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漁業服務與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趙秋龍/文
工廠化養殖石斑魚感染刺激隱核蟲病的診斷和防治方法
■ 深圳市漁業服務與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趙秋龍/文
近年來,隨著深圳地區的水產養殖業不斷萎縮,目前可養殖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深圳大鵬沿海的少量區域,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顯得尤為重要。深圳養殖企業主要開展工廠集約化養殖石斑魚等高檔魚類,但是集約化高密度養殖往往伴隨著魚病頻發,刺激隱核蟲已經是海水工廠化養殖中比較嚴重的病原。危害嚴重時甚至形成暴發性流行的水生動物疫病,特別是魚苗,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更高。認識刺激隱核蟲病的病原、診斷方法以及防治措施,對石斑魚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病原為刺激隱核蟲,又稱海水小瓜蟲、白點病,屬纖毛動物門、 寡膜綱、膜口目,為寄生性纖毛蟲類。該蟲體呈乳黃色,球形、卵形或梨形,前端稍尖,成熟的個體直徑達0.4mm~0.5mm,體內有由4~8個卵圓形團塊連接成“U”字形排列的念珠狀大核。蟲體主要寄生在宿主魚的體表、鰭、鰓、眼睛等與外界相接觸處,魚體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將蟲體包住和伴隨表皮細胞增生產生的白色小囊泡,形成肉眼可見的小白點。
刺激隱核蟲病流行地區廣,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可感染尖吻鱸、紫紅笛鯛、東方鲀、大黃魚、美國紅魚、鱸魚、金鯧、石斑魚、藍子魚、白胡椒鯛、真鯛、黑鯛、平鯛、紅鰭笛鯛等各個海水養殖魚類品種,主要發病于5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1月下旬的季節交替過程中,此時的水溫變化較大,魚體免疫力低下,極易感染刺激隱核蟲。該病流行發病水溫為25~28℃,病魚會出現攝食量減少,身體消瘦,游動緩慢的現象,呈分散狀態離群漫游,嚴重時,魚體的白色囊泡連成片,形成一層白膜,嚴重感染眼睛時引起角膜增生,眼球渾濁。當鰓大量寄生刺激隱核蟲時,鰓絲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阻斷呼吸的順暢,致使病魚易缺氧窒息而死。
1.外觀和行為檢查:撈出病魚觀察,其體表、鰭、鰓等處肉眼可見小白點,且分布大量粘液,重者形成一層渾濁的白膜。表皮點狀充血,鰓組織因貧血而呈粉紅色。嚴重時還伴有繼發性細菌感染的病癥:體表發炎潰瘍,鱗片極易脫落,鰭條缺損、開叉,眼睛白濁,鰓絲腐爛。病魚初期攝食量減少,在養殖池中分布散亂、狂游不止,時常翻轉身體磨擦池底,開口呼吸頻率加快。后期發病魚的皮膚和鰓受蟲體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形成白色膜囊將蟲體包住,故肉眼看上去病魚體表和鰓上有許多小白點(俗稱“白點病”) , 病魚食欲不振,身體消瘦,游動緩慢,池底可見大量白色“糞便”。
2.顯微鏡檢查:在顯微鏡下觀察有無蟲體。患病初期取鰓絲放在載玻片上,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鰓絲之間有蟲滋養體,呈黑色圓形或橢圓形團塊,有的還在作旋轉運動。患病后期取魚體表粘液做水浸片,在顯微鏡下可看到許多旋轉運動的蟲體;或將有小白點的鰭條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磁盤中用解剖針輕輕將白點的膜挑破,如看到有小蟲體滾出、在水中游動即可確診。
3.PCR檢測:挑取蟲體并提取蟲體DNA,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行業標準SC/T 7217-2014刺激隱核蟲病診斷規程中的8.3 PCR檢測的方法進行PCR檢測。結果判定:如果在魚體表或鰓上肉眼觀察到小白點或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疑似蟲體,則判斷為可疑,若是病魚同時符合該病的一些臨床癥狀也可確診;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疑似蟲體,并用PCR方法擴增出540bp的目標片段,經過測序鑒定和刺激隱核蟲的參考序列相似度達到95%以上,則可確診為刺激隱核蟲。
1.預防措施:刺激隱核蟲有胞囊保護,對外界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能力很強,生產中治療該病比較困難,故平時養殖管理應采取“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防治方針,工廠化養殖中具體預防措施包括以下幾點:①魚苗放養前,養殖池要用高錳酸鉀或漂白粉嚴格消毒,徹底殺滅池中殘存刺激隱核蟲的胞囊。②設置嚴格的海水砂濾池和消毒池,確保海水消毒的穩定性。③水質指標的控制,盡量控制水溫24~29℃,鹽度22~33‰,pH 值 7.5~8.6,DO ≥ 5mg/L,NH4+≤0.5mg/L。④在夏季高溫時注意加大換水量,定期潑灑消毒劑,保證水質清潔、溶氧充足。⑤養殖過程中將刷子和撈網等定期消菌,專池專用。⑥投喂高質量全價飼料、定期補加VE、VC,加強營養提高魚體抗病力。
2.治療方法:由于刺激隱核蟲外部形態和生活史的特征,藥物的使用只能殺滅寄生在魚體上的部分幼蟲,但成蟲在遇到藥物時則形成胞囊,從魚體上脫落。在條件適宜時,增殖更多的纖毛幼蟲,侵襲更多的宿主,造成更大的危害,故尚無根治刺激隱核蟲病的藥物和措施。目前可用的成本較低的方法是淡水浸浴法,但是此種方法工作量較大,對魚體傷害也大,對于養殖量大的情況難以操作。其他的藥浴法可采用晶體敵百蟲和硫酸銅掛袋,按照4×4米水泥池,各掛敵百蟲200克、硫酸銅200克,每天掛一次,持續掛三到四天,直到刺激隱核蟲消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