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可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120
?
從澳新兩國教育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
趙亞可*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120
近年來中國與澳新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了良性發展,營造了兩國間的良好交往氛圍,兩國民眾學習了解中國文化的風氣也隨之日益濃厚。筆者在2016年年底赴澳新調研兩國教育市場,了解了當地漢語教學的第一手資料。希望通過本文,展現中國文化,特別是中文書籍在澳新兩國的傳播與推廣。
新西蘭;漢語教材;圖書推廣
新西蘭的小學教育階段是6年,初中兩年分別為7、8年級,高中5年分別為9至13年級。小學從5歲入學接受義務教育,課程包括英語、數學、科學、社會等,有課程大綱,沒有固定的教材,教學內容由教師組織,教育部對小學開設外語沒有特別的要求和規定。
近十五年來,漢語教學在新西蘭,特別是奧克蘭地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小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上升迅速,目前已接近3萬人。奧克蘭孔院與當地教學聯盟密切合作,使有限的漢語教師發揮了最大的教學效果。從沒有華人教師在當地教書,到目前擁有116個漢語教學點及44個漢語教師(助教)的規模。
新西蘭高中階段采用選課制度,各中學一般都會開設幾十門甚至上百門課程供學生選修,課程領域包括英語、外語、數學、科學、技術和應用、藝術、健康、體育教育,人類社會和環境等各方向,學生一般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將來升學方向,選擇6門左右課程。新西蘭沒有統一的高考制度,高中生升大學取決于高中階段的學業成績結合會考成績來評估決定。從11年級起,學生開始修讀新西蘭全國教育成績證書(NCEA),NCEA是新西蘭主要的中學學歷,分為3個等級。
從外語語種來看,新西蘭學校開設的外語包括法語、漢語、西班牙語、日語、德語等。在小學階段,2001年,選修人數最多的外語依次為:日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漢語。而到了2015年,各傳統外語的學習人數或增或減,有明顯的變化差異,選修人數最多的外語依次為:漢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德語。漢語躍居第一,學習人數增加了19倍之多,達到32896人。受升學指揮棒的影響,在中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習漢語的人數和開設漢語課的學校在過去13年間雖有增長,但增幅相對較小,約為4000人規模。在高等教育階段,從2003年至2010年學習漢語的大學生人數在持續下滑。
在澳大利亞,據統計,在全日制中小學校里學習中文的人數大概在17萬人左右,學校性質分別為公立、私立和教會學校。澳大利亞政府規定在2017年之前所有的公立學校都要開設第二語言(除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課程,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亞洲語言,而在亞洲語言中漢語處于首位。所以我們可以說,目前在澳洲最好的市場是中小學的教學市場。目前公立學校根據要求學習漢語的人數來決定開課與否,私立學校則是按照經費決定開課與否。各個學校沒有統一使用的教材,教材混用的現象很普遍。目前在澳洲中小學里使用比較普通的漢語教材有:澳洲本地漢語教師編寫的《你好》、暨南大學《中文》、香港三聯書店《輕松學漢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近年來漢語逐步進入澳新國民教育體系,學習人數大幅增長,超越了日語、法語、德語等,成為廣受重視的外語。在其背后,我們也應看到,新西蘭漢語學習總人數僅達到4萬,澳大利亞約為20萬,仍未形成巨大的市場規模。其原因一是人口基數少,新西蘭總人口為464萬,澳大利亞總人口為2380萬;二是漢語在國民教育體系中仍為選修課,課時少,沒有與之相應的考試,教育部門對漢語教學沒有硬性規定,給予學校較大自主權。因此,隨著學生學業負擔增重,考試壓力增大,進入中學或高等院校以后,學習漢語人數的銳減也就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澳新兩國歷史上都是英殖民地國家,英語為官方通用語,在外交政策、教育體制、語言規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在漢語教學方面,新西蘭大都采取了跟隨策略,向澳大利亞看齊,兩國目前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也大體一致。因此兩個國家可以看為一個市場,共同推廣與開發。
澳新漢語教學發展趨勢主要呈現為:小學階段漢語學習人數的飛速增長、中學階段平穩增長、高等教育適度下滑。一方面,小學生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開設漢語課比較容易,而中學生選修課程與會考成績、大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等掛鉤,對漢語課普及推廣不利;另一方面,隨著新移民的增多,父母希望子女學習漢語,保留母語,是一種語言文化傳承的需要。無疑小學將是我們主要開發的市場。
調研中發現,新西蘭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各科目課程大綱,但沒有統編或推薦的教材,新西蘭各漢語教學點沒有固定教材,教師主要參考漢辦、僑辦免費贈送的教材,自行組織教學內容。《你好》這套教材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使用比較廣泛,該套教材是由澳大利亞中文學校的教師在十幾年前編寫的,內容已經十分陳舊。因此我們可以說,目前澳新兩國市場均對最新出版的優秀漢語教材有較大需求。
同時,新西蘭本土漢語教師缺乏,為緩解教師短缺的困難,中國國家漢辦、新西蘭教育部和孔院共同開設了漢語助教項目,2016年100多位名漢語助教分布在新西蘭全國250所學校,對新西蘭漢語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如能針對澳新兩國小學階段沒有固定教材,課時短、學習量少,教師自主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標準化程度較低的情況,在澳新兩國推廣其適用的教材,使其資源性、主題式的構成能夠讓教師靈活選擇,并且符合澳新當地幼兒園、小學漢語教學需求,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長期以來就是對外國投資開放的國家。由于人口少,領土面積又相對較大,無法僅僅依靠本國經濟實力進行發展。所以一直依賴移民提供勞動人口,同時刺激經濟增長。近年來,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的中國移民人數持續增加,僅在奧克蘭地區,華人移民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0萬人,達到了奧克蘭人口總數的1/10。
在本次調研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自己不滿一歲的孩子在中文書展現場選購圖書。她表示希望孩子從小能夠接觸、了解悠久的中華文化,通過優秀的圖書汲取博大的中華文化精粹。這位華人媽媽只是眾多在新澳華人中的一個縮影,大量的華人移民及其后代的閱讀和教育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一方面他們需要大量優秀的中文書籍來充實自己精神生活,教育下一代,使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另一方面,目前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優秀的中文書籍為數不多,購買渠道大多依然局限于當地的中文書店,而當地中文書店中的圖書品種、數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如果能夠通過當地的華人協會、中文書店等渠道,將最新的優秀中文圖書銷售進行聯動,提供購買途徑,必將成為造福當地華人的一大幸事。
面對遙遠、分散的海外市場,傳統的教材研發及推廣模式顯現弊端。只有基于互聯網和移動端,提供教學資源平臺,才能將優質資源快速送達終端用戶,才能展現豐富多彩的多媒體形式,滿足師生自主教學。高教社將平臺建設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調研各國的網絡環境和數字課程的收費模式,并將平臺使用與教師培訓結合起來,做好平臺在海外的宣傳推廣。
同時在調研中發現,漢辦、僑辦大量贈送了漢語教材,而這些教材陳列在孔院及教學點的書架上,并不適用,反而破壞了市場環境。當地漢語教師也介紹了德語教材在當地的市場化推廣經驗,值得借鑒。
澳新地區書價相比國內圖書要高很多,教育投入可觀。特別是在當地的私立學校,只要是符合教學需要的產品,家庭和學校都可以購買。漢語教育及推廣在澳新兩國已經在從單一的政府行為逐漸向市場化道路靠攏。在奧克蘭地區的私立學校,學生普遍家境優厚,學習漢語興趣濃厚,但漢語教材并不穩定,學校和教師對教材有較大的自主選擇性。為此我們可以做如下嘗試:一是與當地出版社進行版權合作,實現教材當地化;二是與奧克蘭孔院合作,在其漢語教學點進行教材試用和推廣,聯合舉辦教師培訓;三是與教育部漢語顧問溝通,將教材培訓納入本地教師培訓課程中;四是與當地中文書店合作實物出口。從而以多種渠道共同促進新澳地區漢語教材及配套學習資源的推廣。
趙亞可(1982-),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
G239.2-F
A
1006-0049-(2017)09-02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