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敬原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大學生網絡隱私侵犯與自我保護意識培養
馬敬原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人們之間的交流逐漸脫離傳統書信載體,更偏向于使用社交軟件和社交網站等平臺,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個人隱私泄露和侵權現象日益增多。大學校園又是我國網絡使用率較高,互相溝通的重要陣地。本文針對我國大學生網絡隱私泄露和侵權現狀,探討其發生原因、危害,并提出減少和避免網絡隱私權的對策建議。
大學生;網絡隱私;自我保護
2002年3月,QQ注冊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僅僅過了兩年,2004年的QQ注冊用戶數就突破了3億,QQ形象緊密地融入到了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當中。2005年,騰訊開發出QQ空間,更是成為用戶發表個人信息、生活照片、心情感悟的重要網絡平臺。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每天平均上網時間接近3.8小時。學生群體上網比例最高,達到了25.1%,其中大學生的上網率高達84%,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將網絡作為收集、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
大學生作為各種社交網絡的主要參與群體之一,雖然他們具有較高的網絡操作技能,較快的學習新技術的能力,但是他們社會經驗不足、自我保護意識較弱,隱私泄露幾率較高。同時也由于相關信息技術的安全漏洞、法規政策的不盡完善,使得社交網絡的安全隱私問題凸顯。
隱私,是指公民個人生活中不愿為他人(一定范圍以外的人)公開或知悉的秘密,如個人的私生活、相冊、日記、身體缺陷、短信記錄、通話記錄、個人身份信息等。若未經當事人許可就公開相關個人信息的行為,構成侵犯隱私權,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網絡隱私則是個人隱私在網絡空間中的一種延伸體現,公民在網絡中產生的私人信息、網上活動和網絡空間,同樣享有法律保護。具體分為:一、個人基本信息,在申請網絡帳號時填寫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由運營商要求用戶登記的此類身份識別信息;二、微信、QQ、郵箱、游戲、炒股等需要的帳號和密碼;三、個人上網記錄、股票現金等交易記錄,上傳的個人照片和個人日記等信息。
為了展開研究,筆者通過問卷進行調研,發放問卷160份,回收16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57份,有效率98%。
在157名同學中,有102人(65%)在QQ、微信等社交平臺上使用了真實照片作為個人頭像,有135人(86%)綁定了手機或郵箱,82人(52%)因為游戲防沉迷系統的原因,選擇了姓名和身份證的實名驗證。有56人(36%)將個人信息、照片資料等向自己關注的人公開,還有28人(18%)將個人信息真實的補充完全并向所有人進行公開,陌生人和好友可以隨意查看上傳的信息、日記和照片等內容,此部分公開自己信息資料的同學,他們的隱私泄露的風險最大。有3名同學發生過自己的帳號被盜并向聊天好友發布不良信息,138人(88%)擔心個人網絡隱私的泄露問題,但僅有17人(11%)知道如何保護個人隱私,降低隱私泄露的方式方法。
網絡世界被稱為全球的“第八大洲”,不管是對個人、社會還是國家,網絡安全的國家戰略地位早已形成共識。近年來信息泄露事件更是接連發生:我國社保成為個人信息泄露重災區;美國醫療保險公司遭黑客攻擊,8000萬用戶資料受影響;運營商通過用戶上網在云端服務器產生的記錄,非法采集數據,使得惡意攻擊者和數據采集者通過對不同信息的挖掘、收集、過濾、分析,了解用戶個人瀏覽興趣、常駐位置、交友圈子甚至是個人飲食口味偏好,造成個人重要敏感信息沒有隱私可言。
而作為青年群體,他們對社交網絡的使用率和依賴程度較高,雖然在思想上重視自己的網絡隱私,但是卻缺乏必要的行動去學習相應的網絡技能來面對泄露事情的發生,一旦遭遇網絡個人隱私侵犯事件,也不清楚怎樣尋求幫助。由此可見,對于大學生網絡隱私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已成為我們要嚴肅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針對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單單從個人入手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是從政府,到掌握核心數據的網絡運營商,再到用戶個人,三方通力合作,形成保護網絡隱私的良性環境。
(一)政府主導完善隱私保護制度
信息安全工作具有范圍廣、行政監管部門多等特點,世界上也已經有很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出較為完善的保護公民網絡隱私權的法律法規,政府應吸取這些地方制度的經驗和教訓,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公民網絡隱私保護制度。明確個人網絡隱私權的重要性、保護范圍,成立監督管理部門,形成公安、電信、安全等部門通力合作,加大對社會上隱私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二)企業積極推動隱私保護管理
對于提供社交、購物、娛樂等網絡平臺的企業,首先應創建一個安全的信息中心,通過技術的不斷提升,降低數據泄露的風險,增強自身數據系統的安全可靠;其次是建立用戶個人網絡信息的保護意識,為了使產品更好的為用戶服務,收集到的數據應該使用安全可靠的存儲措施,特別是金融系統中用戶的財產隱私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信息的同時要讓客戶充分的了解隱私保護條款和使用守則,做到讓客戶知情;最后是企業自身工作人員的管理要不斷加強,安排專人負責隱私泄露情況發生時的后續問題,及時解答、及時處理。
(三)個人不斷增強隱私保護意識
從本次問卷調查的數據上來看,個人網絡信息保護意識不足是隱私泄露的主要原因,個人應當成為自己隱私信息的第一責任人。首先,大學生不應隨意泄露個人數據,填寫個人信息時,充分了解隱私生命條款,謹慎完善和公布個人隱私信息;其次,大學生應自行采取技術保密手段,密碼設置不應僅僅追求簡單易記和輸入方便,字母和數字相結合,避免使用個人姓名和生日相互組合成較易被破解的內容;第三,大學生應了解網站收集,使用個人數據的目的、用途等。謹慎使用需要自己身份信息的第三方應用程序。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形式,擁有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這種優勢深深吸引著當代大學生們的使用和關注。因此,我們要加大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力度,讓網絡安全意識在大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并幫助他們掌握維護網絡安全的技能和方法,共同防范抵御侵權事件的發生。倡導他們自覺地維護網絡空間健康,尊重他人隱私,保護個人隱私,使網絡空間真正清朗起來。
D
A
1006-0049-(2017)23-0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