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丹
內江師范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淺談“搭橋藝術”在采訪中的運用
羅 丹*
內江師范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搭橋藝術”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訪對象感興趣的相似點或接近點,目的是為了營造生動活潑的氛圍的一種采訪藝術。采訪時需要記者運用這種技巧,設法在短時間內找到“一座橋”,說好第一句話,使被采訪對象放松緊張拘謹的情緒,達到一種輕松的氣氛,使采訪能夠順利進行。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接近被采訪者,作最深入的采訪,就成為記者的一項基本功。
搭橋藝術;由生到熟;接近點
“搭橋藝術”是斯諾前夫人韋爾斯講的“斯諾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訪對象感興趣的相似點或接近點,選擇合適話題,使記者和被采訪對象從“生”到“熟”,目的是為了營造生動活潑的氛圍的一種采訪藝術。
韋爾斯說:“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同采訪對象一見面就像老朋友似地交談起來,無拘無束。不要板著臉兒,過分嚴肅,那會把空氣弄得很緊張”。初一聽,似乎這種方法很簡單,細一想,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中央電視臺原《面對面》主持人王志說過:“只有職業的采訪者,沒有職業的被采訪者。”記者的采訪活動絕大部分是在生疏的環境、生疏的條件下與完全陌生的人打交道。記者面對的被采訪對象的是各種各樣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的性格外向,配合采訪;而更多的人由于很少甚至是第一次面對記者,缺乏專業的媒介素養,在和記者交談時表現很拘謹,記者無法通過采訪獲得自己需要的素材。由于記者在訪問中是居于主導地位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記者運用技巧,設法在短時間內找到“一座橋”,說好第一句話,使被采訪對象放松緊張拘謹的情緒,達到一種輕松的氣氛,使采訪能夠順利進行。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要處理好“生”與“熟”的矛盾,也就是從陌生到熟悉的關系。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接近被采訪者,作最深入的采訪,就成為記者的一項基本功。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前夕,一位記者接到采寫一篇有關道路建設的成就性報道。在采訪一位出租車司機時,司機剛開始有些緊張,不知道該怎么和記者交流。記者注意到他的車很新,便問了一個問題,問他是不是才換的新車。一提到他熟悉的事物,這時候,司機話匣子便打開了。他告訴記者,以前的道路路況不好,顛得厲害,所以這已經是他換的第二輛車了。現在道路修好了,他再也不會因為路的顛簸而心疼自己的車了。
在這次采訪中,由于有了記者搭的關于“換新車”這座橋,所以被采訪對象才和愿意記者交流,記者才能聽到來自生活、發自肺腑的直接表達,從而可以寫出以司機切身的生活變化來反映道路建設成就的新聞稿件。
由此可以看出,當對方因為性格內向或對記者不熟悉不愿多說時,記者就應該找到一種“媒介”或對方的興趣點,以此拉近雙方的距離,從陌生到熟悉,讓提問在融洽的氛圍中順利進行。
那么,我們在采訪中從哪些方面可以找到使采訪對象感興趣的相似點或接近點呢?
首先可以從心理上尋找接近點。我們與被采訪對象之間是取與予的關系,我們希望對方提供更多的信息。但這種取與予的關系又可以是相互的,即一個同意接受采訪的人,他們一般都有這樣一種心理,那就是希望把自己的成功經驗或奮斗歷程報道出去。
其次,可以尋找情感上的接近點。2004年底,筆者偶然從和同事的談話中了解到,在內江市的威遠縣黃荊溝鎮的威遠煤礦,還有一輛蒸汽小火車在服役,因為企業改制,到年底后,這輛小火車將退出歷史舞臺。帶著對小火車和煤礦工人命運的關注,我和兩攝像名記者深入礦區,進行了前后為期兩個月的采訪。我們一到煤礦,采訪了幾位退休的老火車司機。由于這些司機們平時和機器打交道的時間比較多,和陌生人交流的時候,就顯得有些拘謹,在剛剛見面的時候,他們不知道該怎么接受我們采訪。這時候,我們就從他們對這輛即將退役的小火車的感情說起,一提到這個,他們開始感懷起來,回憶起和小火車一起走過的點滴歲月,說到動情之處,司機們的眼圈開始泛紅,我們的攝像機完整的捕捉到了這些難忘的畫面。
那段時間非常辛苦,白天跟著小火車的路線在山里忙碌拍攝,晚上住在條件很差的黃荊溝鎮那個瀕臨破產的小煤礦的招待所里。通過深入細致的挖掘素材,不辭辛勞的奔波,我們獲得了很多很好的新聞素材,最后將其制作成電視專題片《小火車和它的師傅們》。當初做這個片子的時候,筆者一直為能找到一個完美的結尾方式而絞盡腦汁。在看完長達幾個小時的采訪素材之后,終于在一個不起眼的畫面里找到了靈感,就是我們在山頂上錄的廠區里面放的廣播,廣播里播放的歌曲是《萬水千山總是情》。在片子的結尾,所剩不多的幾個工人站在蒸汽小火車前合影,和著這首經典老歌,把工人們和觀眾對蒸汽小火車的相依相戀的難舍之情淋漓盡致的烘托和表達了出來,這個結尾為整個片子增色不少。節目播出后,反響很好,此片獲得當年內江市以及四川省社教類專題片一等獎。
再次,是尋找地理上的接近點。俗話說,親不親,家鄉人;美不美,故鄉水。許多時候,他鄉遇見同鄉,幾句鄉音,就能產生一種特有的親近感。這種作用對人們心理的微妙影響,能夠縮短記者與采訪對象在思想上的距離,使采訪能夠更加順利的進行。
最后,還可以尋求志趣上的接近點。美國詹姆森·阿倫森教授197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講課時說:“如果一進屋就覺察到采訪對象有點害羞或緊張,你可以評論一下室內的擺設——墻上掛的一張有趣的畫,茶幾上擺著的一個某朝代的花瓶——幫助他放松下來。如果他感到你跟他一樣也對黑白陶瓷器皿有興趣,那就更好了,你就緩和了房間的緊張氣氛。”這就是從共同興趣和愛好中找到共同的話題。
新聞界有句行話,叫“七分采,三分寫”。記者的專業技術更多地反映在采訪技巧的純熟方面。記者靈活應用提問技巧,是新聞采訪獲取成功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采訪中,記者千萬不要為尋覓“接近點”而沒話找話地投其所好,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使采訪對象認為你虛偽,不利于溝通彼此之間的感情。
[1]宋清華.記者采訪技巧探析.今傳媒,2013(3).
[2]張冰.論人物采訪中記者的采訪技巧.才智,2010(24).
[3]高原.第一個來華講新聞學的美國人[J].新聞戰線,1979(4):81-82.
[4]張容.淺談新聞記者獲取采訪素材的方法.新聞研究導刊,2012(9).
羅丹(1972-),女,漢族,四川人,大學學歷,內江師范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主任記者,主要研究方向:新聞采訪學。
G
A
1006-0049-(2017)23-0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