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縣農業局 徐麗
菜心高產栽培技術
臨潁縣農業局 徐麗
隨著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臨潁縣無公害蔬菜發展迅速,廣東菜心(菜薹)成為臨潁縣供港蔬菜的主推品種。由于人們對菜心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菜心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無論內銷和出口需求量都很大。經過近幾年的試驗、示范和大面積推廣,逐漸摸索出一套在臨潁縣不同季節規模種植菜心的新技術。
選擇通風透光,地勢平坦,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排灌方便,旱澇保收且富含有機質,pH值為6,前茬為非十字花科作物的壤土地種植。菜心地種植前要充分曬田,播種前要深耕耙碎曬壟,并多施有機肥作基肥,整畦高約30 cm,畦寬約1.5 cm。注意挖溝排水。畦面呈龜背形,畦內土壤細碎平整。
菜心生長期長短和對栽培季節的適應性可分早熟、中熟、遲熟三大類型,可根據生產區域氣候條件和時令進行選擇。早熟類型菜心在夏季或夏秋栽培,采用直播方式,著重抓好防雨、抗熱工作。選擇四九心或四五心的品種,以收主薹為主。中熟類型菜心在秋季或春末栽培,植株半直立,基生葉6~8片,較大,腋芽有一定的萌發力,主側薹兼收,以收主薹為主,選用品種多為60菜心。晚熟類型菜心在冬春季節栽培,一般腋芽萌發力強,主側薹兼收,采收期較長,菜薹產量較高,耐寒不耐熱,選擇品種以80菜心為主。
夏季菜心生產一般以直播為主。直播時可用撒播、條播和穴播。撒播時每667 m2播種量為0.3~0.6 kg。播種時要注意避免大暴雨的天氣,播種后用碎麥秸或腐熟有機質薄蓋畦面,防止雨水沖刷。播種后要保持苗床土壤濕潤,宜用麥秸或塑料薄膜等覆蓋保濕,待有少量種子萌芽出土時將覆蓋物揭去。移植一般用于秋冬季節的中遲熟品種,當幼苗真葉展開后就可間苗,株距應在3 cm左右,間苗后可適當追肥。當菜心生長有15 d左右,有3~5片真葉時即可移苗定植或定苗,定苗的株距約為15 cm。
(一)及時間苗,合理密植
菜心的栽培季節和品種決定了栽培密度,這是栽培菜心高產的主要手段,也決定了直播品種間苗的重要性。在第1片真葉展開時要及時間苗,以后再間苗1~2次,3~5片真葉時定苗。栽培密度根據品種特性決定,采收主薹的為12 cm× 15 cm,主側薹兼收的為15 cm× 20 cm。及時查漏補缺,去除劣苗。
(二)因地制宜,合理施肥
應根據菜心的根群分布淺、吸收面積較小、吸收能力較弱、栽培密度大、生長速度快等習性進行配方施肥,采用腐熟度好、質地細膩的沼渣作基肥,切勿偏施氮肥。 一般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沼渣)約2 000 kg、復合肥20~30 kg,與土壤充分混勻。第1片真葉展開后開始追肥,以薄施、勤施、前期少、中后期多的原則使用速效性氮肥,同時增施磷鉀肥。當菜心現蕾時,應逐漸增加施肥的濃度和份量,保證菜薹發育。菜心進入菜薹形成期時生長明顯加快,要保證肥水充足,一般5~7 d施肥1次。肥料種類對菜薹品質有很大關系。特別是菜薹形成期,要注意增加磷鉀肥的施用,有條件的可選用經過充分腐熟發酵的沼液來補充肥力提高菜心的品質,將沼液過濾澄清后對水稀釋10~15倍配合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以葉面布滿液珠而不滴水為宜,一般每667 m2菜心用沼液40 kg左右,可在菜心的整個生長期內噴施,既有利于提高菜薹品質和產量,又能節約成本,增加效益,也可防病滅蟲。
(三)防暴雨,勤淋水
夏季菜心生長期間正值高溫多雨或干旱季節,應抓住防熱防暴雨的中心環節,可在薹菜上方0.8 m以上的高處用45%遮光網搭棚覆蓋,避免高溫和暴雨造成的危害。菜心根系淺,中后期葉面積大,在高溫下蒸騰量極大,整個生長季節要保持土壤濕潤。要勤于淋水,但不能漫灌。雨天后要注意及時排水防澇,同時減少軟腐病蟲害的發生。夏秋高溫烈日下應在早、午、晚各淋水1次,淋水時應使水滴均勻的灑在畦面和葉面上,臨采收前5 d盡量控制少噴淋水,以免因水量過大、葉片生長過長而影響菜心品質和保鮮時間,保持相對濕潤,降低田間菜心瘟蒂。
一般在菜薹高及葉片的先端,已初花或將有初花,即所謂的“齊口花”時為適當的采收期。根據商品需求也可在“齊口花”之前采收。采收時,可用小刀從莖伸長處切斷,收獲菜薹宜在早晨無露水后進行,夏季栽培菜心以采收主薹為主,一般不采收側薹,應按統一規格進行分級采收,使產品整齊度高。采收時切口要平面整齊,菜體保持完整、大小、長短均勻一致。精品菜心采獲后要及時清潔預冷,保證鮮嫩包裝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