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 李易珊/文圖
聚焦漁業供給側改革廣東大力推進現代漁業廣東現代漁業工作現場會在佛山召開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 李易珊/文圖

會議現場
低溫暫養的全自動化包裝生產車間、一袋袋經過充氧存活50小時以上的打包魚、綜合生態漁業文化園......在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和佛山“漁耕粵韻”文化生態園區內,這些現代漁業的“縮影”正吸引著眾多漁業人士的目光。據了解,廣東現代漁業正進行漁業管理機制創新、養殖業轉型升級、流通業提升等,聚焦漁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
為加快推進漁業供給側改革,8月25日,廣東現代漁業工作現場會在佛山舉行。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李書民出席會議并講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黨組書記王中丙主持會議,廳長文斌作現代漁業報告,副廳長洪偉東、高慶營,佛山市副市長喬羽等出席會議。
廣東漁業經濟保持快速發展。會議指出,2016年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2863億元,比2010年增長77.1%;水產品總產量874萬噸、產值1196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9.9%和61.2%;全省水產養殖面積55萬公頃,比2010年減少8262公頃,養殖產量同比增長25.8%;水產品出口量54萬噸、出口額32億美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9.2%和48.2%;漁民人均收入14486元,比2010年增長49.4%。
下一階段廣東將著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努力建設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漁業。會議要求,力爭到2020年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7%;建成一批標準化程度高、覆蓋面廣、產業承接與聚集能力強的現代漁業基地;建成一批輻射帶動作用大、科技水平高、綜合競爭力強、年產值超億元的漁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水產品牌;形成一批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的漁業科技創新成果,漁業科技水平顯著提升;建成大型人工魚礁區10個,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廣東海洋與漁業事業發展正站在新的起點,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當前,廣東海洋漁業將重點推進九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支持和公關力度,著力做強水產苗種業;二是優化空間和產業布局,著力提升發展養殖業;三是嚴格實施“雙控”制度,著力優化發展捕撈業;四是強化水產品質量監管,著力提升水產品安全水平;五是加強漁業資源保護修復,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六是加快漁業科技創新推廣,著力提高支撐保障能力;七是大力推進經營體制創新,著力提升產品供給水平;八是切實強化監管制度落實,著力保障漁業安全;九是加強海上涉外漁業管理,著力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因此,在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工作表”上,近期也將重點抓好幾件事:一是加強漁業安全生產管理和漁業防臺工作、秋季漁業防臺和臺風“天鴿”救災復產工作。二是各地要切實做好本地區漁業油補資金的統計和發放工作。三是加快推進漁港建設、漁船更新改造工作,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漁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四是加大漁業領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各地要做好有關準備工作,主動與省廳對接,將放管服改革落實到位。五是積極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宣貫,組織開展宣傳月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加強宣貫,做到家喻戶曉。六是各級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要配合當地食安部門,針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暴露的薄弱環節,進一步部署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做好迎接國務院食品安全考核有關準備工作。七是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組織實施好涉漁“三無”船舶整治工作。
當天會上,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對現代漁業產業示范園區、休閑漁業示范單位、特色養殖示范基地、健康養殖示范基地、漁業龍頭企業、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點和漁業物流示范企業進行了集中授牌,形成了一批現代漁業典范。
在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佛山市漁業局、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作了典型發言。
佛山市養殖面積約為3.7萬公頃,2016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約為62萬噸,總產值約117.5億元,加州鱸、桂花魚、甲魚、鰻魚等產量居于全省前列。因此,佛山市副秘書長陳鋒表示,要通過結合產業調整升級、市民消費升級、生態建設升級、創新驅動升級、現代物流升級,來主抓漁業產業結構優化、產品安全質量保障、生態健康養殖推廣、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水產品流通產業壯大。
而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王正印也表示,發展現代漁業要樹立大海洋、大漁業、大資環理念。目前該市已經減船拆解漁船33艘,更新改造拆解舊船88艘,其中已建好并“四證”齊全漁船59艘。
作為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型企業、協會,以及先進個人,廣東省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鰻魚協會、陽江市漁鄉子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電白縣鑫蘭水產科技養殖有限公司等相關負責人也分別做了示范性發言,介紹其在休閑漁業拓展、質量監督、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先進做法,將為全省現代漁業發展提供更多啟示。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文斌與沿海市代表簽約
六十多年專注做水產出口,廣東省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目前擁有綠色食品水產養殖示范基地和國家檢驗檢疫局注冊的供港澳淡水魚出口養殖基地26000畝。該公司副總經理李廣恩透露,未來該公司將做強產業實體,融合“互聯網+”新業態,用好大數據和智能科技,以探索供給側改革創新為切入點,推動傳統水產行業精準轉型升級。
陽江市漁鄉子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月喜提出,休閑漁業在發達國家已經實施多年了。而且國際對旅游資源的評價標準形成了觀賞、娛樂、康復、認識、文化、勞務收入、銷售收入等6個價值標準。因此,她根據“休閑漁業”的理念,在不影響本場的“海水魚苗繁育”主業的前提下,增設了“休閑漁業”,即開設了“漁鄉子疍家休閑園”旅游項目。
同樣,作為一名白手起家的漁家女,林桂蘭創辦了電白縣鑫蘭水產科技養殖有限公司。目前,她的公司已經建立起了30畝的人工濕地循環水大規格對蝦養殖示范基地,年生產對蝦30噸以上。她建議,政府應當加大政策、資金的扶持,特別是要增加魚塘蝦塘改造資金的投入,增強漁農的防災減災能力;加大政策性惠農保險的扶持,使漁農免除后顧之憂,大膽投入生產;加大對漁農的培訓力度,有效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和質量安全意識。
會上,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與沿海地市簽訂了《加強國內海洋漁船控制與管理責任書》和《落實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責任書》;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簽訂了“漁船更新改造貸款風險擔保資金項目”合同。屆時,廣東海洋與漁業現代化將邁上新臺階。
湖北省潛江市水產局高級工程師陶忠虎受邀出席本次會議,作為兄弟省份其中一個優秀代表,他仔細詳述了小龍蝦“稻蝦共作”模式:這是一種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即在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并種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種植期間小龍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共同生長。依靠這種模式,當地的小龍蝦產業已經進入高速生產的通道,目前全國40%的小龍蝦來自潛江市,2016年綜合產值高達180.46億元。他認為,這是值得各地效仿和借鑒的寶貴財富。
同樣,被譽為中國農業品牌化戰略的傳播者與踐行者,農業品牌化智庫——農本咨詢創始人賈梟為廣東漁業品牌創建提供了可行性建議。他說,品牌創建的第一步是提升商品的“顏值”和價值。品牌之所以有力量、有市場,是因為消費者認可品牌背后的核心價值。另外,品牌創建后需要精心的管理,這個責任不僅是品牌擁有者的,還應屬于相關的職能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