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張艷霞
科學施用肥料 提高大蒜效益
扶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張艷霞
大蒜屬于淺根性蔬菜,喜濕,耐肥,在生長過程中,對肥料氮、磷、鉀養分的需求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據測算:每生產100 kg大蒜,需要從土壤中吸收0.23 kg氮、0.07 kg磷、0.23 kg鉀、0.02 kg鎂、0.04 kg硫。合理施肥是大蒜高產穩產的前提條件,提供充足的各種養分是大蒜獲得高產的物質保證。
(一)偏施氮肥、磷肥,忽視鉀肥
氮、磷、鉀是大蒜正常生長所必需的三大營養元素。只有根據大蒜的需肥規律配合施用,才能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如果忽視了其中任何一種養分,另外兩種再充足,也達不到增產的效果。因此,只有養分配比合理,才能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氮肥過多,鉀肥不足,會引起冬前蒜苗生長過旺,易受凍害,后期則表現為莖葉旺長,蒜頭小,必然造成大蒜的減產。只有適量適時供給氮素養分,才能確保大蒜的高產穩產。過剩的磷肥在土壤中被固定,造成浪費;同時土壤中的鋅、錳、鐵與磷酸根作用,形成各種磷酸鹽沉淀而被固定,又影響了土壤中鋅、錳、鐵養分的有效性。足量的鉀肥能顯著提高大蒜抗病、抗旱及抗凍能力。大蒜生產過程中如果缺鉀素養分,最明顯的表現是葉尖葉緣變黃,根系發育不良,蒜頭小,莖稈較軟,造成減產。許多蒜農只注重施用尿素、二銨,忽視含鉀復合肥的施用,結果是投資不少, 產量不高,投入與產出不能成正比,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做法。
(二)底肥不足,追肥單一
大蒜生長期長約270 d,施足底肥是大蒜生長的基礎,其需肥高峰在抽薹前,在需肥高峰期適當追施鉀肥是豐收的保證。有許多蒜農朋友種植大蒜時選擇的肥料養分配比不科學,重價格輕質量,加上部分地方復合肥、復混肥市場配方肥過多、過亂,土壤和作物針對性不強,市場競爭無序,經銷者利益驅動忽悠蒜農。因此,有的人只用單一化肥作底肥,而且追肥時只用氮素化肥,往往因肥料沒有后勁,養分單一,后期出現脫肥早衰,嚴重影響大蒜產量。
(三)忽視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中量元素鈣、鎂、硫,微量元素鋅、鐵、錳、硼、鉬等對大蒜的正常生長發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缺鈣植株葉片上出現壞死斑,隨著壞死斑的增大,葉先下彎,葉面失綠,葉尖很快死亡,根系生長受到很大抑制。增鈣可增大蒜頭產量。
鎂是葉綠色的組成部分,缺鎂引起葉片褪綠,癥狀先從老葉莖部表現,逐漸向葉尖發展,葉尖最終變黃死亡,植株顯著矮小,嚴重時莖稈死亡。增加鎂可使蒜頭產量急劇增加,并可促進對氮、磷、鉀的吸收。
硫是大蒜品質的構成元素,是體內含S蛋白質(胱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體內酶的(脂肪酶、羧化酶、氨基轉移酶、磷酸化酶)形成和活化有重要作用,參與合成維生素H和維生素B,增加大蒜抗寒抗旱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降低pH值,增加土壤中磷、鐵、錳、鋅元素的有效性。增施硫元素,不僅可使蒜頭增重,蒜薹增長,還使畸形蒜減少,裂球率降低,辛辣純正,個大皮白,不散頭。缺硫影響大蒜正常生理活動,不僅影響產量,而且影響質量。
(四)重茬問題的原因
1.有害病原菌數目逐年倍增。隨著大蒜連年種植,危害大蒜的侵染性病毒(如大蒜病毒病、灰霉病、葉枯病、菌核病、繡病等)病原菌經土壤傳播或隨病株殘留在土壤中;有機肥施用過少,土壤嚴重板結,土壤病原菌的拮抗菌(有益微生物)減少;殺菌使用方法不對,導致病原菌產生抗性。這些都會導致病原菌數量連年增加,重茬田塊中的土傳病蟲害就會大面積發生,直接導致減產。
2.作物的自毒現象。大蒜在生長過程中常常會像動物一樣向體外排泄一些毒素—化毒自感物質,并通過地上淋溶、根系分泌物、病株殘體遺留在土中。隨著大蒜連年種植,這些病菌會逐年增加,抑制大蒜生長,導致減產。
3.大蒜選擇性吸收養分,偏好的營養逐年遞減,造成大蒜缺素癥,導致減產。
(五)蒜農缺乏科學種植技術
蒜農缺乏科學種植技術和正確的大蒜病蟲害防治方法,不能有效遏制重茬病病原菌生長,甚至加重病情。連續種植8~9年,導致重茬病持續影響大蒜生長,損害蒜農利益。
(一)施足底肥
1.重施有機肥。結合整地,開溝施有機肥,每667 m2重施腐熟有機肥2 000~4 000 kg,或商品有機肥200~250 kg。
2.合理選擇化肥。選擇硫酸鉀復合肥或16-12-18大蒜專用肥70~80 kg+微量元素水溶肥4~10 kg,根據土壤情況配比。
(二)根據生長情況追肥
1.補施返青肥。大蒜見青后可趁雨雪天氣每667 m2追施40%氮硫肥15~20 kg;每667 m2用“微量元素水溶肥”100~150 g對水30~40 kg葉面噴施。
2.重施提苗肥。在4月上旬每667 m2施40%氮硫肥20~30 kg以滿足大蒜旺盛生長對氮硫的需要。
3.施好膨頭肥。在蒜薹露纓時每667 m2隨水沖施高氮高鉀型肥料15~20 kg,以加速蒜頭膨大;每667 m2用“微量元素水溶肥”100~150 g,對水30~45 kg葉面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