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銀芝+王祖龍


摘 要:改革開放后,在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與農民、農村密切相關的農民繪畫,在經歷上世紀80年代的大發展和前幾年“百花齊放”的大繁榮后,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夷陵版畫早期作為宜昌縣(現為夷陵區)農民版畫,經歷同樣的繁榮后,逐漸轉向鄉村版畫的發展方向,保持傳承與發展,積極適應市場,尋求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夷陵版畫;鄉村繪畫;民間藝術
一、創作發展實踐
(一)轉變主題思想
改變是發展的重要動因,夷陵版畫的性質從“農民版畫”到“鄉村版畫”,不僅是名稱的改變,還是創作思維的改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以政治主題為主,題材缺乏自主性,思想單一。到了90年代,農業生活仍占主要地位,但創作題材范圍擴大,開始關注現實生活和勞作,如黃玉梅的《剃木梓》(圖1)。
更大的轉變在2013年被認定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后,自此,當時預計“通過5年的時間打破原來政治宣傳的模式,逐步從官方操作轉向鄉村本源的東西”(夷陵版畫主要傳承人高新章語)。從作品來看,2013年后的作品題材更為豐富和自由,不僅有傳統民俗,還有鄉村愛情。習長金的《說四句子》(圖2)表現的就是當地結婚說四句吉祥語的婚俗,張定虎的《山楂紅了》(圖3)表現的則是農村青年男女的美好愛情。
發展到當下,題材不僅要求回歸當地傳統民俗文化,還要領會傳統文化的意蘊和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寓意;更要求體現創作者的生活、內心和真實情感,如黃成翠的《光明之神》(圖4)可以說是生活、傳統及吉祥寓意的結合。黃成翠本人是電力公司員工,對《光明之神》的創作或理解,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中間的這個是觀音,因為我自己是女性,所以把她的性別設計為女性。她又是電力工人的形象,就代表了我們電力公司的電力工人是為大家送去光明的,她手上拿的那個閃電就是電的象征。你看她身后是不是很多手,像千手觀音一樣,這就是為了表示這個觀音后面其實還有千千萬萬的人,也就是千千萬萬的電力工人。這些手上都拿得有做電工的工具,這就是我那個倉庫里面保存的東西,是我們天天見到的東西。這個觀音的底下還有很多山和電力鐵塔,這些塔都是建在山頂上的,就是代表我們電力工人為了幫大家送去光明翻越了山山水水……”
從表現現實到表現意蘊,并不是這一發展的終結,就目前的計劃,“要繼續引導他們做吉祥文化”(高新章語),當然也應是更豐富的吉祥文化。
(二)豐富作品形式
最初由于創作技藝和現實條件的制約,主要形式為“黑白木刻”。此一時期作品的造型、結構和色彩相對簡單。初步發展后,開始采用“套色版畫”,顏色更加豐富。后來又發展出“染色版畫”,采用油印背染的方式,技藝更加復雜。大概這一時期,還規定了“木味、繡味、剪味、斧剁、鏨點”的五味雕刻技法,以及“黃綠藍紅黑”的夷陵五彩。如此規定雖然形式較之前豐富,但若所有作品遵循于此則會略顯程式化。當下的創作形式,除了以上幾種,還有正在探索中的“絕版套印”,這是一種色彩、結構、造型更加豐富,制作方式更加繁復的形式。
二、傳承發展實踐
(一)傳承基地建設
作為湖北省“非遺”項目,夷陵版畫的任務之一是保持傳承。傳承基地建設,是傳承的重要項目之一。目前最主要的有家庭傳習所、校園傳習基地和原創版畫村的建設。家庭傳習所主要針對個人或家庭,授牌承認個人為夷陵版畫傳承人。校園傳習基地目前已有小溪塔實驗小學和官莊小學,前者為城區典型代表,后者為鄉村典型代表。另外,還有分鄉小學的校園傳承基地正在建設。
原創版畫村是官莊村,正式名稱為“官莊原創版畫村”。原創版畫村的建設是為了集中做出典型示范,以點影響到面。目前原創版畫村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包括建設原創版畫基地和設立家庭版畫作坊。原創版畫基地正在重新裝修,于11月下旬正式投入使用,計劃設立“官莊鄉土版畫院”,以負責聯系當地簽約版畫家。基地中還配備有培訓中心、體驗中心、銷售中心、圖書室和電教室,實現產、學、研一體。家庭版畫作坊在建的有六家,其中一家已投入使用。
此外,在夷陵樓建立的“夷陵鄉村版畫研究院”,主要做理論研究。在宜昌市715創意園區建立的夷陵版畫體驗中心,雖然也有社會傳承的作用,但更傾向于商業化發展。
(二)傳承人培養
夷陵版畫的傳承人,由于人員流動性及一些現實原因,無法確切統計人數。目前在培訓中心培訓過的傳承人大約有三千多人,經常進行版畫創作的隊伍大約有幾百人,實際申請在冊的大約十幾人。
具體的傳承人培訓主要在官莊村原創基地和校園基地。官莊村基地的版畫培訓或體驗,通常采取自愿報名方式,而且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培訓結束后需留一幅作品存檔。這是一種具有很強流動性的社會傳承方式。校園基地的傳承人培訓相較于官莊村基地,人員穩定很多,目前也是采取培訓班的形式。
另外,版畫研究院正在組織教師編寫夷陵版畫的中小學教學教材,擴大夷陵版畫的普及教育。還計劃將夷陵版畫的教育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舉辦公共文化服務等專題講座。
從以上可以看出,夷陵版畫的傳承并非保守的家族或師徒傳承,而是流動性極強、范圍極廣的社會傳承。雖然人員是流動的,但目前一直保持著夷陵鄉村版畫的鄉村原創性。
三、經濟發展實踐
(一)完善產業鏈
文化的傳承,在某些層面上與其經濟效益的發展密切相關。夷陵版畫的發展,用完整的經濟產業鏈推動,反之又保障其有效的傳承。具體方式就是將夷陵版畫作品推向高端的原創收藏藝術市場。具體操作上,首先是確立簽約版畫家與鄉土版畫院的密切關系。通常情況下由版畫院與版畫家直接簽約,并從民間收購作品;再由當地藝術公司從版畫院統一收購作品進行完整商業運作及衍生產品開發;當地藝術公司再將作品推送給藝術投資公司,并由藝術投資公司推向市場;最后由市場反饋,進入下一輪循環。
由上可知,夷陵版畫商業運作的完整產業鏈為版畫家、畫院、當地藝術公司、藝術投資公司、市場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中,版畫家與畫院的關系最為密切,而與商業推廣者的關系適度疏離,使得作品保持穩定的鄉土性。
(二)開發新形式
夷陵版畫的開發目前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旅游,一個是家庭裝飾。旅游是與景區合作,開發衍生產品。開發衍生產品是民間藝術創造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之一,夷陵版畫衍生產品開發的時間不長,早期主要有杯子、抱枕、T恤、裝飾瓷片等,最近亦有新的開發。
家庭裝飾的開發上正在籌備,計劃建一個“居家藝術館”。具體來說就是把作品轉化成家庭裝飾并裝框,將版畫、油畫、國畫等一起運用到家庭客廳、餐廳的裝飾上,如制作四條屏、三聯畫等。
四、結語
以上內容來源于筆者目前對夷陵版畫田野調查資料的淺顯總結,它作為鄉村繪畫或民間藝術,都與民間的生活現實和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其本身的發展,不僅要保持它的鄉土性,還要保持它的傳統文化意蘊。同時,還要提高它的經濟效益,以支撐其長期有效傳承。
作者單位: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