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縣農業局 程志杰
柘城縣綠色糧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柘城縣農業局 程志杰
小麥目前是柘城縣第一大糧食作物,在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加快小麥高產高效優質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落實小麥生產關鍵技術,推動小麥產量、品質進一步提高,結合柘城縣小麥生產實際,制定該技術規程。
所選品種為通過河南省或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該生態區域種植的小麥品種,種子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規定的矮抗58、鄭麥7698、周麥22、眾麥1號等中筋和中強筋小麥品種,且以半冬性品種為主。
(一)主要生育指標
每667 m2基本苗為20萬~25萬,越冬期群體數為70萬~80萬,春季最高群體數不超過100萬;成熟期每667 m2成穗數40萬~45萬,千粒質量在43 g以上;目標產量550 kg/667 m2。
(二)冬前及越冬期管理目標
在苗全、苗勻的基礎上,促根增蘗,促弱控旺,培育壯苗,保苗安全越冬。
(三)返青期至抽穗期的管理目標
通過分類肥水管理,促弱控旺轉壯,協調群體與個體、地上與地下、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保苗穩健生長,構建高質量群體,培育壯稈大穗,搭好豐產架子。
(四)抽穗期至成熟期的管理目標
搞好“一噴三防”,及時防病治蟲,養根護葉,防倒延衰,延長葉片功能期,提高粒重,適時收獲,防止穗發芽。
(一)播前準備
1.藥劑拌種。拌種前要去除病粒、霉粒、爛粒等,并選晴天曬種1~2 d,以提高種子發芽勢。選用戊唑醇(2%立克秀干拌劑或濕拌劑、6%亮穗懸浮種衣劑)或苯醚甲環唑(3%敵萎丹)懸浮種衣劑、氟咯菌腈(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小麥全蝕病重發區,可選用硅噻菌胺(12.5%全蝕凈)懸浮劑或苯醚甲環唑+氟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進行藥劑拌種,防治條銹病、紋枯病、腥黑穗病等多種病蟲害。
2.土壤處理。地下害蟲嚴重發生地塊,每667 m2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0.3 kg,對水1~2 kg,拌細土25 kg制成毒土,耕地前均勻撒施于地面,隨犁地翻入土中。小麥吸漿蟲發生區,在小麥播種前最后一次淺耕時,每667 m2用80%敵敵畏乳油50~100 mL對水1~2 kg,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 mL對水5 kg,拌勻制成毒土邊撒邊耕,翻入土中。
(二)精細整地
1.秸稈還田與合理造墑整地前茬玉米收獲后應及早粉碎秸稈,秸稈切碎長度≤5 cm,均勻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機耕翻入土,耙耱壓實,每667 m2補施尿素5 kg,以加速秸稈腐解。連續旋耕2~3年的麥田必須深耕1次,耕深25 cm左右,或用深松機深松30 cm左右,以破除犁底層,促進根系下扎,有利于吸收深層水分和養分,增強抗災能力。耕后耙實耙細,平整地面,徹底消除“龜背田”。
2.科學施肥。產量為550 kg/667 m2以上的高產麥田,每667 m2施純氮(N)17~18 kg,磷肥(P2O5)8~10 kg,鉀肥(K2O)5~9 kg。小麥玉米一年兩熟麥田應注意增加磷肥施用量。
3.播種。提倡精量半精量播種,播種期以10月8—15日為宜,播量12.5 kg/667 m2。一般每晚播2 d,增加播量0.5 kg/667 m2,但每667 m2播量最多不能超過15 kg。播種深度以3~5 cm為宜,確保下種均勻、深淺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如遇干旱可造墑以達到足墑播種,播種時要隨播鎮壓,踏實土壤,確保順利出苗。
(一)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1.查苗補種,疏密補稀。缺苗在15 cm以上的地塊要及時催芽開溝補種同品種的種子,墑情差時在溝內先澆水再補種;也可采用疏密補稀的方法,移栽帶1~2個分蘗的麥苗,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壓心,下不露白,并壓實土壤,適量澆水,保證成活。
2.適時中耕鎮壓。對群體過大的過旺麥田,可采取深中耕斷根或鎮壓措施,控旺轉壯,保苗安全越冬。
3.看苗分類管理。對于弱苗,要抓住冬前有利時機追肥澆水,一般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左右,并及時中耕松土,促根增蘗。對有旺長趨勢的麥田,要及時進行深中耕鎮壓,中耕深度以7~10 cm為宜;也可噴灑壯豐胺等抑制其生長。
4.防治病蟲草害。于11月上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氣溫10 ℃以上時及時防除麥田雜草。對野燕麥、看麥娘、黑麥草等禾本科雜草,每667 m2用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水乳劑60~70 mL或10%精惡唑禾草靈(驃馬)乳油30~40 mL對水30 kg噴霧防治;對播娘蒿、薺菜、豬殃殃等闊葉類雜草,每667 m2可用75%苯磺?。ㄩ熑~凈、巨星)干懸浮劑1.0~1.8 g,或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0 g,或20%使它隆乳油50~60 mL對水30~40 kg噴霧防治。
5.嚴禁畜禽啃青。要加強冬前麥田管護,管好畜禽,杜絕畜禽啃青。
(二)返青期至抽穗期管理
1.因苗制宜,分類管理
對于一類苗麥田應積極推廣氮肥后移技術,在小麥拔節中期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8~10 kg,控制無效分蘗滋生,加速兩極分化,促穗花平衡發育,培育壯稈大穗。對于二類苗麥田應在起身初期進行追肥澆水,一般每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并配施適量磷酸二銨,以滿足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提高對養分的需求。對于三類苗麥田春季管理以促為主,早春及時中耕劃鋤,提高地溫,促苗早發快長。追肥分2次進行,第1次在返青期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左右,第2次在拔節后期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5~7 kg。對于播期早、播量大,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可在起身期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0~50 g或壯豐胺30~40 mL,對水25~30 kg均勻噴灑,或進行深中耕斷根,控制旺長,預防倒伏。
2.預防“倒春寒”和晚霜凍害。小麥拔節期前后一定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預報有寒流來臨之前,采取澆水、噴灑防凍劑等措施,預防晚霜凍害。
3.防治病蟲害。重點防治紋枯病、麥蚜、麥蜘蛛、全蝕病。防治小麥紋枯病,每667 m2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30 g,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 g,或25%丙環唑乳油30~35 mL,對水50 kg噴霧,每隔7~10 d再施1次藥,連噴2~3次;防治蚜蟲、麥蜘蛛 、麥蚜,每667 m2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15 g,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 g,1.8%阿維菌素乳油8~10 mL,對水20 kg噴霧,加12.5%全蝕凈20 mL預防全蝕病。
(三)抽穗期至成熟期管理
1.適時澆好灌漿水。小麥生育后期如遇干旱,在小麥孕穗期或籽粒灌漿初期選擇無風天氣進行小水澆灌,此后一般不再灌水,尤其不能澆麥黃水,以免發生倒伏,降低品質。
2.葉面噴肥。在小麥抽穗期至灌漿期間,每667 m2用尿素1 kg對水50 kg進行葉面噴灑,以補肥防早衰、防干熱風危害,提高粒重,改善品質。
3. 防治病蟲害
(1)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葉枯?。好?67 m2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100 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40~60 g,或志信星25~32 g,或25%丙環唑乳油30~35 g,或30%戊唑醇懸浮劑10~15 mL,對水30 kg噴霧防治,間隔7~10 d再噴藥1次。
(2)小麥赤霉?。盒←湷樗霌P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 d以上連陰雨天氣,應抓住下雨間隙期每667 m2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或多菌靈膠懸劑、微粉劑80 g對水30 kg噴霧。如噴藥后24 h遇雨,應及時補噴。
(3)麥蜘蛛、蚜蟲、吸漿蟲:選擇晴天中午前或下午3時后無風天氣,每667 m2用1.8%蟲螨克乳油8~10 mL,或20%甲氰菊酯乳油30 mL,或40%馬拉硫磷乳油30 mL,或1.8%阿維菌素乳油8~10 mL+ 40%甲基異柳磷乳油200~250 mL+ 4.5%高效氯氰菊酯40 mL對水50 kg噴霧防治。
4.適時收獲,預防穗發芽。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適時收獲。若收獲期有降雨過程,應適時搶收,天晴時及時晾曬,防止穗發芽和籽粒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