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錳
摘 要:美術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中小學學科教育的薄弱一環,不僅課時被壓縮,教材也常常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泛泛。在新形勢下,應當采用邀請農民畫傳承人現場演示、組織學生參觀農民畫傳承基地、農民畫專題展覽、鼓勵學生參與民俗活動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掘農民畫在美術教學中的潛力,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激發創新思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農民畫;美術課程;教學研究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廣大地區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并不受重視,不少學校為了讓“主科”有更多的授課時長,不斷壓縮美術這類“副科”的課時。即便學生有機會接觸美術課程,也會由于教材內容過于單一且脫離學生實際生活而使學生缺乏對美術課程學習的濃厚興趣。要想讓美術教育在學科教育中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更多地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空間,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美術課程。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涵養美術精神”“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這就要求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應當注重發掘生活中潛在的民間美術資源,充分借鑒民間美術在文化、歷史角度的教育意義,將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使得課堂由校內延伸至校外。
農民畫作為民間美術的優秀代表,將農民畫引入美術教學,不僅豐富了美術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美術課程的興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最終使得這項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一、農民畫的概況
同其他民間藝術一樣,農民畫根植于祖國大地,來源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是農民用以美化生活環境、自我娛樂、寄托情感和理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先后經歷過三次發展高潮——1958年、“文革”期間和1980年代。其中第三次的規模和影響最大。至1980年代中,天津、遼寧、吉林、江蘇、浙江、河北、河南、山東、陜西、山西、青海、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安徽、廣東等省市都相繼組建了農民畫創作小組。其中有43個地區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多地農民畫已被列入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農民畫的創作題材主要選取與創作者聯系緊密的日常生活、農耕生產與勞動豐收、田園風光、節慶活動等場景,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色彩運用上,極具主觀性。習慣運用紅綠等純度高且對比強烈的色彩,畫面中色彩交錯、斑駁有序,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設色時多用平涂,這也使畫面富有裝飾意味。在構圖上,多采用全景式構圖,不講究透視法則,創作者往往還用各種圖案填滿整個畫面,極力在有限的空間中表現出豐富的內容,從而營造出一種細密繁多的畫面效果。在造型上,與西方三維寫實藝術不同的是,農民畫呈現出的是二維平面。這是由于農民畫創作者大都生活在農村,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事物的認識遠沒有達到合乎西方繪畫那種科學、理性的程度,他們按自身理解的固有形態進行創作,不模擬對象,而是基于長期的觀察接觸之后,熟識諳記,對固有物象的特征進行歸納之后,再加以藝術化處理——夸張變形,最終呈現出一種結構夸張、卻不失其形的稚拙、淳樸之美。
二、農民畫進入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引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
相對于其他民間傳統藝術來說,盡管農民畫的發展時間并不長,僅有60余年的歷史,但是它是建立在借鑒和融合傳統剪紙、年畫、刺繡、雕刻、皮影、泥塑、灶頭壁畫等其他傳統民俗藝術之上而發展起來的。這不僅僅體現在表現技法上,更重要的是汲取了傳統民間藝術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在農民畫創作中,作者總是不自覺地運用某些自然物象的諧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表現,借助暗喻傳遞信息,使作品富有哲理和深思,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心理反應和民族情緒。比如畫面中經常出現的桃樹、松樹、蝴蝶、貓寓意長壽,松、竹、梅象征友情,佛手、蝙蝠象征福氣,露籽的石榴表示“多子”,盛開的牡丹象征富貴,雞的形象表示吉祥,等等,這些都是充分利用暗喻與諧音的方式,來表達人們淳樸的內心世界和創作意圖。可以說,農民畫是傳統民俗文化形象載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將農民畫引入美術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學習民間美術,感受民間美術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豐富情感,進而產生探索與理解本民族哲學觀、文化信仰、文化思維、生活方式以及歷史流變的欲望,從而增進學生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這也符合費孝通先生所倡導的“文化自覺”,只有從小培養學生對本民族的來歷、發展、特點、趨勢、規律、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確的認識,才能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的今天,堅定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前途的信心。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農民畫的首要特點在于其取材廣泛,它可以是發生在生活中的某個現實場景,也可以是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其次,農民畫的表現方式也具有多樣性。在農民畫創作中,經常排除理性、知性的參與,表現出與寫實藝術迥然不同的方式。比如在表現透視法則上,西方寫實藝術嚴格遵守焦點透視的法則,作者在畫面中呈現的是固定視點所看到的景象,形成一種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透視關系,畫面中不會出現從這一固定視點觀察所不可能看到的景象。而在農民畫創作中,創作者往往不會固定視點,而是對描繪對象做全方位觀察,把不同視角看到的畫面統統表現在畫面中,對描繪對象盡可能地進行全方位的展現。甚至在有些情況下會透過事物的表面展現現實生活中肉眼不可能見到的景象,如透過雀巢可以看到巢內的小雛鳥,透過母雞可以看到雞蛋,透過房屋的墻可以看到屋內的景象,等等。
在農民畫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畫、剪、拼、貼等多種方式,運用不同材料對畫面進行加工與創作。在造型和色彩上也不必拘泥于現實形象,可以突出表現具體事物典型特征而忽略細節,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運用色彩,強調色彩主觀感情作用,把色彩當作表達情感的手段而不受固有色相的限制。這就方便鼓勵學生以視覺形象的方式記錄平凡生活中的不同之處,也可以激勵學生將腦海中的創意及時地用繪畫的形式轉化為具體成果。同時,農民畫多樣的表現方式對于引導學生關注細微差別、發現偶然現象和調動學生的創作欲望方面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美術課程學習的興趣,也能夠培養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有利于傳承和保護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前,農民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很不樂觀,其發展面臨諸多困境,最重要的一點的便是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農民畫創作骨干大量流失,紛紛轉投到美術裝潢等其他行業,新生創作隊伍不僅數量少,而且難以出現較為優秀的畫師,最終導致創作人才青黃不接、人才斷層的情況日益加劇。如何更好地傳承與保護農民畫已經成為關系到農民畫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一招。將農民畫引入中小學美術課程,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開發與農民畫教學相關的校本美術課程,可以讓廣泛的中小學學生接觸到這項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期的、連續的教學氛圍培養下,不斷發掘繪畫有天賦的,尤其是對農民畫創作有濃厚興趣的后備生力軍。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充實農民畫創作隊伍,才能有效地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三、農民畫進入中小學美術課程的方式
以農民畫傳承人演示為主體的美術教學形式。學校可以每學期定期邀請農民畫傳承人來校講課,農民畫傳承人在長期的繪畫創作過程中它會積累很多教師不了解的繪畫經驗,在現場的演示和講解中,農民畫傳承人也能夠用更生動的、更具有說服力的表現,給學生留下更加直觀的印象,從而深化中小學生對農民畫創作過程的認識,這對提高學生農民畫創作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少被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所在地區的中小學已經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農民畫創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他們的作品不僅在國內賽事中獲獎,而且還多次出國參展。
以參觀農民畫傳承基地、農民畫專題展覽為主體的美術教學形式。在近距離的欣賞和體驗中,感受不同題材、不同表現形式所帶來的獨特的審美體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眼界、汲取和總結繪畫經驗,從而激起學生們的創作熱情。
以參與民俗活動為主體的美術教學形式。民俗活動是民俗藝術的大觀園,包括農民畫在內的種類多樣的民俗藝術品在民俗活動中得以集中展現,這為中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觀摩和學習機會,因此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民俗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民俗活動,學生們不僅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農民畫與其他民間藝術之間關系的理解,而且還能夠在熱鬧的民俗氛圍中增加對農民畫的學習興趣,進而將親生體驗轉化為農民畫創作的獨特素材。正如清代著名畫家石濤所說,“搜盡奇峰打草稿”,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素材,才能夠創作出優秀的農民畫作品來。
參考文獻:
[1]郎紹君.論中國農民畫[J].文藝研究,1989,(03).
[2]楊學芹,安琪.民間美術概論[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4.
[3]張景明.東北民間美術遺產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4]高殿凱,武阿梅.論民間美術在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S1).
作者單位:
大連大學美術學院