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祥+++安曉倩
摘 要:以中考排球項目作為切入點,將兩種典型的觀點放在正反雙方的突出位置。筆者作為反方代表要求初一段的排球考試規則、要求應當有所降低、變通,以符合學生現階段的生理、心理及技能習得狀況。主要依據有以下四點:基于初一學生的生理、心理現狀及技能水平;忽視了學生運動自信心的培養;排球墊球規則與技能習得關系分析;教育理念有所誤引。
關鍵詞:備課組;啟示;排球;項目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12-0070-01
一次學校備課組活動周五早上在體育組辦公室進行著,研討的話題圍繞“初一段體育期末考試中排球項目規則的制定”而展開。在我市體育中考項目中,排球作為新增項目,具體的規則要求為:“在半徑為2米的圓圈內,受試者原地將球輕輕拋起,然后連續用雙臂向上墊球,墊球落地、持球、墊球超越指定區域即結束計數,墊球高度初中男生為2.24米(滿分連墊30個),初中女生為2.15米(滿分連墊25個),否則視作無效墊球,不計數,每人2次機會。”研討焦點在于是否將中考的規則、要求原封不動的移植到初一段的排球項目考試中。
正方認為應當毫無變化的將排球中考規則、要求應用于初一段的考試中,理由在于:為中考早做打算,現在就要適應中考規則,必須要嚴格要求學生。反方則認為,應用于初一段的排球考試規則、要求應當有所降低、變通,以符合學生現階段的生理、心理及技能習得狀況。而筆者作為反方的支持者主要基于以下四點思考。
一、基于初一學生的生理、心理現狀及技能水平
初一學生的生理、心理還不夠成熟、穩定,而排球墊球要求具有較穩定的心理品質,另外初一學生上肢力量耐力不夠,在連墊15個以上后易因疲勞導致手臂技術動作的變型而造成失誤。從技能習得狀況來看,初一學生接觸排球的時間不長,以中考的連墊個數及墊球高度作為標準,得高分機率較低。將初三學生的標準毫無變化地應用于初一,完全忽視了人體的發展變化性及技能習得具有的階段性特征。
二、忽視了學生運動自信心的培養
目標設置應當以“跳一跳,摸得著”為佳,過高的目標設置讓學生產生“望洋興嘆”的心態,降低了學生運動自信心,不利于體育鍛煉積極性的維持。注重技能習得的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及運動自信心的培養不可忽視。
三、排球墊球規則與技能習得關系分析
好的規則可以檢驗技能水平是否有效獲得、是否促進技能成熟及規范。而用中考規則來要求初一的學生,對墊球技能的有效習得來說是促進還是阻礙?從實踐中不難發現,在中考排球規則的限制下,由于技能不夠成熟,初一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至墊球以外的因素上,如:高度達到沒有、腳有沒有踩出界外犯規等,讓本就不成熟的技術動作變形、扭曲,很容易就形成了死球。研討老師提議:“技術不成熟,說明練得不夠,課上就得多練。”但試問:“有限課時教學內容怎能不全局考慮,而讓排球由朝墊到夕,一味地迎合中考應試規則?”
四、教育理念有所誤引
體育中考本是促進學生積極鍛煉、增強體質的有效舉措。初一體育考試作為一種手段,旨在檢驗學生這一年的體育學習狀況,發現問題修正老師教學行為。體育中考取得好成績應報有“水到渠成”之心態,應當是三年來體育教育成果的自然。
啟示:1.體育教育理念中的去應試化任重而道遠。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體育中考的存在,很多體育老師習慣性的以體育中考來引導學生,三年一貫以此為核心進行練習,忽視了體育精神的傳達,淡化了學生在運動中對快樂體驗的訴求,弱化了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進而使學生產生了功利化、應試化體育的傾向。初中三年來的體質健康增強結果,在高一時往往“土崩瓦解”,是體育中考之功還是之過,值得深思。
2.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揠苗助長心態。教育是個良心活、用心活,但也急不得。上述“排球考試規則的制定”,只是初中體育在目標、要求制定上走向誤區的一個微小縮影。教育應當默默浸潤、自然生發,短期催化出的成績往往破壞了長遠的教育利益,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有登高望遠的視野。
3.制定階段性的體育目標及考試規則十分重要。應當根據每一年、每一學期動態、變化地制定相應的體育目標及考試要求規則,不能三年不變地以中考的標準及要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