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56)
民辦高校病原生物與人類健康公選課教學改革的探索
李威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56)
本文以民辦高校公選課病原生物與人類健康為例探索公選課教學改革,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民辦高校;病原生物與人類健康;公選課;教學改革
近年來,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各高等院校紛紛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鼓勵廣大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及個人特長開設公共選修課程,旨在拓寬學生視野和知識層面、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科學和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1]。但相對于公辦高等院校而言,民辦高校辦學經驗不足,學生底子薄,受辦學規模、教學資源及師資隊伍等影響,大多數民辦高校公選課的開設隨意性較大,教學管理和效果不盡如人意。病原生物與人類健康課程是一門交叉性綜合學科,作為全校公選健康教育課程,旨在以科學與人文探索的精神和學生們共同探討病原生物學的重要領域和民生熱點問題,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關注健康,關愛社會[2]。為了達到培養實用型人才和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筆者對該門課程的定位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考核模式等內容進行了探索。
現代醫學健康教育體系中,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和醫學寄生蟲學的關系十分密切,將兩者有效整合是目前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因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依托前述兩門專業課程的病原生物與人類健康的公選課沒有一個明確的課程定位,主要表現在注重學科的專業和系統性,而忽略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實用性;注重學科的科學素養性,而忽略人文素養性;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學生整體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目前,公選課普遍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進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行設計教學目標和大綱,教學內容也由教師自由組織,其知識面很難做到后續為社會和實踐服務。本課程應將健康教育和社會服務培養標準和目標作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主線,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將科學與人文素養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始終貫穿于教學課程中[3]。
教學內容是一門課程的重要組成,但該門課程沒有合適的統編教材和教學大綱,因此,開設該門公選課的很多高校教學內容大相徑庭。筆者選取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病原生物學領域重要的傳染病和學生普遍關注的醫學熱點問題,廣泛收集各種相關的人文教育素材資料,內容安排上以實用為原則,淡化學科和專業意識。開展教學時,強化人格和職業素質以及人文素養的培養,教學內容緊跟時代前沿和社會熱點變化。教學和實踐相輔相成,通過實踐教學補充課堂教學內容,完善公選課的教學內容體系。
公選課的教學應汲取先進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潛能,科學區分學生專業差異,注重學生的有效“最近發展區”。PBL項目教學法能讓學生迅速深入到課程體系結構中,激發他們學習公選課的興趣,還能讓其在課外合作實踐過程中主動擴展知識和提高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習變得輕松有效。目前,民辦高校教育和網絡教育的教學模式基本以文本教育為主導,未來的教學體系中,教師更應善于運用超文本的視頻教育表達自己的教學意圖。這樣,病原生物通過清晰的flash動畫、3D動畫等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當前公選課的考核多采用學生撰寫期末論文或者參加開卷考試的方式進行,過于注重量化的弊端,難以為公選課的研究和改革創新提供有效信息。筆者在采用傳統量化考核的基礎上,還引入了非課堂因素的定性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基于PBL項目教學法的課外合作實踐活動后的反饋成果和來自于服務對象的社會性評價。這樣,學生在通過學習獲得滿意成績的同時,還完成了良好的自我展示和自我評價。
總之,通過對病原生物與人類健康公選課的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適應了民辦高校學生個性特征的培養,強化了學生自身的思維發展。與此同時,構造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對相關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也能提升公選課的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民辦高校的綜合實力。
[1]潘君.民辦高校公共選修課面臨的困境及改進措施[J].新西部,2012(10):46.
[2]邵紅霞.病原生物與人類 [DB/OL].https://wenku. baidu.com/view/418c527cc8d376eeafaa313f.html.
[3]邵紅霞,江騰,李萌萌,等.課外合作實踐在病原生物與人類通識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