外交政策的第一位因素,但同時認為國際體系結構的壓力不會自動向國家外交行為轉化,必須經過國內層次和個人層次的努力才能完成這種轉化。對一國的外交政策行為的研究不能剝離國內層面的因素而單純依靠國際體系中權力分配結構,要通過多層次的分析,才能更為有效地分析國家的外交政策。⑦其四,重視國家層面因素與外交政策調整的互動。國家層次的對外政策影響有多方面的因素,如政治文化、國內政治結構、公眾、智庫等。新古典現實主義大大拓展了新現實主義理論,使國內因素和體系因素實現充分結合,“國家可能通過國內行為對國際事件作出反應,也可能試圖通過國際行為來解決國內問題。”⑧

新古典現實主義具有雙重的特性,它在吸收了新現實主義的體系結構理論的同時又采納了古典現實主義重視單元分析的特點,是對現實主義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的理論假設的繼承和發展。新古典現實主義體現出了兩大鮮明的特點:一是將國際關系理論和外交政策分析研究相對接,試圖使外交政策研究成為真正簡約版的理論;二是“將體系層面的誘因與國內層面的動因相結合,力圖在諸分析層次上架起相互溝通的橋梁,彌補割裂的缺憾,構建跨層次研究的理論”。⑨由此可見,新古典現實主義在外交理論分析層面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強調的是國內結構、國際結構和對外政策這三大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⑩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政治領域的單層次分析方法已經不能對復雜的國際現象提供充分的解釋,因此理論界開始強調把國際政治變量與國內政治變量進行結合并加以理論化。跨層次分析方法就是適應這種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它是指“研究不同層次之間(主要是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各層次上的因素是相互聯系而非孤立的。”采用跨層次分析的方法,其手段是通過分析不同層次變量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尋找闡釋國際問題的更為科學的路徑。進行科學研究有一般的假設因式:“Y=f(X),其中Y是因變量,是結果,X是自變量,是結果。”在解釋國際問題過程中f(X)可以設為多層次上的變量,如體系層面可以設為f(X1),國家層面可以設為f(X2),在國家層面可以繼續細分f(X2)=f(x1)+f(x2)+f(x3)+……,直到可以充分論證因果聯系。所以,在分析日本海權戰略轉型的原因上,可以充分運用這種多層分析方法。

第一,日本冷戰后海洋戰略調整的首要動因是國際海洋環境的變動即體系層面的原因,也即f (X1)。進入新世紀,世界各國對海洋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海洋成為了各沿海國家獲得資源財富的“聚寶盆”,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這一國際生態環境導致各沿海國家爭相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進一步完善海洋發展政策,謀求對海洋的進一步控制和利用。國際海洋的實力對比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繼續保持優勢,新興國家的海洋實力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尤其是在亞太地區,海洋格局變化更為劇烈。日本作為傳統海洋大國首次遭遇周邊國家海洋實力突飛猛進式的發展,同時周邊鄰國與日本都存在著海洋領土爭端,鄰國發展海權的努力勢必削弱日本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并威脅到日本的國家安全。在這種新的國際壓力下,日本積極調整原有的防御性的海權戰略,實施帶有明顯擴張性海權戰略,努力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日本海洋戰略轉型還是其國內諸因素推動的結果,這是原因分析的國內層次的干預變量,即f(X2)。新古典現實主義回答了為什么在相同的國際體系下不同的國家所采取的外交行為會千差萬別,主要根源是其國家單元層面的差異性所造成的。國家的屬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決定國家外交行為的核心因素,一國的國內政治生態的不同會對相同的國際體系變化作出不同的反應。因此,日本海權戰略的轉型從根本上來說是國內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日本國家的地緣屬性決定日本必須實施更具有擴張性的海權戰略,即f(x1)。日本地緣屬性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加上國內戰略資源的嚴重短缺對海洋通道的極大依賴,使得日本民族具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擴張沖動。日本發展擴張性海權戰略成為了彌補地緣缺陷的必然性要求。其次,日本國內政治結構發生變化,即f(x2)。冷戰后日本政壇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革新勢力聯盟解體,新保守主義勢力完全控制了政權。在新生代政治家的帶領下日本“正常國家化”的步伐在加快,在國家大戰略上則為實現政治和軍事大國化的目標而努力。日本海權戰略的調整是日本政治生態變化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日本政治軍事大國化戰略的重要一環。再次,日本國內右傾民族主義泛濫,即f(x3)。由于國民經濟發展持續低迷,日本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加劇,民族主義開始沉渣泛起。在民族主義興盛的大環境下海洋日本論大行其道,再加上日本智庫學者推動日本確立了“海洋立國”的基本發展戰略,日本擴張性的海權戰略逐步走向成熟。

二、后冷戰時期日本海權戰略轉型的動因及特征

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洋問題開始成為國家戰略議程的焦點和熱點。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開始產生效力,各沿海和島嶼國家紛紛加強了對海洋的管理,設立海洋專職機構,制定和實施國家海洋戰略。日本的統治階層越來越意識到日本要全盤重新思考國家大戰略的前提和基礎,日本應該成為更為積極進取的國家,把海洋戰略作為國家戰略的呼聲逐漸得到國內的一致認同。1996年4月日美共同發布了《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1997年9月23日,兩國又公布了《日美防務合作指針》并在該文件中提出了“周邊事態”的概念,“這種觀念性極強的概念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作戰半徑擴展到整個亞太地區。”

近十多年來,日本在現代海權戰略方面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外向擴張型現代海權戰略逐步成熟、成型、趨穩。相關的海洋法律陸續出臺,海洋管理部門進一步整合發展,海洋軍事手段運用的企圖愈加明顯。2001年日本就開始著手制定海權發展的基本框架,并把海洋的開發利用作為維持國家生存基礎的優先開拓領域。2004年日本出臺的第一部《海洋白皮書》中提出要實現對海洋的綜合管理。2005年制定了《日本與海洋:21世紀海洋政策建議書》,報告中把與鄰國有爭議的海洋領土和不具備島嶼資格的“沖之鳥礁”都納入了日本的管轄范圍。同年,日本政府把這一海域管轄范圍列入了《防衛白皮書中》,日本已把拓展海洋空間和爭奪海洋資源作為基本國策。2006年日本制定了《日本海洋政策大綱》,成為日本制定海洋綜合政策的基礎。2007年又先后頒布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基本計劃建議》。在《海洋基本法》中,對于維護海洋秩序和海上交通安全的具體內容做了詳細的規定,并指出要設立海洋綜合管理機構“綜合海洋政策本部”。《海洋基本法》為日本新世紀海權戰略設定了大的骨架,超出了日本傳統的“專守防衛”的原則,為日本軍事方向的海洋擴張提供了國內立法的依據。

日本通過人工構建和維護的方式把“沖之鳥礁”打造成自己所謂的“島嶼”并由此申請周邊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在與鄰國海洋領土爭端問題上,日本政策趨于強硬,做出北征、西奪、南控的三面出擊的姿態,“而且還頻頻暗中插手南海問題和臺灣問題。”在軍事戰略取向上,日本確立了“海空優先,由防到攻”的策略。在小泉政府時期,日本就謀求建立“多功能彈性防衛力量”,確保自衛隊擁有控制本國周邊島嶼、海外干預以及反導的多項功能。“日本自衛隊正以信息化為導向……具備海外干預能力為目標……海空自衛隊的實力尤其是遠洋作戰能力在迅速增強”。由此可見,日本在后冷戰時期逐漸放棄了戰后近半個世紀的“專守防衛戰略”,其海洋擴張戰略實施的步伐加快。冷戰時期的防御型海權戰略已經不能滿足日本自身發展的需求,調整海權戰略從而采取擴張型海權戰略已成為大勢所趨。可以說日本的這種海洋戰略“大轉身”是存在深層次原因的,且是不同層次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是體系層次:后冷戰新時期的國際海洋政治格局使日本周邊地緣政治壓力增大。伴隨冷戰結束的還有國際海洋舊秩序的終結,超級大國之間全球性的海權爭奪不復存在。尤其是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標志著人類社會“海洋世紀”的到來和新的海洋秩序的形成。它對國際關系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公約》的生效引發了世界性的“海洋土地革命,各國對海洋島嶼、大陸架等的爭奪日趨激烈。海洋的巨大資源容量使得沿海國家加入了海洋資源的開發進程,積極發展海洋經濟。傳統的海洋漁業、鹽業和運輸業煥發了新的升級,海洋旅游、海洋油氣和礦產開發以及海水養殖業成為新興產業并蓬勃發展。海洋經濟成為了各國經濟的支柱。為了更好地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沿海國家紛紛調整了海洋政策。冷戰后的亞太海上安全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沿海各國紛紛制定海軍建設的現代化方案。國家間的海洋領土糾紛以及海洋經濟利益比重的增加使得亞太沿海國家把發展海上軍事力量放在顯著位置。《公約》產生效力以后,日本援引公約條例提出了本國的海洋管轄范圍。但是日本的海洋權利主張與鄰國存在諸多重疊部分,加上歷史遺留的一些海洋領土問題的懸而未決,使得日本與鄰國的海洋權益糾紛不斷。日本與鄰國的海洋爭議主要包括日俄“北方四島”問題,日韓獨(竹)島之爭和日本海命名問題,中日釣魚島歸屬和東海劃界之爭。海洋領土和權益爭端的存在是日本強化海權戰略的主要誘因之一。

第二是國家層次:日本地緣政治現實的特殊性。“在戰略考量中,地緣政治本身代表著一種把政治權勢和地理空間聯系到一起的思想傳統。日本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這一地緣特性造成了日本對海洋的極大依賴。日本近代以來的海洋戰略實施以及成敗與否都與日本的地緣特性有著直接的關聯性。日本在古代享受到了地緣上的安全性,但是近代以來日本的地緣屬性表現為極大的脆弱性。日本狹窄的地理空間、自然資源的短缺,自然災害頻發的地緣特性培育出了日本獨特的島國“憂患意識”,也使大和民族常年處于惶恐不安,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之中。日本對外部的威脅異常的敏感,并時常為此保持高度的警覺。日本所恐懼的是海上運輸線被阻斷和能源的短缺。全球能源市場的輕微動蕩就會對日本整個國民經濟造成重大的沖擊。地緣環境塑造了日本的憂患意識,這種“不安全感”在國家綜合實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往往又轉化為對外擴張的欲望和沖動。近些年日本的綜合安全保障戰略軍事成分越來越濃烈,日本自衛隊已經走出國門,并且自衛隊軍事裝備在亞洲首屈一指。日本開始向以軍事能力為核心的對外綜合性擴張的方向轉化。

第三是社會層次:國內政治和社會基礎發生重大改變,原有的社會政治結構基礎薄弱,呈現出“總體保守化的特征”。海權的非軍事層面因素不僅包括對海洋的開發利用,而且與國家的戰略文化,政治文化和政治系統等密切相關。冷戰后日本“隨著‘總體保守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日本的政治右傾化也在不斷加深,兩者是一個互動發展的過程”。小泉執政以后,日本“新生代政治家”開始取代居于權力核心的主流保守政治家。這些“新生代政治家”信仰“新保守主義”和國家利益至上理論。在新的政治勢力的領導下,日本不斷地強化安全政策,在修改和平憲法和行使自衛權問題上出現松動。同時,新保守勢力控制下的國會對防衛法規的修改和軍事立法的進程明顯加快,為自衛隊的現代化發展和“出海”提供了法律保障。1990年以來,日本社會政治傾向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海洋日本論”思潮泛起,“文明的海洋史觀”“海洋亞洲論”和“海洋國家日本論”等觀點預示著日本致力于變成一個類似英國的海洋國家。日本所追求的海洋國家“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在開放的過程中和在參與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追求日本國家利益的志向”。“海洋日本論”的提出強化了日本國民的海洋國家意識,為日本擴張性海洋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重要的輿論準備。

綜上所述,通過對日本海權戰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現代海權戰略是把政治軍事大國和海洋大國作為根本的國家利益的目標,“以維護和拓展海洋戰略空間以及保護海上航線為直接目的,以遏制中國海洋勢力的崛起和走向‘深藍’為重大著力點,以強化日本海上軍事力量的發展和運用為重點,以日美同盟大框架下的國家海權的合作作為基點。日本現代海權戰略的基本特征表現為:

其一,海洋擴張意圖明顯。日本近代在軍國主義“催化”下海洋擴張的胃口急劇膨脹,范圍不但囊括太平洋還拓展至印度洋。二戰后在和平憲法束縛下發展海權謹小慎微。但到后冷戰時期日本的新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高漲,這二者與“海洋日本論”思潮的結合使日本又產生了強烈的海洋擴張沖動。日本現代海權戰略的實施范圍不再僅僅局限于日本國土周邊海域,其戰略視野已經隨著日美海權同盟擴展至全球范圍。尤其是日本近年來為配合美軍行動在印度洋地區動作頻頻,不但為美軍提供后勤保障更在打擊索馬里海盜的借口下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這“意味著日本在走出去的遠洋戰略中實現了質的突破”。日本在與鄰國的海洋爭奪中態度越來越蠻橫,行動亦愈加咄咄逼人。日本不僅加大對大陸架的勘探力度以便擴大大陸架防衛,還通過人工措施將不享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權利的礁石打造成島嶼。日本的海洋擴展欲望大增,不滿足于已有的有限范圍,還把觸手伸到鄰國海域,不時挑起與俄羅斯、韓國特別是與中國的領土爭端。這就充分表明日本在海洋擴張方面軍事進攻意圖越來越明顯。

其二,海洋戰略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后冷戰時期日本海權戰略的主要競爭和防范對象由前蘇聯轉化為不斷崛起的中國,意圖通過多種手段遏制中國走向海洋。為實現這一目的,日本首選強化及鞏固日美同盟,這樣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獲得本國的利益和安全,從而達到勢力均衡”。日美同盟成為日本實施現代海權戰略的核心舉措之一,兩國通過海洋領域的密切合作構建了一個強大的“海權同盟”,日本在其中的作用將會更加積極。美日構建的“海權同盟”形成了兩國合霸西太平洋的形勢,更加容易地對中國實施“島鏈封鎖”,成為中國發展遠洋海軍的最大障礙。在堅持日美同盟這一基軸的前提下日本還積極拉攏澳印和東南亞國家,加強與這些國家在海洋安全領域的合作,謀求建立針對中國的“海洋民主國家聯盟”以最終孤立并遏制中國的發展。

其三,海洋戰略目標的多元性和手段的綜合性。后冷戰時期日本重新修訂了國家海權戰略目標使其呈現多元化。一是,日本信奉的邏輯是“海軍力量越強,戰略防衛縱深范圍越大,將敵人擋在本土以外的可能性就越大,日本本土安全受到的威脅就越小”。二是,謀求成為政治軍事大國目標。日本現代海權戰略帶有濃厚的大國化色彩,其策略是積極拓展“海洋生存空間”。軍事實力是政治大國地位的支撐,日本竭盡全力發展本國的海空軍力量,以增強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和威懾力。三是,在島嶼與海域爭端中獲取優勢。日本與鄰國的島嶼和海域爭端背后無不隱藏著對海底資源無限的渴求,并且堅持一種“寸海必爭”的姿態,積極開展“爭奪海洋權益的攻勢”。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日本采取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綜合手段:政治上,日本發展與東盟、印度和澳大利亞等海上通道沿岸國家的關系,加強在海上安全領域的合作,開展海上安全對話和聯合軍事演習;經濟上,發展海洋經濟和技術,開發海洋資源,采取“據島圈海”的策略擴大海洋管轄范圍;軍事上,適時地把自衛隊派到海外,實現海上自衛隊的現代化和遠洋化,不斷深化日美海權同盟,建成全球范圍的民主國家海權大聯盟。

三、日本海權戰略轉型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

冷戰結束后日本歷經20多年完成了國家海權戰略的轉型,這種戰略轉型不僅關系到日本未來的發展趨向,而且日本作為亞太地區大國,其在海洋領域的擴張趨勢必將打破東亞地區的政治平衡格局,并將引發周邊地區國家的軍備競賽,且給東亞地區安全和穩定帶來新的不確定性。日本擴張型海權戰略的實施必將對周邊國家乃至亞太地區產生深刻影響。

第一,日本海權戰略轉型咄咄逼人的態勢,構成亞太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最大變數。冷戰后東亞地區總體上保持了較穩定的安全格局,而日本現代海權戰略的轉型將打破這種秩序平衡,對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安全結構帶來巨大的沖擊。日本強化日美同盟、打造“海權同盟”的部署,使雙方的安全邊界從日本本土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針》簽訂后意味著雙邊同盟的進攻色彩更為濃重。而且日本國會通過的《周邊事態法》《有事三法案》《反恐特別措施》等修正了日本專守防衛戰略的法案,使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對外干預有了法律依據。近年日本的擴張性舉動使日本與周邊鄰國的海洋爭端愈演愈烈,摩擦越來越多。從長遠來看日本海權戰略的持續膨脹可能會沖破同盟體制對其施加的約束,對亞太大國關系帶來新的挑戰。現今日本海權戰略的重要目標指向是改變現有的國際海洋秩序,并且構建日本主導下的多邊海洋秩序。日本現在參與的東南亞地區多邊的反海盜機制就是為了能夠扎根東南亞,提升軍事影響力為未來主導該地區的安全事務做好準備。日本獲得打擊索馬里海盜的海外軍事基地展現了日本海外出擊的力度和強度,形成和強化了海外武力的威懾。日本海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提升在打造新海洋秩序中將扮演更加活躍的角色。

第二,日本軍事海權戰略的轉型將會引發亞太地區新的軍備競賽。冷戰結束后,日美同盟在重新定義后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雙邊軍事同盟力量。近年來日美聯合在海上進行海空一體化作戰演習已常態化機制化,其軍演的頻率、規模以及演習的敏感海域,迫使其他東亞大國不得不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使東亞地區的緊張關系持續升級,由此進入日美引發的新一輪海上軍備競賽。日本為實現海權擴張戰略的另一個手段是擴充武力軍備,由此拉開亞太國家海洋軍備競賽的帷幕。如韓國為實現“遠洋防御”的目標購買了大量的先進潛艇和驅逐艦,并自建了戰力頗強的“獨島號”大型驅逐艦;印度的海洋戰略更為宏偉,意圖打造3個航母戰斗群,并自建了國產航母和核潛艇;俄羅斯對太平洋艦隊進行了“瘦身”并引進了更為先進的裝備,未來太平洋艦隊將會部署兩艘法國建造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作戰實力大幅提升;東盟國家努力加強海空軍建設,泰國裝備了輕型航母,越南采購了俄羅斯的“基洛級”潛艇和蘇-30MKI戰機,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向歐洲國家訂購了潛艇和護衛艦。由此可見,在日本海權擴張戰略的導向下亞太國家紛紛進入海軍武力建設的新階段。其預示著這樣一個發展趨勢,即東亞地區以更高的頻率舉行更大規模的軍演并推出更現代化的艦艇裝備。而且不同國家或聯盟舉行軍演的時間日益交叉重疊。這種令人擔憂的態勢,除了傳遞政治信號和軍事強硬外,還表明這些國家正在加強海上備戰進入新的一輪軍備競賽中。

第三,日本海權戰略轉型對中國海洋安全的影響。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海權戰略轉型與中國的安全穩定密切相關,對中國海上安全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日本海權戰略轉型導致中國海上安全壓力加大。中國崛起后成為日本海上防衛的主要假想敵和主要威脅來源,為實現遏制中國走向遠洋的目的,日本實施的“抑陸向海”戰略大大壓縮了中國海洋戰略空間。日本主要采用“島鏈封鎖”的手段對中國進行戰略空間的壓制。中國通往太平洋的通道被日美控制的各種島鏈所阻隔,中國海上力量的動向受到日美嚴密監控,中國不得不“面臨美日的‘雙遏制’局面”。中國半封閉的陸海復合型的地緣特征造成了走向遠洋的天然障礙。日本海權戰略的觸角伸向南中國海地區,不斷加強與周邊東盟國家在防務領域的合作,日本還把印度作為戰略領域的合作對象,打著建立“自由與繁榮之弧”的旗號為構建日美澳印“四國聯盟”而“奔走呼號”。印度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且控制著印度洋上的運輸航線,如果這條海洋戰略通道被封鎖或切斷,中國的“經濟命脈”必將面臨極為嚴峻的局面。因此,“日本海上軍事能力和用兵范圍的擴大,將嚴重威脅中國海上生命線的安全。”其次,日本海權戰略轉型導致中國面臨的海洋爭端更加復雜化。中日之間存在著16萬平方公里海域的爭議和釣魚島歸屬的爭端,日本在這兩大爭議中動作頻頻、態度強硬。在東海劃界問題上,日本繼續堅持頑固的“中間線”原則,通過國內立法的形式使得本國石油公司具備在存有爭議地區的開采權。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更是采取“恃強凌弱”的態勢,一方面對釣魚島進行“國有化”控制,另一方面拉美國參與中日爭端中。2010年10月,國務卿希拉里向日本承諾“釣魚島問題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的第五條規定,應該就此爭端展開中美日三方會談”。美國對釣魚島問題的介入以及對日本明顯的偏袒激發了日本更加強硬的態度,使釣魚島問題的解決錯綜復雜且任重道遠。

綜上所述,日本海權戰略轉型已使日本在邁向“全球性海洋強國”目標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并成為名副其實的地區性海洋強國。為了確保自身海權的優勢地位,在未來的發展中日本會繼續采取“結盟”加“自助”的雙重方式。日美軍事同盟將進一步深化且功能趨向多樣化,構建以日美同盟為核心的海上聯盟體系將成為日美兩國共同的戰略目標。日本將會更加注重自身海洋綜合實力的發展,保持海洋經濟、科技的領先地位,謀求海上自衛隊向“自衛軍”方向發展,采取綜合手段維護和擴大海洋權益。

四、日本海權戰略轉型與中國對外戰略選擇

從地理角度和海洋綜合實力來看,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國家。近代以來閉關鎖國使中國變成了海權國家欺辱的對象,海洋權益喪失殆盡。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以更開放姿態面向世界,海洋實力明顯提升,發展中國海權便提上議事日程。但是橫向比較中國在發展現代海權上還是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海洋意識淡薄,海洋領土安全壓力巨大,海上防衛戰略過時和防衛力量大而不強,海洋科技落后、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不足,海洋法律和行政管理不完善等。中國海權發展的缺陷體現在海洋的意識、政治、軍事、經濟和法律方面,這些正是現代海權的核心要素。從上文中可以總結出日本在發展現代海權方面相當成功,而且戰略運用得心應手。所以中國海權發展一方面要應對日本帶來的安全威脅;另一方面要從日本現代海權戰略中汲取合理成分,以彌補中國現代海權發展的不足。

第一,培養現代海洋意識。中國經常以傳統的觀念把自己視為陸權國家,在如火如荼的海洋新世紀,中國的這種大陸觀念還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日本與中國相反,在國家定位上是向“海洋國家”邁進,而且日本現代海洋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得到包括智囊機構在內的民間團體的大力支持。日本民間的這種強烈的海洋意識促使政府不斷地調整和更新海洋發展戰略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海洋教育,宣傳和普及海洋知識,使民眾更加認同國家的海洋定位以支持政府施政。中國要建設海洋強國首先要在意識領域有所作為,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使人們了解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維護我國海洋權益,促進海洋事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一是要培育新的海洋國土意識,樹立“寸海不讓,每島必衛”的觀念。二是要有現代海洋經濟意識。海洋經濟與陸上經濟一樣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國國民要有積極發展海洋經濟的先進意識。海洋經濟是現代海洋問題的關鍵和核心,它與國家的興衰強弱密切相關。三是樹立現代海洋國防意識。中國近代的民族危機來自于海上,而現在的主要安全威脅也存在于海上,海洋利益已經成為中國的核心利益。所以中國要建立現代化的海上防衛力量,保衛“以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外緣定為現代國防的戰略邊疆”,護衛自身海洋利益安全。

第二,積極拓寬海洋外交。日本現代海權戰略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海洋外交的實施,通過海洋外交日本既獲得了海外市場,同時也確保了海上航線和海外利益的安全。更為重要的是日本積極拼湊“海洋同盟”給中國周邊環境造成重大的地緣壓力。日本干預南海爭端和臺海問題給中國在確保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上設置了很大的障礙。中國海洋外交的對象主要是美、日、東盟和海上通道沿岸國家。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全球性海權國家,也是中國發展海權首要應對的對象國。美國的海洋戰略是確保自身的海洋霸權,防止地區潛在海權國家挑戰美國霸主地位。美國為了打壓中國,聯合包括日本在內的海洋國家壓縮中國海洋空間,干涉東海和南海問題,惡化中國海洋環境。對此,我們要直面問題,積極拓寬海洋外交的視野與機制。首先,中國要發展的是有限海權而不是全球性海權,避免與美國的直接海權沖突。其次,中美要加強在國際海洋領域的合作,如在反恐、海洋環保、海上走私等領域中美有共同利益,應該加強兩國在這些領域的協調。再次,建立中美海上軍事安全對話機制,增進兩國在海上安全的互信,減少誤判和沖突。尤為重要的是中美應建立重大海上軍演和其他主要海軍活動的提前通報制度。

第三,建設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藍水海軍。日本海上自衛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漸進式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亞太地區僅次于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海上作戰力量,在反潛和掃雷等領域海上自衛隊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中國海軍與海上自衛隊相比除了規模大于對方,在質量和綜合戰力上要遜色于日本。中國面臨的復雜的海洋環境和嚴峻的海洋挑戰需要中國進一步加強海上力量建設。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果是使中國快速融入了世界,海上利益實現大發展。全球經濟發展引發的能源危機和全球海洋權益爭奪的日趨激烈使得我國與周邊國家在島嶼主權和海域劃分上產生劇烈的摩擦。此外臺海問題的解決尚需時日,影響臺海安全格局的因素趨向復雜化。以美日為首的海權力量逐漸加大了對中國在海洋主權和國家統一的干涉的程度,因此,中國“需要適度推進海權力量的發展,為最終實現以實力求和平創造條件”。隨著新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許多高新尖端技術應用到海戰領域,海上作戰能力、海軍戰略和海上作戰方式發生了大變革。中國海軍長期奉行的“近海防御”戰略已經難以抵御海洋強國的“遠洋殲敵”“空海一體戰”,防御效果將大打折扣。中國海軍戰略調整的形勢已經非常急迫,打造遠洋藍水海軍是中國應對復雜國際局勢的必然要求。中國海軍要想真正走向深藍必須突破日美的“島鏈封鎖”,掌握第一島鏈制海權,有能力控制第二島鏈關鍵海域,阻止外國勢力對臺海的干涉和對中國近海安全的威脅。中國海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遠洋執行任務的能力,但是與真正的遠洋作戰能力尚有差距,要實現海軍強國之夢中國還任重道遠。

第四,繁榮海洋經濟。日本建立了非常健全的海洋經濟體系,在海洋經濟和科技領域日本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中國要想成為海洋強國,更好地維護海洋權益,必須發展海洋產業,對海洋實施深度開發。與世界上海洋經濟強國相比中國海洋經濟存在較大的差距,“海洋經濟總產值僅占國家GDP的5%,而世界海洋強國的海洋經濟總產值則占其GDP的10%~15%。”為了改變中國海洋經濟落后的現狀,中國首先應該制定綜合性的海洋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劃,明確國家海洋發展的戰略目標、方針和政策。目前,《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兩個綱領性文件已被國務院審核通過,它們為海洋開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和海洋強國的實現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導。2009年的政府報告把合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次。在具體的海洋產業中,中國應該積極實施海洋產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海洋養殖和遠洋漁業,大力扶持海洋運輸業和海洋石油天然氣產業,提高海洋旅游業和海洋能源開發產業的比重。加大對海洋高新技術的研發,重點發展“軍民兼用的海洋觀測和探查技術、高效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深海采礦技術、海洋生物與藥物技術等海洋高新技術”。加強對海洋人才的培養,培養出適合現代海洋經濟發展要求的各方面人才,為海洋強國戰略實施提供人才儲備。

第五,構建海洋法制,實施綜合管理。其一,在海洋法律體系構建方面日本建立了以《海洋基本法》為核心的海洋法律體系,為加強海洋管理、發展海洋經濟和保護海洋權益和環境提供了法律保證。而中國目前在海洋法律體系中并沒有一部綜合性的海洋基本法,在一些具體的海洋法律中存在著專項法律部分功能缺失和諸多條款矛盾的現象,海洋法律并未體現海洋發展戰略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精神。因此,制定以海洋基本法為核心的海洋法律體系,就成為關系到海洋強國戰略真正落實和實施的根本性問題。通過構建這種綜合性海洋法律體系能夠將國家的海洋發展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對于維護、開發我國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具有重大意義。”其二,在海洋管理方面,日本海洋綜合管理體制運行良好,效果明顯,尤其是“綜合海洋政策本部”的設立有利于各海洋部門的協調工作。中國目前施行的是海洋分散型管理模式,缺乏中央級綜合性管理部門和統一協調部門,國家海洋局職能極為有限,造成了海洋管理成本的提高和管理資源的浪費。中國應該適應海洋綜合管理的大勢,建立統一、綜合的管理和協調機構。其三,日本在海上執法領域建立了統一的執法體制,把海上保安廳定位為綜合海洋執法部門,提高了執法的效率。中國目前的執法部門包括海監、漁政、海警、海事等分屬國家海洋局、農業部、公安部等多個部門。這種部門分割、條塊管理的體制大大弱化了總體的執法能力。與日本相比我國海洋執法隊伍的實力還很薄弱,執法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執法裝備有待更新換代。為了進一步提高海上維權和執法效力,中國應該建立“一支準軍事化的海岸警衛隊”。在隊伍建設上要加大執法人員素質的培養,裝備先進的海上執法艦艇和飛機,形成對中國管轄海域有效的監控,對侵害我國海洋權益的行為能夠做出快速反應,真正擔負起維護海洋安全的職責。

注釋:

①Gideon Rose,"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World Politics,51(1998),pp.144-172.

②于鐵軍:《新古典現實主義及其他》,《外交評論》2009年第3期,第24頁。

③Brian Rathbun,"A Rose by Any Other Name:Neoclassical Realism as the Logical and Necessary Extension of Structural Realism",Security Studies,Vol.17,NO.2,2008,pp294-320.

④徐其森、王英:《國內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研究綜述》,《現代國際關系》2012年第9期,第56頁。

⑤Fareed Zakalia,"Realism and Domestic Poli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1(Sumer 1992),p194.

⑥Gideon Rose,"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World Politics,51(1998),p171.

⑦鄭端耀:《國際關系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臺北)2005年第1期,第115-140頁。

⑧[美]詹姆斯·多爾蒂、小多波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第95頁。

⑨劉豐:《新古典現實主義的發展及前景》,《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第3期,第163頁。

⑩ Robert D.Putnam,"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International Oganizations,Vol.42,No.3, Summer 1988,pp.427-460.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s Sea Power Strategy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Yang Luhui/Chen Xiangjun

Japan has re-emerged from the defeated country and become a sea power countr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fter World War Two.The evolution of the sea power strategy is als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Japan's raising.After the end of Cold War,Japan chose the"incremental"strategy for sea power expansion,whose goal is to gradually pursue the change from"defensive strategy"to"expansionary strategy",in which off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s sea power strategy are more and more obvious.We put for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ea power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neo-classical realism method in the article,and demonstrate the motivation of Japan's sea power strategic expansion from the system level,state level and social level in the post-cold war era.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s sea power strategy has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regional political pattern in East Asia,also breaking the balance of the existing maritime political forces,aggravating the maritime arms race,complicating the maritime disputes faced by China.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ition of Japan's the sea power strategy,it will be the inevitable choices for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to cultivate maritime awareness,to strengthen marine diplomacy and maritime economy,and to build a stronger naval forces with ocean-going operation capability.

Japan;Sea Power Strategy;Level of Analysis;Dynamical Feature;Sstrategic Choice

(責任編輯 矯海霞)

E815

A

1009-3176(2017)01-092-(11)

*本文系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基地資金資助“中國周邊地緣政治格局與‘一帶一路’國別政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2016-10-14

楊魯慧 女(1956-)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亞太研究所所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陳祥軍 男(1986-)黑龍江省大慶市薩爾圖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職員

猜你喜歡
現實主義戰略國家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自然科學與“現代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再闡釋
新法律現實主義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戰略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戰略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新現實主義巨匠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在线网| 国产精品性| 99er这里只有精品|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 91| 在线亚洲小视频|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黄色在线|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操|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午夜小视频在线|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欧美高清国产| 广东一级毛片| av一区二区人妻无码| 91麻豆精品视频| 久久女人网|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三区二区|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a视频|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欧美午夜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av在线5g无码天天|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青青操视频在线| 国产麻豆另类AV| 五月婷婷综合色|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精品91视频|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黄色爱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久久网欧美|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高h视频在线|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精品人妻AV区| 久久永久视频| 精品人妻AV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综合久久五月天|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